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當皇帝,你會選擇秦二世、漢獻帝、宋欽宗、崇禎帝、光緒帝中的誰?

張紫煒zz


這個問題很有趣!提主問的意思應該是這五位之中選一人來翻盤,而不是去經歷他們所經歷的。

按這個角度去選的話,首先應該剔除秦二世、光緒和漢獻帝,因為這三位都是被宦官、後宮和權臣控制死了,登基的時候皇權已經被架空。一個對朝廷已經失去控制力的皇帝想要翻盤,概率實在太低。而且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有電話和微信,消息是十分閉塞的。縱使穿越過去後你有萬般想法,可能也突破不了這些人的耳目(想想衣帶詔),所以最後的結局和歷史估計差不多。那麼,重點就聊聊以下兩位,宋欽宗和崇禎。

一、宋欽宗

趙桓剛接手皇位時,形式雖然不樂觀,但也不像他老爹判斷的那麼悲觀。肅清蔡京一黨,啟用李綱這個主戰派後,形勢還有逆轉的機會,登基後的1年內和金國的對抗各有勝負。趙桓最大的問題在於心理防線先於戰略防線的崩潰,尤其是在用人上,對於李綱的建議和授權總顯得搖擺不定,最後才導致靖康之恥的局面。如果穿越成趙桓,選擇保守戰略和冒險戰略都可以,但關鍵是戰略執行一定要徹底果斷,再不行可以學趙構統領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勤王大軍屯兵禦敵,打不過再撤回江南收縮戰略防線,延續南宋100多年國祚,不至於去吃靖康之恥的那種苦。

二、崇禎帝

相比宋欽宗,崇禎接手的大明形勢更不樂觀。他面對的除了後金還有流寇,而且當時的經濟在經歷萬曆和天啟兩代的內外耗,已經不夠支撐多線的軍事對抗了。不過利好也有兩點,1.崇禎清除閹黨後,皇權又回到皇帝手裡,雖有部分東林黨人搞破壞,導致政策執行力出現問題,但皇帝的用人權還是沒有旁落。2.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在南京還有一套班子和皇宮在,就算戰略收縮,可以迅速回撤調整。如果穿越成崇禎,既然經濟上已經撐不起全面的軍事抗爭,那就應該戰略退守至南京,以保存長江以南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主動戰略放棄一些地區讓給大順,一方面可以作為與後金對抗的緩衝,一方面可以挑唆大順軍派系間的內訌,進而逐個擊破大順軍首領並收復失地。就算大順軍迅速被消滅,後金軍事雖然強勁,但畢竟人數有限,光靠八旗子弟吃掉大明基本不可能。此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後,長江以南的政治經濟軍事進行了鞏固,主動權又會回到崇禎這裡,這時候可以選擇學宋高宗偏安一隅,也可以在合適時機進行北伐,不至於落得個煤山自縊的結局。




糯米丸子糯米


要我選我選崇禎,反正都是完,我他媽的就做個昏君,先享受了再說,那些東林什麼的沒錢就抄家,抄完發軍餉能過一天算一天嘿嘿,我感覺要是這樣乾的話可能還能多撐幾年,最起碼我的兵能吃飽我還沒加底層人民的稅,我還沒事出去扮演強盜沒事先把士紳搶一遍再說,先把土地分出去,反正都是完我不舒服你們也別想舒服,用錢砸出幾萬只忠於我的強兵,實在不行到江南混幾年,過幾天舒服日子,再資助下李自成張獻中的義子叫什麼來忘了,和野豬皮打去吧,誰贏了我把江南送給誰,反正大家都是中國人,沒事弄點船出去開發殖民地去,我感覺那顆歪脖樹給我無緣了,我手握幾萬精兵打不過跑總能跑了吧,出去開個殖民地應該沒多大問題。


user9530232674217


肯定是崇禎帝。

秦二世無人身自由,更別說權力;權力在趙高手上。再者,秦朝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耗費了太多的國力,基本盤已經基本耗盡,所以轟然坍塌,二世而亡。誰處在二世這個位置,都沒有辦法。

漢獻帝本來就是曹操扶持的一個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就不要多說了,誰在這個位置都改變不了傀儡的命運。

