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思考什麼樣的問題?

活動中心17653708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書外看書,人外看人,事外看事,心外看心……感悟作者,文字背後的思想光輝,智慧,然後融入到自己的認知體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當然也看到了作者,文字背後的侷限,片面,陰暗,潛意識,分解,剝離,捨棄,或者重組,發現……

當然隨著我們每個人的格局,境界,眼光,三觀,生態系統的變化,都可能有不同的體會,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所以一本好書需要與時俱進,經常讀。

無論是筆墨,還是話語,它所能承載的信息只會讓我們有所覺,你必須還得再思考和加工,把它徹底的內化和並進到自己的認知體系當中往,以後還需不斷的往用,在實踐中往改良和驗證它。前者有點像反芻,聽到了、知道了、明黑了,不代表它就會成了你身材中的一個部分;後者有點像是挖寶藏,你有了藏寶圖,未必就肯定能挖到寶藏,圖錯了或是你看不懂圖,你一樣是找不到寶藏的。

至於該如何吸收?這個大體上不過也就是那麼幾種,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多驗證、多交流。這裡可以談的題目很多,比如選甚麼樣的書,怎麼做筆記,怎麼往觀察和驗證,與誰往交流,如何往說理辯論,等等。比如道德,佛理,邏輯性和腦筋。凡人看起來很秘密,實則它們也都很著實啊,社會科學原本就有很多的分類啊,宗教學、倫理學、邏輯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生理學、文學、哲學、法學、教育學等等。你有沒有拿來瞧瞧、翻翻?先構建一個體系的知識體系,然後再往讀人物傳記、回憶錄、史料、風俗風情等相干的資料,然後再用自己的知識體系、眼力、思考力往拆解跟剝離那些徵象和暗躲在徵象背後的規律。


書、信息、知識對於我們的思維來說就是能量,但這裡有一個轉換率的問題,思考力強的人相對來說轉換率就會高一些。量變不難,慢慢積累就可以了,難的是質變,你得有天賦、靈性、洞察力、想象力、嚴謹性,同時也需還需要有良好的心態、高EQ和韌性。而且這裡還有一個時間、經歷、閱歷的問題,年齡太小,沒有經驗也就沒有覺,年齡太大,處處都是烙印,想要再融匯出新就難了。信息、知識、規律這些都是魚,洞察力、分辨力、適應力、思考力、判斷力、邏輯思維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漁。

生命的價值就在於生命的這種運化能力,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比如植物就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把腐爛的有機物變成我們的食物,完成某種生態食物鏈的閉環。

讀書的最高境界可能也是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發現規律、尊重規律、融入規律;譬如,同樣一個人,再同樣一個社會中混,都混得很慘;埋怨社會不公即便是真實的,但是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下策;改變自己,融入環境,做一個萬金油去獲得世俗成功,這就是中等人;研究人性和群體思想特性,和自己固執目標之間的種種結合可能性,然後用某種方式明著順應了社會潮流,暗地裡實現了自我固執期望,就是上策。創造比真相更逼真幻相,就是用角度去改變對事情的定位,從而改變事情真正的面目;譬如,同樣是泡妞失敗,A可能去和妞一起自焚,B可能忘記那個妞另找一個,C可能讓自己變得愈加風度翩翩魅力四射結果最終要麼是得到了妞,要麼是因為平臺更高了有了更多選擇自然讓心中的不淡定蛋定了。

這背後都有一套思維反應機制:

我們如何能見到自己的本心,是通過一點一點的磨礪,人磨墨,墨磨人,你在做事的時候事也在成就你。當你悟到事在磨鍊你,在做你,在成就你,也許你就會很快樂的去做事。所以當你去做那些有挑戰性的、非常困難的,考驗你的耐心、考驗你的毅力、考驗你的智力的一些事情時,通過這些事就能造就你、修煉你。

這就是某種心法。

如果你想成長則事事可以成長,這就是某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心法,當然也是我以為的某種讀書境界。包括書外看書,人外看人,心外看心,出離出來,你才有可能看見更多的緯度,空間,你才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書的奴隸,情緒的奴隸,肉體的奴隸,別人的奴隸,自然生態的奴隸,社會生態的奴隸……


