如果扶蘇即位,秦朝會像日本一樣,萬世一系嗎?

二二相偶


萬世一系肯定不會,但歷史應該就沒劉邦項羽什麼事兒了。


如今很多人都把秦朝的滅亡看作是必然結果,但將秦末這段歷史和歷朝歷代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實際上秦朝的滅亡,是多個偶然因素相互配合造成的結果。只要其中一環出了問題,或者是讓秦朝獲得一個喘息之機,秦朝就有翻盤的機會!下面我們先來一起分析下這些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一:秦始皇突然病逝

作為秦帝國的創始人,秦始皇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如果秦始皇能夠多活十年,秦末農民起義,以及六國的復國計劃,都會如土崩瓦解般失敗,這點相信大家都不會有什麼疑問。

很多人或許還會拿秦朝所謂的各種暴政如何如何,但實際上沒個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會遇到一定的反撲,秦朝的規模和強度不算啥。西周的武庚之亂,漢朝的諸呂之亂和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亂等等。

偶然因素二:公子<strong>扶蘇自盡

公子扶蘇真的就比胡亥好麼?真的不一定,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恰恰證明其不適合做皇帝。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一氣之下把扶蘇發配到了北方長城。試問一個滿腦子儒家思想的扶蘇,如何就成法家治國下的秦朝,真心不見得會更好。

偶然因素三:項羽不按套路出牌

之前一切的偶然因素,依然沒能夠徹底擊垮秦國,真正壓倒秦國最後一根稻草的是章邯的投降,而導致章邯投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怕政敵趙高的迫害,二是怕糧草被斷,全軍覆沒。如果楚國軍隊一直持在外圍。秦王嬰就有可能先殺掉趙高,再與章邯聯繫,內外配合,六國聯軍又各懷鬼胎,逐個擊破並不難!大家還記得當初楚懷王的安排麼?

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也就是說統帥這支軍隊的人不是項羽,而是人家宋義。宋義之所以在鉅鹿遲疑不前,表面上是飲酒作樂,但實際上多半是楚懷王的默許,畢竟六國誰都想笑到最後,提前消滅幾個,同時又能消耗秦軍戰鬥力,這種好事兒,其餘幾家都心知肚明,不挑破而已。

是項羽的不按套路出牌,為了給項氏一族報私仇,而殺了宋義,導致各國起義軍的默契被打破,秦軍也被弄個措手不及。項羽就如一張多米諾骨牌,推到了偌大的秦帝國,使得以上諸多偶然因素達到量的積累,從而導致質變!歷史都是不計後果的性情中人推動的,確實有幾分道理。

也正是項羽的不按套路出牌,讓本應該持續多年的滅秦大戰,瞬間結束,各國勢力又相差無幾,所以才不得不分封那麼多諸侯,這也為後來西楚霸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應了那句話:“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瓦爾登的船伕


這個問題提得好,但結果總歸不會如此美好。

因為正常情況下,扶蘇根本不可能繼位,何談“萬世一系”?

雖然秦始皇在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並高調宣稱:“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但歷史已經狠狠打了始皇帝的臉,並同樣高調宣稱:“別做夢,快醒醒!”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被日本學習和借鑑了數千年,為何我們就不能借鑑日本形成“萬世一系”的局面呢?

靜夜史認為這和扶蘇沒有必然關係,但復甦卻成為最好的反面典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扶蘇之死”和“萬世一系”這兩個看似關聯不大的事件,卻因一個名詞而牢牢聯繫在一起,這個名詞叫做“權力”。

說到底,日本之所以能夠實現“萬世一系”,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天皇的手中幾乎從來沒有實權。

既然沒有實權,也就不會成為爭權奪利者的目標。作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即使頭銜光環再多也不過是日本社會的一個花瓶,或者說是一個符號,更直白點叫做傀儡,特別是幕府時期。

而這樣的傀儡之所以沒有被取代,是因為天皇雖然沒有掌握實權,卻讓自己逐漸掌握了神權,通過對天皇的神化,使天皇成為整個日本的象徵。在這樣的情況下,誰想取代天皇,就等於跟整個日本過不去。