宋欽宗為什麼接手?是父親宋徽宗玩不下去了,才主動退居太上皇,交給宋欽宗接手爛攤子,此時金國大軍南下已成必然,形勢十分惡劣。

光緒帝和漢獻帝的處境差不對,都是從小就是傀儡,從來沒有掌過實權,不太可能有翻盤的機會,慈禧太后從小就把他看的牢牢的。加上當時處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要想有所作為,太難了。

唯一有機會的就是崇禎帝。《明史》把明朝末年的形勢說的過重,意思是必亡,就算唐太宗、明太祖在世也挽救不了危局,其實,這種說法過於簡單和武斷。

崇禎上臺有三大困難;

一是後金崛起。皇太極雖然幾次深入到北京、山東,但是,還不至於有北後金滅亡的危險。就後金的實力而言,要想消滅大明,做不到,總共只有十萬左右的軍事力量,資源匱乏,人口稀少,只能是發揮騎兵突擊的優勢,搶點東西。

二是農民起義軍風起。西北的農民起義軍雖然一度出現高潮,但是,經過努力,曾經一度扭轉不利局面,起初的農民起義軍,力量分散,互不統一,指揮凌亂,武器低劣,高迎祥被活捉,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18人,若是處裡的好,這件事本可以搞定。

三是財政困難。這個問題的確很嚴重,但是不是沒有迴旋的餘地,國窮民並不窮,只要採取合理的辦法,從富人身上要錢要軍費,還是有辦法的;同時應該對宗室的開支銳減,想弘治、嘉靖、萬曆、天啟學習,這些皇帝都對宗藩開支採取了限制措施,比如弘治開始限制宗藩娶老婆的數量、嘉靖頒佈了宗藩條例、萬曆和天啟採取了俸祿包乾制等,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崇禎帝在這個方面無所作為,一邊是向老百姓加徵“三餉”,一邊是親王富得流油,加速了離心離德。但這個問題,崇禎帝本來可以有所作為。

從以上三個方面說,其他人的問題是自己無能為力的問題,而崇禎帝面對的問題,一開始都不是要命的問題,關鍵是崇禎帝一直沒有被架空,除了死前一兩天,崇禎帝都是威福自操。重要的是,有17年的時間,朱元璋打天下才花了16年,17年可以做很多事的,可以培養幹部,可以理財,等等。





坐看東南了


這五個人裡四個都沒戲。

首先,從秦二世來說。他爹始皇帝沒錯是統一了六國,但始皇統一六國並不是始皇一個人的功勞。始皇帝的功勞的統一是建立在“奮六世之餘烈”的基礎上。再看二世胡亥自己的條件,沒有一樣出眾的,他有振長策而御宇內的魄力嗎?他有吞二週而亡諸侯的本事嗎?他有履至尊而制六合的手段嗎?他有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的威儀嗎?他有……當然,最主要的還不是二世的個人原因。始秦始雖然從形式上統一天下,但為什麼秦代短命?因為六國還未從心理上適應統一。所以高祖建漢相當於又一次統一六國。這個任務難度太大,如履薄冰,還是不要試一試的好。

欽宗之世也無可為之處。北宋從剛開始就建立在並不統一的基礎上,而且本身的官僚機構問題、財政問題從根本上就存在缺陷。積弊了一百多年下來,問題都已經到了無法解決的程度。種種社會矛盾白熱化到無法解決。再加上臨到最後來了位道君皇帝自毀長城,生怕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寧願自擺烏龍從內裡殺起,欽宗還有什麼可為之處?當年宋太祖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問題是到了北宋末年那酣睡的鄰居剛睡醒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而北宋則如同到了風燭殘年的暮年老人,局勢倒易非人力所及。何況欽宗自己對自己都沒信心,根本不想當皇帝。

明末崇禎所處的情況和北宋欽宗類似。不過更不想當崇禎皇帝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他的性格太狹礙過於猜疑,比如不喜歡崇禎這個年號……實際上作為藩王出身的崇禎臨危受命也實在是有點趕鴨子上架。從來沒有被當作儲君去培養,坐上帝位又本身不合法理,也難免他心有疑惑。總之,這個皇帝當得太累。別說外有強敵,就算真的能平了外患,也未必能坐得穩。既然能發生一次英宗復位,為什麼不能再來一次謀位之變呢?

封建帝制末世的光緒這個皇帝就當得更沒有滋味了。雖然自從雍正之後,中央集權制得到了加強,皇權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但是這個權力和光緒絲毫沒關係,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裡。有這麼一個強勢的奪權者,又是名義上的母親,還是養大自己的人,光緒的處境可見有多麼為難。順從太后,自己就實在不能當這個皇帝。如果不順從太后,更難以想象在“聖朝以孝治天下”的清朝還怎麼立足?

