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於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是否也令你困惑於心?

- 理想與真實的自我 -

渴求於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是否也令你困惑於心?


渴求於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是否也令你困惑於心?


理想當中的應該與否,本來不應該。


“人們開始塑造形象時,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關係就結束了。”


那麼,人和自己的真實關係何嘗不是這樣產生困惑的呢?


我們都渴望別人的尊重,當我們那麼渴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時候,會不會發現,其實我們陷在了舊有的社會模式當中。我們因為想要成為理想當中的人,是因為社會認可的某種人物形象,高的社會地位,高的自我價值,高的成就感,成為我們很多人的追求。


甚至,會希望依靠社會來功成名就,或者成為成功人士,成為名望人士。或者,成為奉行簡樸的賢士,無論是哪一種人物類型,都是在塑造一種形象而已,而這樣的形象是虛構的,而人根本無法生活在抽象的理念中。


以這樣的形象為身份的生活,其實是一種抽離的生活,因為如此生活,人的內心並不能享有真正的平靜,生活只是建立在一推抽象的理念或是推理的假設上,人們無法心安理得於毫無勉強、壓抑和模仿的生活方式。模仿,並不能擁有個人真實的生命力,因而也無法享有內心的平靜。


因為模仿、壓抑和勉強,都是一種矛盾衝突,衝突會讓我們變得膚淺,同時也會毀掉生活的秩序和情調。


因為我們所希望成為的人,很多時候,是外在世界給我們的一個呈示,給我們的示範,並非是由我們的內心而來,並非是我們自在的主動選擇,更多的是一種趨附,一種被動的想成為。所以,這是一種向外尋求。


當我們內在力量不足以去全面完整地看見自己,沒有屬於自己的內在聲音,沒有清晰的自我知悉,就很容易向外求。在沒有學會向內求之前,這是很多人的謀生之路,而這也是一種無奈的依賴。


儘管我們也依然知道如此,在知性上了解了原因,卻還是無法令我們擺脫。知性上接受某種觀念,或情緒上默認某種意識形態,是無法使我們從對立的標準這個刺激當中擺脫依賴的。只有真正體驗到這種依賴會讓我們遲鈍與麻木,心智才可能從中解脫。


只有看到真相,才有自由的出現。


一旦我們順從,並自然而然於社會的模式,生活就會變得模式化,而這樣的模式會令我們始終活在設限的標準當中,沒有太多的原始力量,本然的力量,也沒有辦法看到自己更多的真相。


如果說我們要去探索真相,假如我們企圖從某種觀念、或者某種使我們記掛的經驗,所積累的知識,從個人的背景,所謂的自我角度去探索,我們依然無法看到真相的全貌。語言和分析,也都是過往的舊有事物,都是有所侷限的。思想和觀念,往往讓我們成為應該成為之人,而不是我們本然要成為之人。


我們的困惑,就是“真實的我”和“應該的我”相比較造成的。只有停止比較,才能使自性呈現,能活在自性當中,才能擁有真正的平和。沒有比較,才會接納自己,真實地做自己,讓自己本來的天性綻放出來。


何況,本來的自我才是事實,比較只會造成能量的損耗,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不作任何比較,才會有巨大的能量去觀察一切。只是觀察自己,內觀自己,因為觀察會帶來創造,關於自己從心的創造,以自己能量的創造。


而比較只會帶來苛責和批判,不再比較的時候,才能超越比較,認出自己的心是如何耗費能量,是瞭解整體真相不可或缺的要素。


否則,當我們渴求於成為“理想自己”,就會出現很多困惑。


我們的困惑障礙,往往就是來於一個與事實相反的理想標準,我們認為應當如此的正確,其實也是一種禁錮,總有那麼多應該如何的為人處世的概念和原則。而這些和我們的生活往往不是一回事。


那些理想、原則、信仰會將人帶入虛而不實的生活。這是,當我們企圖用原則和概念解決問題時,我們卻製造了與現實相反的情境。與現實相反,則不是真相,不是事實。


所以,要成為一個真實的自我,就不需要一個“應該如何”的我的存在,你只需以你本來的自己,以自性去做事,就會自然而然得解。


正是因為,總想著和理想中的自己一樣,才會形成矛盾、衝突、痛苦的困惑。一個困惑的心,不論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團混亂。而產生困惑的行為時常會導致更大的困惑。



在文字裡獲得力量的我,希望透過文字賦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來

在這裡,見你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