這種不掌握實權卻掌握神權的形式,與我國春秋時期非常接近。雖然周王室東遷洛邑後,周天子威嚴一落千丈,但依然是諸侯國眼中的老大哥,

誰要是跟周天子過不去,先不管其他住戶反響如何,自己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安的。

但歷史已經證明,中華大地上終歸不適合這種“類君主立憲”的形式。

自夏朝建立以來,中華文明的體量就遠遠大於日本的總和,在黃河與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區域,各諸侯國不僅因為資源總體的匱乏而大打出手,更因為無論黃河還是長江中下游,都是亞歐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之所以能夠實行萬世一系的制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名副其實的島國,在海洋技術發展嚴重滯後的古代,海洋是日本最好的保護傘。

因為海洋的保護,不僅使沒見過世面的日本容易建立起“君權神不授”的天皇制度,更使日本免於被其他強悍民族攻擊和顛覆的可能。

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在面臨其他諸侯國虎視眈眈的同時,還要時刻面對來自邊緣的少數民族的侵擾,特別是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

為了不被遊牧民族征服或者吞併,中原地區的諸侯國紛紛開始自立自強的變法,通過君主集權的方式提升國家實力。

而自周朝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也決定了只有進行高度集權才能有效提高生產力。

所以在各國先後開始變法後,各諸侯國實力開始此消彼長,兼併戰爭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而最後的結果就是“六王畢,四海一”!

而在秦朝統一六國後,才真正實現“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所以,秦始皇的出現是我國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這也同時宣告了“萬世一系”的不可能性。

因為秦始皇本就是權力的集大成者,讓他放棄權力專心研究神學,與他的價值觀背道而馳。這種革自己命成就萬世功業的做法,秦始皇做不到。再者,我國也不需要。

日本的萬世一系,除了地形上的極端封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版塊兒從來都是支離破碎的,即使最大的本州島也是山地遍佈,這使日本的統一幾乎從來沒有實現過。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天皇的尊嚴,幕府等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一種省心的統治方式。

而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平原高原廣佈,一方面使統一成為可能,“周天子”這樣的符號不斷失去市場;另一方面也使小農經濟高度發達,從而在根本上否定了神權的存在。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對神權崇拜如此務實。因為農民靠天吃飯的本性,所以雖然對“天”有所畏懼,但只畏懼和自己相關的神明。

什麼意思呢?假設農民祈求某個神明保證來年風調雨順,如果神明沒有辦到這一點,農民就會自然而然地另請高明。

對君權神授的統治者也是一樣,如果這個統治者不能讓自己安居樂業,五穀豐登,那麼農民可以選擇不支持這樣的統治者,客觀上為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打下了群眾基礎。

在我國的神權體系中,神並不是最高端的神明,“道”才是。如果統治者這個“神”有違“天道”,廣大民眾就會群起而推翻它。

這使得統治者雖然進行了君權神授的神權建設,但因為地形限制,終歸沒有“達到”日本天皇這樣的成就。相反,為了得到廣大民眾支持,統治者還不得不順應天道,以求民心,即使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也不得不接受這個體系。

但是從夏朝開始建立的“家天下”傳承製度,又註定了統治者的衰敗規律終歸會導致自己在某一天失去民眾的支持,所以改朝換代成為我國曆史發展的必然。

而為了保證改朝換代的成功不反彈,後世對前朝統治者無不趕盡殺絕以絕後患。

秦朝的快速滅亡,並不是因為秦始皇的殘暴,恰恰是因為秦始皇太過仁慈。正是因為對大部分六國貴族的保留,使六國舊臣看到了東山再起的希望。再加上統治者神性的不斷喪失,一旦秦始皇駕崩,後世君王無法鎮場,六國貴族重新反叛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而秦始皇為保證扶蘇能夠順利繼承大統,將扶蘇派到邊疆歷練,為以後的接班做準備。