如果非要在這五個人裡挑選一個,那就只能是漢獻帝。漢末局勢雖亂,但正因為處於封建王朝早期,很多制度未定,而因此正容易發生不合法理、不合事理的事。在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具備漢獻帝成為英雄的可能性。而從漢獻帝本身的條件看,也算是聰明有才華,端莊有帝王之質。

漢獻帝在三國這個亂之中為自己圖謀的機會和可能性其實很多。他可以不必專門倚重於謀一些人,比如何必一定要想著倚靠伏完、董承或是劉備?完全可以合縱連橫組織起一方勢力對抗另一方勢力。讓兩方勢力各自鬥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找機會掌握權力。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漢獻帝的皇后曹節是曹操之女,而且曹操的謀士荀彧也是不主張圖謀漢室的。當時保漢室的勢力不能說沒有。而想以漢帝為名義而脅天下的諸侯也不只曹操一個人。既然三國已是亂象紛呈,人人都想有所圖謀,為什麼其中不能再多一個漢獻帝呢?


沅汰


題主說到的這幾個皇帝,雖然未必有亡國之名,但基本上都具備了亡國之實,如果非要在其中做出選擇,國史君(國史通論)會毫不猶豫地選最有資本、最有機會翻身成為一代賢君的——秦二世。

第一、秦二世處於國運上升期

在這幾個皇帝中,漢獻帝、宋欽宗、崇禎帝、光緒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在位期間,所在的朝代已經處於國運急速下滑的時期,並且國內早就出現了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同時還面臨著致命的外患。而秦二世則完全不同——他即位之時,強大的秦國剛剛建立十幾年時間,即便當時秦國的版圖都沒有宋朝大,但是此時的秦國正在急速擴張——六國剛剛被吞併,百越剛剛被征服,蒙恬正率領數十萬親兵阻擊甚至出擊匈奴。這都證明,當時的秦國那是相當的囂張啊,不把任何困難放在眼裡,有專啃硬骨頭的勇氣和信心。

第二、秦二世有雄厚的資本

秦始皇在位後期雖然做了一些“暴政”,但挖運河、建長城、修馳道、造宮室等大規模的工程都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這些都是秦二世的資本。後世任何一個有中人之資的皇帝,如果能夠坐在秦二世的位置上,都應該會有更大的作為。

第三、秦二世最有機會成為明君

漢代著名學者賈誼在《過秦論》中曾經說過,秦二世即位之時的形勢是“天下囂囂”,民不聊生,而這,正是“新主之資”,原理非常簡單——“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秦朝之前可是持續數百年戰爭的春秋戰國啊,天下幾乎沒有一年不打仗,現在六國統一了,戰爭結束了,百姓都“虛心仰上”以求惠政。老百姓是最容易滿足的,只要吃飽穿暖,誰會鋌而走險?所以,秦二世只要稍微消停一點,不再折騰老百姓,哪怕自己在深宮之中亂搞呢,也會留下一個“與民休息”的美名。

所以,秦二世以這麼好的條件都能亡國,那也真是怪不得任何人了。


國史通論


我不奢望穿越後我能改變歷史走向,所以我只能挑一個生活相對“幸福”的皇帝來當了,只求安穩。

先看秦二世。胡亥只做了三年皇帝,二十四歲就死了,而且是為趙高所逼自殺。在以上五位皇帝中是活得是最短的一個,而且死得很不體面,我肯定不會選。

再看宋欽宗。趙桓只當了一年零幾個月皇帝就做了女真人俘虜,雖然活得挺長(57歲),但大半輩子都是在東北苦寒之地,當了三十年金人囚犯。有一種說法是,趙桓是活活被一群馬踩死的。大半輩子做俘虜,還是被踩死的,我肯定也不會選。

接著是崇禎。崇禎做了十七年皇帝,活了三十三歲,但幾乎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他與大明朝整天生活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沒享過福,而且是上吊而死的,我肯定也不會選。

然後是光緒。光緒活了三十七歲,當了三十四年皇帝,是以上五位皇帝中當皇帝最久的。光緒的命運倒是比秦二世宋欽宗和崇禎要好一些,也做過幾年不是傀儡的皇帝,但很可能也並非善終,據說死於砒霜中毒,所以我也不會選。