太陽天然笨真


讀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忘記繁瑣,領悟深邃。也就是說把書中無關緊要或者自己已經瞭解的東西忽略掉,領悟精華的部分。

其中精華是指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或者內涵主旨。

人腦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如果刻意去記憶,那麼必然會忽略重要內涵,這是不可取的。也就是俗話所說:“丟了西瓜撿芝麻”。

王陽明在教導他的學生時,就反對一味地記憶文字內容,提倡用心去領悟。領悟後將其丟棄,避免字意對心靈造成牽累,從而遮蔽了良知。

自己多年讀書也有所感悟。就是自己順著書中人物的思路去想,讀的深入內心,有時就會把自己完全帶入故事情節中,就吻合作者心理,內心隨著情節起伏波動。有時作者在情節上設置急轉彎,自己的思路就會發生錯覺,正是這樣才會體會作者的用心或高明之處,領悟到其中深意,忽略掉旁枝細節。

讀的多了自然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把自己已經領悟了的東西丟掉。留下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精粹內涵,進行研究領悟,變成自己的知識,融入自己的血脈,然後忽略掉。這就是吸收的過程,就像金庸《笑傲江湖》裡的吸星大法一樣,把作者的內功吸收利用,但可不是化解掉作者的內功,不然找上我就麻煩了。

實際人生學會忘記也是一種思想的成熟和智慧。我們沒必要始終念念不忘過去了事情,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應該放下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讀書也是這樣,沒必要的東西忘掉,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書中的精華上。



戈壁灘上的駝鈴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思考什麼樣的問題?

在此先借用清代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來對讀書的境界做一下表述。

第一種境界:昨天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重在一個求字。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重在一個痴字。

第三種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重在一個明字。

讀書人經此三種境界則達到了該書的最高境界,即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意之境,借用馮夢龍一首《西江月》為證:

仕至千鍾非貴,人過七十常稀,浮名身後有誰知?萬事空花遊戲。

休逞少年狂蕩,莫貪花酒便宜,脫離煩惱是和非,隨份安閒得意。

讀書至此則思考的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故孔子晚年以周易為藍夲作十翼以為易傳,窮盡天地萬物之理,識盡陰陽變化之機而類天地萬象於機,教仕人達觀於物外,明身外之身,使眾生同登人間大同之境,而免刀兵之厄,棄奸詐之累,絕智巧之障,而天下太平,此為讀書最高境界思考的問題,故聖人有三立:曰:立德,立功,立言。

竊思古往今來大成者唯張良耳,立功,立德,立言,作書,修身。功成之後激流勇退而從赤松子遊,可不欽乎?雖聖人不過,後人子孫道陵興於道宗,張姓千年不滅,蔭子孫於萬代,雖聖人不過……


5615256169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思考什麼問題?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學以致用”罷?!

因為,讀書的目的無非有兩個,一個是增長知識,另一個是閒暇時間的消遣。不論目的是什麼,我們讀書都要經歷三次轉換:

第一,字符到意符的轉換。書是作者通過文字符號,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而讀書的過程,則是讀者通過閱讀,把字符轉換成意符來理解的。這就是讀書的第一重轉換,即你得讀懂作者表述的意思是什麼。否則,書就白讀了。

第二,作者表述的知識點向讀者概念的轉換。作者的思想體系,學術觀點都蘊含在書中,對於讀者來說,則是通過閱讀,理解、學習、掌握了作者的思想體系和知識點,並把它們融會貫通的轉化成知識概念,儲存在自己的記憶裡。這就是知識轉換成概念的過程。

最後,就是“學以致用”的轉換,則是讀書的最高境界要思考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讀書的真正目的所在。人類之所以需要讀書,就是為了用知識武裝頭腦,指揮自己的社會實踐。否則,就沒必要讀書了。