只可惜,還是因為權力的高度集中,秦始皇雖乾坤獨斷,但卻不能左右死後的局面。

趙高、李斯之流正是利用了秦始皇的權力,才順利實現偷樑換柱。於是扶蘇賜死,胡亥登基,大秦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迅速崩塌,連帶著2000多年的軒轅氏統治也宣告完結。

此後,小農經濟孵化的劉邦等平民階級迅速上位,我國開始了更加猛烈的改朝換代,社會發展水平相比於全球的其他文明開始一騎絕塵。

而日本,依然活在萬世一系的“自娛自樂”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很明顯,即便是公子扶蘇繼位,最大的可能是緩解秦國的危機,然後延長一些秦朝的命運,但是絕對不可能做到像日本那樣的萬世一系。

首先,秦朝的滅亡,本質不在趙高,也不再胡亥。而是在於秦朝的制度體制。歷經六代人的努力,秦國終於統一了天下,成就了千古偉業。商鞅變法的既定目標達到了,商鞅最大的成功了。

但是秦朝統一後,以往的那一套東西很多都不再適用於新的國家情況了。沒有新的改革,秦朝的命也不會長久的。

有人說扶蘇宅心仁厚,深得人心,就連六國貴族都對其讚賞不已。但是要搞清楚,對他讚賞不等於依附他,而放棄復國的計劃。項梁和項羽雖然依附扶蘇一方,但是其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復楚。

扶蘇抬善良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個好事,過於的死板,也必定不會有很大的作用。他能緩解秦朝的矛盾,但是卻不能徹底的改變,所以大秦依舊會亡。

再說中日對比。日本菊花王朝,萬世一系而不改變,但是要知道日本的政治權利長期的不在皇室的手中。皇帝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徵而已,實際掌握權力的個人和家族也是不斷的在變化。

至於中國來說,地大物博。人多,經濟發展較快,管理相對來說較為困難,也沒有形成皇帝是精神象徵的一種共同認識。所以改朝換代的時候,就是一個新的時代興起的時候。


看點兒歷史


秦朝短命,雖有偶然性,如秦始皇突然死去,趙高亂政,但更多的是必然性。

一是,選胡亥作接班人,過分重視制度的作用,認為接班人沒有制度重要。須知,制度可以治民,但不能保證國運,國運在人,專制之下,帝皇是決定的因素。

二是,忽視了文化的強大作用。可以滅掉六國,殺掉六國貴族,但不能立即消滅中原文化。秦國自成體系,以法治國,中原六國以仁治國,對老百姓寬鬆很多,秦朝那一套,受到中原文化的強烈抵制。

三是,統一六國後沒有著重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甚至比統一之前更苦,徭役更重,幾乎無喘息之機,人民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條。

四是,統一之前,秦國知道自己的敵人,統一之後,不知道誰是敵人,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敵人,秦朝以天下人為敵。


朵朵佬爺


不可能,日本萬世一系是源於繼承製度,天朝的繼承製度都是皇室繼承皇位這一個人的兒子才可以。而日本天皇的繼承製度是皇室所有男性以及現在及過去的所有天皇在世的夫人。這個繼承人數量非常的龐大,合法候選人成千上萬的。所以導致繼承人之間沒多大的鬥爭,因為候選人多如牛毛。整個宗族的人都有權繼承,你再牛逼趕幹掉任何一個人,幾千候選人到時候不拔你的皮。所以日本天皇都是指定了繼承人就沒鬥爭了,老天皇死了,沒指定繼承人就是大家推舉。當然無德的天皇,宗氏會直接進去把你砍了,而且古代日本搞政變,士兵軍隊是不參與的。天皇沒了人心,想串位的宗氏自己去拉天皇下馬,其他人不吭聲,就可以做天皇了。主要軍隊不參與宗氏鬥爭,所以他們都是帶幾個僕人什麼的鬥毆。戰鬥規模非常下,基本一天功夫決出勝負。也因為這樣,宗氏很多人,包括非宗氏的人都天皇位置沒多大興趣,日本做天皇,大家不滿意,一合計就把你砍了。軍隊也不參與宗氏的事。所以天皇很累,必須要德高望重,不然很容易被拉下馬來斬首。