我會選漢獻帝。

事實上,劉協也是這五位皇帝中唯一得到善終,壽終正寢之人。從做皇帝的角度而言,劉協當然遠遠說不上幸福,做了三十二年皇帝,每一天都是傀儡,也算是活得戰戰兢兢。但是,劉協的後半生很幸福,準確說就是,他自從不當皇帝之後,生活就幸福了起來。劉協於220年被迫禪位給曹丕,之後又做了十四年的“山陽公”,無權無勢但卻衣食無憂的生活,基本實踐了曹丕之前的許諾,“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劉協五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享受的是天子禮儀,魏明帝曹叡還率群臣親自哭祭,也算是極盡哀榮了。

所以,你應該也會選漢獻帝吧。


張明揚不說話


當然崇禎。

第一件事,留下魏忠賢,一向富人搞錢,二牽制東林黨。讓他當惡人,衝在前面。崇禎即位時,真正的核心問題是財政。一來保證北方的軍餉,二來為以後小冰期北方的賑災減稅做好準備。剷除民變土壤,防患於未然。

第二件事,充分信任袁崇煥。要求他不必急,總體策略穩健防禦為主。打呆仗,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逐步推進,壓縮女真的生存空間。

第三件事,根據當時國家經濟已處於資本主義發展較為活躍的結構狀況,積極建立與之匹配的系統的向工商業收稅的徵稅體系。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長期充裕和穩定。

做好以上三件事,晚明可延續。扯淡完畢。


相忘江湖任自然


看來題主很陰險啊,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太平皇帝、聖主賢君不選,偏偏給了咱這麼幾個亡國之君去選。如果有的選,我肯定不去當這幾個皇帝。但如果非要在矬子裡拔將軍,那就要看你基於一個怎樣的立場去選。

第一:基於想翻盤的立場去選


如果你想玩玩力挽狂瀾,那我個人覺得秦二世是你的最佳選擇。始皇帝留給秦二世這麼好的一座江山,你如果是秦二世,只需輕徭役,行仁政,順勢而為,削弱六國貴族的影響,另外不要讓趙高把你玩壞了就可以,最起碼混個守成之君不難。

第二,基於能活著的立場去選


如果你沒野心,不想翻盤,只想混個平平淡淡終老林泉的結局,那個人建議你選漢獻帝。漢獻帝雖一生遭擺佈,但只要你沒非分之想,美滋滋地在宮裡享受生活即可。而且漢獻帝是這幾個人裡唯一獲得善終的皇帝,他在曹魏代漢自立後被封為山陽公,既不用慘死暴亡,又落了個逍遙快活的後半生。

第三,基於找刺激的立場去選


所謂找刺激,就是單純想挑戰自己,選一個難度最大的皇帝,看看自己能不能翻盤。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建議你選宋欽宗。老爸甩鍋不幹了,一繼位就趕上金軍南下,攻破首都,兵敗被俘,緊接著被虜至北方苦寒之地。身陷囹圄不說,還天天被羞辱,叫天天不應,即便能回來還得看新皇帝臉色。論翻盤,這難度絕對刺激,誰想試試?

其實無論哪個時代,皇帝都是不好乾的,雖說大權在握,榮華富貴,錦衣玉食,但風險高壓力大,實在是傷不起。我們普通人還是平平淡淡地過一生最好。


達摩說


這個問題其實也看角度,如果只是想活下去,這五位都有機會,但要翻盤,應該也只有秦二世比較容易了。

所以,如果要選,應該還是首選秦二世。

秦二世的帝位來的蹊蹺,至今眾說紛紜,有說他是沙丘宮變的得利者,有說他是名正言順的繼承。

不論如何,繼位後的秦二世,很快被趙高竊取了權柄。秦二世並非一開始就是傀儡,主要是他對處理國政不太感興趣,又倚重趙高,無甚主見,最終落得一個被弒的下場。

如果坐在秦二世的位置上,大可以對前朝的弊端慢慢進行改革,不說很快能見效,至少可以延續國祚,恢復民心,久而久之,消除內患也不是不可能。

那麼漢獻帝、宋欽宗、崇禎帝、光緒帝呢?

