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爺逼宮,馬齊就說了一句張中堂說的對,為什麼作用卻很重要?

紅雨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裡,八王逼宮的場面到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張廷玉站了出來,而幾乎被人遺忘的馬齊竟然也附和了張廷玉。

雍正已經到了最為被動的境地。


在雍正得知另外兩營被旗主王爺帶來的人接管後;要調御林軍,又得知被隆科多換防;又知道十三爺生病未上朝,幾乎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斷了,一屁股坐在了臺階上,雍正似乎已經陷入絕境,無力翻盤的形勢。

張廷玉挺身而出,形勢開始發生逆轉。


此刻胤禩一黨逼著雍正同意旗主王爺提議,恢復“八王議政”。而此刻的張廷玉挺身而出,引經據典,力證清朝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八旗(王)議政。眾人開始議論紛紛,原來根本不存在“八王議政”,吃瓜的朝臣們開始動搖。

張廷玉在駁斥完後,轉入到了“進攻”狀態。


胤禩突然開始有一絲慌亂,呵斥張廷玉說,你說完了嗎?不曾想的是,張廷玉越說越勇,先是責斥胤禩等人,皇上明旨議的是新政,而各位旗主王爺卻節外生枝,提出“八王議政”,因此不得不言。

首先,張廷玉自說自話是代表自己,但是求證於馬齊,那就是代表康熙時期的內閣舊臣。


然後說自己曾經追隨康熙凡20餘年,康熙的心思自己最清楚。在講到康熙臨終前的夙願時,張廷玉時不時地求證於馬齊。而馬齊說了句“張中堂說得對。”而這些康熙朝的內閣舊臣們是經歷過康熙晚年朝局的,對於新政與以前的情況孰優孰劣,是可以”代表“康熙發表話語權的。

其次,馬齊擁有著“三重身份”的解讀。

第一重身份,馬齊代表著“沉默的大多數”。


馬齊這個角色,一直都是溫吞水、老好人的形象。每次都以閣首馬首是瞻,基本上對任何事情沒有什麼自己的意見,都是以附和為主。

但是大家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一點,這個職場老好人,實際上代表著“大多數”。這些人平時唯唯諾諾,但是卻是真正的朝局裡具體做事情的主體。

第二重身份,曾經的“堅定的八王黨”。


在“議立太子人選”的時候,馬齊曾經堅定地站在胤禩的一邊,曾經被認為是堅定的“八王黨”。而此刻這個曾經“堅定的八王黨”,並沒有和胤禩站到一條線上,他站到了正義和客觀上。這對胤禩而言,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開始了巨大的懷疑,劇情不是這樣的。

第三重身份,即將崛起的“榮譽家族”。


馬齊是滿洲八大姓之一的富察氏。繼博爾濟吉特氏、赫舍里氏、佟佳氏之後,即將走向權力和榮譽核心的又一個家族。乾隆的富察皇后就是馬齊的侄孫女。

無論馬齊代表哪重身份,他實際上還是感受到了新政對朝政引起的積極的變化,最終選擇站在了正確正義的一方。

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時刻,實際上已經到了“不講理”的時刻,在雍正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之下,馬齊選擇附和張廷玉,那是需要巨大勇氣的,雖然他說的也都是是實話。

胤禩在自己“穩贏”德局面中,突然出現這麼“不和諧”的畫面,事實上也預示著胤禩不得人心,即將失敗。


胤禩做事非常小心,隱忍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士紳輿論都在反對雍正的新政;自己抓住了弘時的把柄以作內應;聯絡了隆科多,還控制了京外兩營;還有幾位旗主王爺的掩護,自己躲在後面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機會。這盤是穩贏的。沒有任何不贏的可能存在。

而此刻張廷玉卻不知死活地跳了出來,而一向唯唯諾諾的馬齊竟然也附和了張廷玉。這是怎麼了?


果然等張廷玉的反攻結束後不久,胤祥竟然出現了,而且將旗主王爺帶來接管京外兩營的人都住起來了,隆科多也偷偷溜了。


炒米視角


因為八爺胤禩口口聲聲地說,聖祖仁皇帝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版圖一統,壓根就沒什麼吏治腐敗國弱民窮的事兒。

於是,張廷玉才要站出來大聲說:不是的!

張廷玉以親身經歷講述了康熙朝晚年吏治腐敗弊政叢生的事實,更披露了康熙本人對這種糟糕局面的態度,那就是:再不整頓吏治,改革弊政,國家就要危在旦夕了。



可能是張廷玉覺得,他一個人表態還不夠有說服力,所以看了看同為康熙朝上書房大臣的馬齊,問他:馬中堂,您說是不是這樣?

馬齊說:張中堂所言句句是實。

康熙朝上書房總共有三個重臣,即佟國維、馬齊和張廷玉,現在已經有兩個承認康熙朝晚年確實是吏治腐敗,弊政叢生,這說服力還不夠嗎?



可想而知,當馬齊說出這句話時,朝堂上那些搖擺不定的沉默者,他們看到兩個上書房老臣都站在了雍正一邊,而胤禩為了一己私利不惜胡說八道時,內心又會作何選擇呢?