毒液寄生蟲


不邀自來,鄙人論點:秦亡於郡縣制。

始皇帝開創中央集權之先河,是為千古一帝。然而,為何在下會這樣否定郡縣制呢!我想,很多朋友看到後,都會有此疑惑。且聽我一一論之。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戰國時期,天下鉅變,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衛鞅變法。逐步從底層打破了奴隸制度的統治基礎,然而社會的演化是逐步完成的,每項重大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秦朝很不幸的處於這種社會鉅變之中,它是一個過渡時期,註定了它的社會不穩定性以及制度的不完整性。

第二,統治力度不足以覆蓋全國。俗話說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秦國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才勉強統一六國。這就註定了,他需要更大的經歷來統治經營國家。然而畢竟國家太大了,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政治影響力,都不足以完全覆蓋到全國的範圍內,更遑論推行郡縣制,實行直接管理。這點可以從秦始皇一直大力推行秦直道的建設來得以反證。

第三,戰時軍國主義與郡縣制的矛盾。一方面需要把關中體制向全國推廣。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結束,關中的體制又不適應於和平時期,其本身又和郡縣制有著巨大的衝突。社會體制沒有一個完整的向上通道,同時又沒能兼顧各方利益訴求。因此秦始皇發動了征服百越的戰爭,以及北逐匈奴的行動,以戰爭來化解矛盾,釋放壓力。

第四,戰爭工具的機動性不足。戰國先秦以來,馬鐙尚未發明,甚至馬匹仍然是矮種馬,軍中的戰馬大多以馬車的形式存在。即使有秦直道,靈渠等輔助,軍隊的機動性仍然很差,需要維持大量的常備駐軍,這就導致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國家財力出現巨大的壓力。秦始皇的解決方法是通過不停的巡查(祭天)來平衡。然而其駕崩後,巡查制度出現空檔期,造成各地動盪。

這就是為什麼分封制會在當年那個時期更優於郡縣制的原因。這也是周朝800餘年,漢朝,400餘年的根本性原因。當然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周朝的分封制和漢朝的分封制有相通性,都是中央掌握絕大部分土地和權力。周朝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分封諸子到邊疆去開拓。然而古人並沒有意識到,400年後周邊的土地都已被蒸發完畢,無法繼續分封。為維持分封制而不得不分封成周之地。加之犬戎滅西周的偶發事件,直接造成各諸侯國尾大不掉。漢朝的方法更為簡單,通過漢武帝的推恩令,把各大諸侯國化整為零逐步分解。要不是漢代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外戚問題,漢代或許會像羅馬帝國一樣,長存上千年之久。


讀書很幸福



秦朝和日本就無法相提並論,它只是一個朝代而已,而且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已經對中央集權較為傾斜,根本就不可能像日本天皇一樣權利被架空。當初儒士彭于越就提出大秦穩定天下後應效仿東周實行裂土封侯,恢復舊制,這樣天下才可以像商周一樣永享上百年之久,雖然這一套使秦朝避免了以後不幸的厄運,可是及功好利的秦始皇哪會答應,大政初興,郡縣制恰好迎合他的口味,也避免了東周天子被架空的弊端,這樣他的功業就可以名垂千古,於是就將治國思想寄託到和他急需所求的法家身上。



由於儒士對秦朝新政進行詆譭,從而招致秦始皇怨恨,這就有為什麼會發生焚書坑儒的事兒來。所以秦始皇不會把自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讓的,而情願把大權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寧可閱覽奏章到深夜,一時不休,也要治國治到位,這就有後來他每次出遊都要帶上奏章在轀涼車中看,所以秦始皇一天的任務量是挺巨大的,整個諾大的帝國等於交到自己手中,這就有他為什麼會壯年而逝的原因,除了服用含汞丹藥以外疲勞過度也是和身體分不開的。