漢獻帝從繼位開始就是傀儡,宮人盡為他人耳目,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禪位。

漢獻帝不是沒有掙扎過,漢之遺民也不是沒有努力過,前刺董卓、後圖曹操就是其中之代表。有人可能會覺得,如果用好了王允,避免了李、郭之亂,未必不能恢復舊觀。

其實這個時候的漢朝已經分崩離析,國內軍閥林立,地方勢力擁兵自重,就是平了京師之亂,漢獻帝最多也就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與周王朝後期君主頗為類似。

指望一道詔書就讓諸侯卸甲,根本就不可能,不管怎麼看,漢獻帝都無力迴天。

宋欽宗在位時間並不長,也就一年左右,他之所以被俘,與他的父親宋徽宗有很大關係。

宋徽宗接手的是一個富庶廣大的王朝,可惜,由於這位藝術皇帝治國無方、重用奸佞,北宋一步步走向衰敗,最終滅亡。

李後主亡國為可憐,宋徽宗亡國,則為可恨。

宋欽宗繼位時,金軍已然兵臨城下、虎視中原,宋軍的戰鬥力跟北方遊牧民族當然不能相比,這種情況在北宋開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宋欽宗自然可以重用岳飛、宗澤、韓世忠等將,那又如何呢?最多也就是複製宋高宗趙構的偏安。

有人可能覺得南宋不舉是因為宋高宗昏庸,事實上並非如此。

崇禎皇帝倒是勵精圖治,他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勤政者,他犯過錯,但明之亡,主要責任確實不在他。

就是坐在崇禎這個位置上,兩百年的社會積弊也不是那麼好消除的,此時土地兼併、吏治腐敗等問題已經蔓延至全國各地。

或許可以阻止滿清入關,但國內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鎮壓了一個李自成,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李自成。

根本問題不解決,就坐不穩江山。

光緒帝的情況比漢獻帝要強一點,雖在慈禧的陰影籠罩之下,他卻不是完全沒有自主。

不過就算如此,清朝也正在走向覆亡,這是封建時代的滅亡,而不是簡單的清的滅亡。

就算成為光緒,奪權成功,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列強瓜分利益。

作為光緒皇帝,他最好的下場也無非是如同日本天皇,把皇帝的稱號保存下來。

重建滿清統治的理想,根本就實現不了。

總的來看,選擇秦二世,應該還能有所作為。


浮沉於史


如果讓我當皇帝,無論當誰都會被玩死,因為政治不是我等小屁民能玩的。

但是凡是省長以上級別的,就有選擇餘地了。

咱逐個分析:

秦二世,老爹留下的軍隊和人才太多了,而趙高李斯只是文官,只要聯絡得當,制服他們的機會還是最大的。他登基時候國家還是可控的,也沒有叛亂,只需休養生息,修改嚴苛的刑法,那麼這個偉大的帝國會延續很多年。

難度一顆星

漢獻帝,翻盤的希望渺茫,曹操就不說了,你以為劉備會為了他真心幫助他嗎?不會,他只是一個擴張實力的藉口,無論誰擊敗曹操,他只有死路一條,跟著曹操,好歹能活的長一些,畢竟曹操不想背罵名。

難度五顆星

宋欽宗,希望很大,因為人心都向著大宋,權力也算穩固,因為即使蔡京童慣都可以說貶就貶。而且有足夠的軍隊實力,財力,也有李剛,師道等能打的將軍,只要堅定排除投降派的干擾,擊敗金兵不是一件很難的事,金兵一定,再打擊貪腐安定百姓,方臘之流小意思。

難度二顆星

崇禎帝,比宋欽宗要困難,他控制不了朝局,大臣心懷鬼胎,關鍵他生不逢時,小冰河天災接踵而至。要想改變,必須不能猜忌猶疑,首先放棄東北,將重兵佈防在山海關一線防止入關,信任袁崇煥把握好權力,整肅朝綱,積極賑災,只要挺過災年,控制好民變,滿人就只能小打小鬧,不敢入關了。

難度三顆星

光緒帝,難度僅次於漢獻帝,但他比漢獻帝強在慈禧曾經有限度的給了他權力,如果他想翻身,首要的是要蟄伏,像唐憲宗一樣,裝傻,等著耗死慈禧,而不是讓慈禧提防他害死他,其次到了這個時代,必須改變了,順應時代,要學日本天皇,君主立憲,逐漸把軍事權力抓到手,當然該向列強求援就得求援,孫大炮不也依靠日本起來的嘛。

難度四顆星

總之秦二世最簡單,漢獻帝就不要想了,想吃啥愛吃啥吃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