再者說,當年推舉新太子時,馬齊可是公開站在八爺胤禩一邊的,所以在很多人看來,他不能說是八爺黨,也算是對八爺有好感的人。可現在呢,連馬齊這種曾經對胤禩有好感的人都站在了雍正一邊,可見雍正對國家確實是有貢獻的。



而且馬齊一向是唯唯諾諾,緊跟大多數人的那類從眾者,從推舉新太子一事就可看出他的性格。但此番胤禩手握兵權,又掌控了輿論,馬齊卻敢於在此時表明態度,堅定地站在雍正和張廷玉一邊,這給朝堂上那些其他的從眾者以堅持正義的信心和勇氣。

這樣一來,朝堂上的輿論果然開始扭轉了。


達摩說


我認為因為馬齊的一句話“張中堂所言句句是實”,使得老八的一番慷慨陳詞變成了“編瞎話”,群臣立刻就從猶豫不決,變成了站隊雍正,局勢逆轉。

老八聯合四位鐵帽子王,反對雍正新政,所用的就是“祖制”,祖宗先例不能變更。而最後八阿哥慷慨陳詞是這樣說的——

聖祖仁皇帝當朝的時候,能發生這樣的事麼?不能!皇上時常抬出聖祖仁皇帝,那麼我想問,聖祖仁皇帝是這樣麼?不是!我大清列祖列宗勵精圖治、苦心經營的這一片江山社稷,到了聖祖手裡,政治清明,版圖一統,百姓安居樂業,國事蒸蒸日上,人稱康熙盛世。
可皇上卻口口聲聲,聖祖晚年倦於朝政,吏治腐敗,國弱民窮,好像聖祖留下的不是一片宏偉基業,而是一片不可收拾的爛攤子。臣竊為聖祖不平啊!

隨後抨擊雍正用人制度和新政,處處都以“聖人之言”“祖宗禮法”作基準,搬出康熙來壓雍正,來服群臣。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張廷玉的一番反駁中,也是先圍繞康熙來講——

我張廷玉一生追隨聖祖康熙皇帝凡20年,聖祖的心思我最清楚,他老人家直到殯天,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的就是整頓吏治、改革弊政。康熙46年,黃河發大水,澤國千里,災民百萬,可朝廷卻拿不出錢來賑災濟民,全靠皇上和十三爺去江南賑災籌款,才度過了難關。先帝曾對我說過‘再不整頓吏治,這個國家就危在旦夕’了。因此才有了後來的追繳國庫欠款……先帝也經常對我們說‘再不改革弊政,朝廷連用兵都沒有辦法了’……先帝也曾經跟我們說‘這件事也惟有寄希望於後人了’。

說到這裡,張廷玉轉頭問了馬齊一句:“馬中堂,您說是不是這樣”?

馬齊:張中堂所言句句是實!

康熙46年,原本上書房三大臣佟國維居首,馬齊在其後,張廷玉為末,議舉新太子一事,張廷玉成為首輔,馬齊依然在上書房行走。

雖然《雍正王朝》中大大縮減了馬齊的戲份,但是馬齊的地位其實是和張廷玉無異的。在康熙宣佈不立太子的時候,只有馬齊大膽的展出來提醒康熙應該另立新君,從下圖來看,連張廷玉都被馬齊的話震驚了。足見馬齊雖然“見識昏聵”,但是一心為了大清,可見一斑。

雖然馬齊在“逼宮”中自始至終未發言,但是在面對張廷玉“詢問”的時候,大膽的表明自己的立場,以一個上書房大臣的身份,足以令群臣信服並跟隨。

因為在場的群臣雖然一個個作壁上觀,實際上內心都是和“馬齊”一樣的心思,只不過他們沒有張廷玉的機智和霸氣,只能選擇沉默,但一旦有表明立場的機會出現,必然會作出馬齊一樣的回答。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對於“逼宮”一幕對原著的改動非常大,可以說除了開頭和結局,過程大刀闊斧的改成了“雍正被縛手腳”“張廷玉舌戰群儒”的戲碼,戲劇的衝突變強極大的增加了觀賞性。實際上原著中,雍正對“逼宮一黨”完全是碾壓的狀態。

電視劇的改編是為了突出“雍正推行改革的難度”,對於《雍正王朝》這樣一部順應改革潮流、民心所向的電視劇,這樣的改動是錦上添花。


小屏窺人生


他的重要性就在於,把康熙皇帝拉到了雍正陣營。

這個劇中設計了八阿哥逼宮的情節,歷史上絕無此事,所以只能從電視劇的角度來分析。你想,不管雍正治理國家有什麼錯誤,八阿哥憑什麼逼宮?

那是清朝,那時候的倫理不是皇帝對國家負責,而是國家為皇帝的私產。不是這個皇帝做不好,我們就可以考慮換個皇帝做做看的民權時代!臣民只有“忠君”的義務,沒有任何其它的權力。即使皇帝犯了錯誤,沒做好,你也只能幫助他匡正得失,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廢了他。

八阿哥逼宮,要求雍正把權力交出來,憑的不是別的,就是“為聖祖不平”。

康熙皇帝執政多年,在臣民當中有很高的聲望,雍正的權力就來自康熙。八阿哥以替康熙不平的名義攻擊雍正,實際上是指責雍正汙衊聖祖,這在中國的傳統倫理裡面是大罪。

在真實的歷史上,雍正治罪胤禩,其中的罪名就有“裁剪康熙陵墓用工,讓雍正擔不孝罪名”這一條。還有胤禩建議裁剪馬廄的御馬,也被雍正說成“陰謀攻擊聖祖”。雍正就憑這兩條罵胤禩“用心極其險惡”的。

在朝會上,胤禩攻擊雍正,別的都是毛毛雨,就這句話最重。

所以張廷玉站出來辯護,說的就是康熙本人對當時局面的看法,用以證實雍正沒有汙衊康熙,而是秉承康熙旨意行事。

然後他回過頭問馬奇,你也聽康熙講過這些話是不是?馬奇回答,張中堂所言句句是實,這確實是康熙本人的意見。

只要把八阿哥指責的這一條推翻,逼宮也就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