他亦如此,他的子孫也亦如此,所以扶蘇即便繼位也不可能悖著他父親來,肯定得續其國策,畢竟秦朝是集權較為濃厚的王朝,如果像日本一樣,根本就不可能,相反這種過度集權卻加速了秦朝的滅亡,王子手中沒有大權,集中到關中,以潼關天險為依託,反而致使大秦不能很好穩固打下的江山,各王沒有分鎮四方,救大秦於水深火熱,導致義軍洶湧,咸陽一破,大秦滅亡。同樣也給專權的趙高找到了把柄,慫恿秦二世對王族屠殺,秦始皇子孫的悲劇在歷代帝王中少有,直接斷了大秦的血脈,這就有後來史學家為什麼偏偏獨愛秦始皇的緣故了,因為秦始皇把他子孫該做的事都做完了,榮譽與權利攬於一手,卻沒料到大秦會葬送到他一人之手。以至於後來的西漢劉邦不得不恢復部分分封制,來維護劉氏政權,所以像秦朝根本就不可能實行像日本這樣的制度,他以後的各個王朝也同樣不可能,秦朝的封建中央集權一直持續到清末。


像秦始皇所說從他始皇開始,到二世,三世傳至千萬世,這種謬論只能當做想象,一家之力的世襲制根本就不可能傳至長久。因為我國封建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地主間上到官僚連環式的對最底層農民的壓榨,而掌有最高的權利的天子肯定首當其衝,雖然天子往往以用儒家的君輕神授來控制百姓,可不排斥他以後的安樂日子過慣了變昏庸了,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除了商周以外,大部分到三百年左右最少則不到十多年。




而日本呢,之所以天皇制萬系一世,最主要是他沒有實利,而是名義上的,新舊更替王朝都承認他的存在,以至於把他當成神或者民族榮耀,所以改朝換代不影響他的繼續,像中國王朝就不允許了,近代發生的戊戌變法就是成功的例子,慈禧哪會把大清祖宗留下的江山拱手讓人,肯定不會讓光緒帝順著康有為的意思胡來,扶蘇也一樣即便如此,畢竟意識有限,他撐死只實行文治,把秦朝滅亡往後拖了一段時間而已。


龍文說史


對於已經過去的歷史,我們無法評說,只能主觀臆測。在我覺得,如果扶蘇繼位,秦朝的統治或許可能會更長一點,但絕不是萬世一系的。

首先,我們來說明秦國必然會亡的原因。

中國的社會講究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強大的王朝他都將有土崩瓦解的那一天。就像周朝,他一開始也是自己強大的,可謂天下霸主,然而還是衰落了。因此,從朝代更替的角度來說秦朝的滅亡是必然的,即使公子扶蘇繼位,那麼它的後繼承者或者是他的子孫孫在王朝的統治中,危機的出現也是必然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公子扶蘇繼位可以讓秦國的統治更為長久。

眾所周知,秦始皇嬴政打了天下,把六國統一歸於秦,但是,打天下並不等於治天下,秦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嬴政把自己打天下的一套用於治天下,這樣無疑就形成了秦的暴政苛政導致了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百姓不得安生,最終導致王朝更替土崩瓦解。

 而公子扶蘇卻不同,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



他所奉行的政治主張,無疑反映了當時民眾的需要。眾所周知,在王朝新建之後王朝的初代統治者主要的是無為、奉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恢復國力。因此,如果公子扶蘇繼位,那麼秦朝的統治將會更加長久。

這邊是我的回答,如果大家覺得這個回答有爭議,請在下方評論,謝謝。


灋球


扶蘇確實是頗為受後世讚賞的一個人,如果讓他即位也許能改善秦王朝的景況,但恐怕也難以讓帝國維持多久。



過去我們都習慣性的將秦朝的滅亡歸罪於胡亥,歸罪於趙高。但其實,應該是秦始皇他自己。

正如《阿房宮賦》中所述的:“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這些可都是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如果說修長城和靈渠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之舉。那大修阿房宮、陵寢、大軍巡遊等,這些則全是秦始皇的“獨夫之心”!

