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燈”——還記得你們村子裡是哪一年通上電燈的嗎?

說“燈”——還記得你們村子裡是哪一年通上電燈的嗎?

說“燈”——還記得你們村子裡是哪一年通上電燈的嗎?

說“燈”——還記得你們村子裡是哪一年通上電燈的嗎?

清朝乾嘉學派重考證,先說燈與燭的關係。燭靠前,早期是點火把,秦漢時期用凝固的油質中間夾捻,油質多為蠟,所以稱為蠟燭。燭有優越性,可以在上面刻上龍鳳之形等花樣。美觀而方便,用不著陸續加油。可是成本高,所以小家小戶寧可用燈照明。辦法是用個飯碗,加油,碗邊放個能吸油的捻,燃伸到碗邊。在這一點上,燈和燭相通,又燈可常用,所以較少的時候燈和燭可以通用,更多的時候通稱為燈,如掌燈時候、上元觀燈等,這樣,燈就從名到實吞併了燭。

說燈,我們現在用的電燈,比我母親自己過日子時用的煤油燈好。我母親用的煤油燈比我祖母年輕時用的黑油棉花捻燈好。記得幼年時,家裡有土名“油壺”的燈,高半尺多,上為小孩拳頭大的盛油的壺,口上有蓋,蓋中間有小孔,可穿過燈捻。下部為圓柱,是把手。質料是缸一類的東西,燒棉花籽油。捻直立居中,是改進型,但點著後仍是火光熒熒,和文獻中提到的“青燈”無異。清帝退位以後,用洋鐵桶裝的美孚牌煤油傳入,與之相伴,市上出現了玻璃制的煤油燈。分上下兩節。下節如上面說的油壺,把手之上有裝煤油的扁圓的油壺,蓋改良,為金屬製,穿過扁形捻,捻外有上部開口的罩,總名燈口。上節是個玻璃罩,圓形,靠下漲為大肚,為便於散光,再上為長圓筒,作為吸氣助燃,總名燈泡。所以叫“泡子燈”。分大中小三種,富戶講排場的用大號,一般人是一再沉吟後才買個小號的,但與過去的青燈比,就如連升三級,就是在這樣的燈光下冬夜幾個孩子在土炕上,聽爺爺講黃鼠狼的故事。

有關燈的記載,最鮮明的也就是常常懷念是到室外觀燈,名為燈,實際的是蠟燭。主要是三個節目。上元、中元和除夕。上元觀燈,是求美、求花樣、求多、求光亮,在夜裡逛燈會。燈用燈籠,即中心點蠟燭,外圍有紙罩的一種。分豪華型與普通型兩種。豪華型大,罩作圓球形,紙或用彩色;普通型的罩為圓柱形,糊白紙。燈多、人多,舉目一看遠近都是燈火,表示人在歡樂中。除夕夜,燈最多,幾天前就準備,泡子燈缺什麼零件,以及煤油、蠟燭都要買齊,由裝用具的屋子裡找出若干燈籠,要打掃乾淨、糊紙。除夕的黃昏時分,住人的屋子裡點上泡子燈,不住人的屋子裡掛燈籠。室外,院內立高竿,頂上懸燈籠,用意是“吉星高照”。大門外,自己家的燈籠掛門口,公用的燈籠橫掛於街道上的粗繩上,室內室外遍地是燈。小孩子們三五個夥伴手拿尺餘的小木棍提個燈籠、放鞭炮,有時看誰扔得遠,聲音最響亮。走到街盡頭,回身看街道,燈光如繁星,低頭看,自己手裡還有一個。燈像是送來繁華,又送來溫暖。手提燈籠成群結隊,還可以到鄰居家裡,登堂入室,看看這,看看那,連主人也表示高興。

從油壺燈到泡子燈,換為電燈,這就是燈的變化,表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人用的燈,油燈、宮燈、蠟燭等,都是燈頭朝上的,可西方發明的電燈卻是燈頭朝下的,出乎慈禧太后意料之外。

有一天,慈禧因大臣辦事不利,大罵道:“我大清國國力昌盛,百姓富強。雖然現在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但底子在,不是什麼人都隨便可以推翻的。”隨後,慈禧看到皇宮內的蠟燭,高聲說道:“要大清滅亡,除非燈頭朝下!”

光緒八年(1882年),英國人立德爾招股成立上海電氣公司,在大馬路31號(今南京東路190號)創辦了中國第一座發電廠。同時,在電廠的轉角圍牆內豎起第一盞弧光燈杆,並延外灘立杆架線,串接15盞燈。

光緒十二年(1886年)監察御史直隸勸業道實業司司長史履晉字康侯(進士,樂亭大港人)任電燈公司廠長他在北京西苑三海營建宮殿之時,儀鑾殿安上了電燈。後來,故宮裡也安上了電燈,令慈禧始料未及的是“燈頭”真的“朝下”了。不久大清江山更顯頹勢,江河日下,最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中,無可奈何花落去。至於樂亭,1960年百姓家裡才有了電燈。

大躍進時,人們對社會主義很不理解,遷西縣有個工委(大公社)書記李志新對新集公社人民說:“什麼叫社會主義?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社會主義。電燈不用油,種地不用牛就是社會主義。”慈禧太后在位時,北京就有了電燈,那時就是社會主義嗎?不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呀!

發明電的富蘭克林,發明電燈的愛迪生都是美國人,到現在美國也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啊!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

(作者許文超,井坨小學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