皛川


書是承載信息的文本,有很多意境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許多的感悟卻又需要通過文字,書籍表達與傳遞出來。書是指示牌,是啟示錄,是燈塔,是啟明星,是鑰匙,是破開迷霧的利刃,亦是撫慰焦慮的清涼。書中飽含著述者的情感與厚望,理想與期待,亦會有疑惑與偏見。讀書可以明理,可以知事,可以增智,可以釋疑,還可以解惑。當然,有很多讀書讀出了固執,自負,頹廢和偏執,書中盡是各述己見,未必都是真知灼見,讀書最終是為了有用於世間而不是裝在腦子發酵。真正的讀書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讓這現實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心意安於道


讀書最高境界就是把作者當培練,榨乾他的所有營養,然後超越他,唐朝百丈禪師說過一句話,叫"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高於師,方堪傳授。"我們不管讀什麼書,都要抱著更大的格局去對待,不能甘心只做千年老二,別總是被書帶著跑,鑽到紙堆裡出不來,而是要迅速建立自己的主線,要讓所有書為我們更大的格局,更高級的主線服務,當然,這個大和高,要名符其實才行,不能自高自大,有了這個思路,提升的空間才不可限量!


澡雪堂主


讀書的最高境界我覺得吧應該是自知!有了最高的境界後才能夠考慮讀書時候遇到的問題,那麼具體有哪些問題呢?第一個就是這本書講了什麼事情,都有哪些人物,各自都有什麼特點,故事發生的時間以及時代背景,對當時人們有什麼影響,我們該從這些事情裡反思什麼?這些就是我們讀書時候最應該瞭解的問題,瞭解了這些問題後能不能舉一反三,我們現如今的時代存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自己遇到沒遇到過,當時自己是怎麼想的做的。

讀書是為了明智,是為了救自己,是為了民族的崛起,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善良,假如你能從中悟出什麼人生道理那是最好的了,人生艱難險阻都得靠自己來渡過,書中有前人的人生經驗,我們何不拿來一觀,幫助自己過的輕鬆些呢!

一般讀書就是這些目的了,高境界也不會脫離根本,那樣就成了空中樓閣了。


相魄


這個問題由人不同而不同;由年齡不同而不同;由家庭、背景、社會關係不同而不同,等等。在人生的路上,人人都有希望、有目標、有理想。有人比較現實,由於出自背景,只覺得學一門手藝、技術,能生存下去,就讀這方面的,這是老實人的想法。從歷史上看,從今天的社會看,這樣的人比較多。當然,這只是目的,談不上什麼"境界"。這是社會的主流、主體,老一輩怎麼過,我們怎麼過,一代代如此,生生不息,中華民族就是這麼走過了幾幹年的歷史。不管什麼人,為人生的生存、生活所需而讀書者,談不上什麼"境界",只能是一種"方法、手段",達到了目標、理想,讀書也就終止。當然,人與人不一樣,所生活的時代與社會也不一樣,所追求的自然不一樣,境界也就不一樣。那些追求最高境界的人都是有一種民族的責任感,然而多數都是處於動盪年代,都是以救國救民於水火之情懷,從知識、從書中去探尋、去發現真理,當然還有人生、社會。我想,這就是最高境界。我年輕時身處逆境,總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公、不平,對人生產生了懷疑、對生活對社會產生了懷疑,最後失去了信心。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於是,我就拼命讀書,想從中找到生活、人生、社會的"真理"。書越讀越多、內容越來越廣,腦子越來越複雜,問題也越來越多⋯當然,我看問題也更加全面,也學會了多角度看問題。今天,我基本懂得了生活、人生、社會⋯這,就是我的最高境界。


賈俊398


人這一生好像務虛的比務實的多。

開始唸書讀書,的確是能改變命運,學得越好,為社會的貢獻大。到一定程度,隨著年齡的增大,是一種興趣愛好,想知道的多些,"朝聞道,夕死可矣!"

但是,知道的圓面越大,越發現圓面外不知道的越多。因此什麼大家大師,其實知道的也少得可憐,再不要說我們這些吃瓜群眾!

因此沒聽到清華北大的學生到社會上驕傲的,不可一世驕傲的往往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半瓶水”……

讀書多少與人品無關,是一種個人愛好興趣。


天光縷見


真理是無止境的,讀書也是如此,沒有最高境界。而且境界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

我覺得最高境界是弄懂: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是人類的終極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