如此耗盡民力,這對於一個極速將長期分裂的各國統一起來的帝國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秦帝國憑藉武力完成了天下的統一,六國故地上至貴族,下至百姓都心有不服,這是敢怒而不敢言罷了。

然而統一後,秦始皇不對天下施以仁政,卻不顧百姓疾苦,窮奢極欲,這才是大秦帝國轟然倒下的原因所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於沙丘。但不到一年之後,陳勝吳廣就反了。試問這是胡亥和趙高之過嗎?



從一統天下到滅亡才短短17年,然而往日橫掃天下的鐵血秦軍的雄風卻已蕩然無存,就連秦人自身,也失去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魂了!

這種情況下,即便換扶蘇上臺,天下的統一又能維持多久呢?


這些歷史要讀


那就要看在北方看到匈奴人和中原地區的人民,進行這麼慘烈的戰爭之後,扶蘇有何感觸了。

如果說復甦還是像在這之前秦始皇驅逐他時,他的那種想法一直存在的話,那扶蘇即便是在秦始皇的位子上,也不可能阻止山東六國死灰復燃的這樣一個危險,當然,憑藉他和蒙恬之間的關係,守住函谷關,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秦國還可以向在這之前一樣繼續佔據著關中地區雄踞天下。

秦始皇在這之前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作人質的經歷,他在趙國那個時候跟燕國的太子丹丸特別開心,但是與此同時,秦始皇也看盡了世間的冷暖情長,還有就是魑魅魍魎,也許正是因為這段經歷造成秦始皇做事情喜歡做絕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不能夠讓敵人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你投降了,沒問題放下所有武器到我身邊來,我看住你你一輩子就做一個囚徒,待在我身邊。與此同時,你在那個國家裡面所有的家人親眷全部遷到我秦國咸陽來,我要就地看管你們,我才放心,否則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遷了20萬富裕的人全部遷到了咸陽附近!除此以外,整個國家大興土木,不斷的消耗人民的勞動力,只有把你累到半死你才不會想著謀反我,不僅如此,任何反對他的人或者是說他壞話的人,秦始皇都是下重手,秦國的刑法是嚴苛的,只要你犯法,你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刑罰夠你備上個幾天幾夜的。

所以說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扶蘇當然看到這種情況,感覺很不安吶,你說都是人都是秦國的子民,為什麼要這麼嚴酷的對待他們呢?我們用儒家的那套手段去安撫他們,不是很好嗎?秦始皇只是看了自己的兒子一眼,說你懂什麼呀!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我作為一個皇帝剝削他們才能成就我皇帝的位子,才能成就我秦國高高在上的這個地位。你如果是把她們放的跟我們一樣平等了,原先替我們奮戰的秦國人會怎麼想我替你們老秦人征戰這麼多年,最後得到待遇還不如這些剛剛臣服於你們的人,而且這些人還是我們打的投降的!

在古羅馬曾經有一個皇帝公開表示任何一個在羅馬國境線內部的人都是羅馬公民,此舉大大的損害了羅馬城原先那些公民的權利,使得這個皇帝遭到謀殺的時候,沒有人去救他,誰教你動了我們的奶酪?誰動了我們的奶酪,我就跟誰玩命。

即便是當今世界第一強權美國手裡拿著個胡蘿蔔的同時,後面還拿著一根大棒蘿蔔加大棒政策才是美國人如今縱橫世界的真正依靠。

所以秦始皇才覺得扶蘇有一點兒爛泥扶不上牆,你老子費了這麼大心思,其他六國人民對我秦國如何嚴酷,你看不到你就看到你,老子為了保護你乾的這些事情,咱倆還是不是一家人你還是不是我兒子,趕緊給我到邊關看看那地方真實的情況,以後你在跟我回來彙報思想!

所以說扶蘇如果上臺是制止不了其他六國人的背叛的,中國仍然還是面臨著諸侯割據的情況,但是唯一不同的就是扶蘇能夠守得住秦國這塊兒原先的主業,但是胡亥守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