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盒子:從生病到退保,一場最真實的購險經歷


保單盒子:從生病到退保,一場最真實的購險經歷


“你為什麼買保險”

大姐今年41歲,我們就稱呼她玲姐,玲姐買保險完全是因為她愛人的生病經歷:

“我丈夫和我同歲,他在鐵路工作,開火車。上24小時,休24小時。”

玲姐清楚的記得,丈夫生病是在2003年初,因為隨後震驚全國的非典就爆發了。

玲姐丈夫生的什麼病我問了半天玲姐也沒說清楚,只說是腦積水,因為什麼造成的,恐怕“小學沒讀完就輟學”的玲姐自己也鬧不清。

病是什麼說不清,但花了多少錢玲姐卻記得清清楚楚。

“當時的醫保和現在不一樣,不是直接抵扣的。需要先交費,再報銷。第一筆要交5萬;2003年時我們家一個月加一起賺多少?1千出頭。”

“前前後後我找親戚朋友一共借了7萬5千塊零50元,這個數字我這輩子也忘不了。因為要不是為了還這筆錢,我可能會在老家的工廠幹一輩子。”

“我男人就是命苦,單位的工作是上24小時,休24小時,他偏偏挑休班的時候發病,最後單位只是象徵性的給了一點慰問金。我跑了很多地方,最後也沒給算成工傷。”

也許是老公當年的病給玲姐留下的恐慌實在太深,在還清了當年的債務後,玲姐拿第一個月的工資給自己買了一份保險。這時玲姐已經不在工廠務工,“2009年,我在廣東當保姆,其實就是幫別人帶孩子,因為那時還沒有月嫂這個說法。當時一個月我能賺7000塊,我拿出了6000多買了一份平安的重疾險。”

據小保這幾年的不完全統計,我身邊因為生病(自己生病或家人生病)而購買保險的,要佔總購險人數的70%以上。也就是說,完全自主為自己添加保障的人數不到總人數的3成,這個數字放在國際範圍內實在太低了。

在買保險這件事情上,金錢往往不是最大的阻礙,健康才是。對於一般的重疾險、醫療險來說,對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在健康的時候買保險,在生病的時候被保險才是最好的安排。

“我雖然能給自己買保險,但我老公這輩子就買不了保險了。”玲姐如是說。

“你為什麼買平安”

“玲姐,你為什麼買平安?”

“還有什麼保險品牌?”

“那後來為什麼退了呢?”

“孩子上高中了,家裡開銷太大。”

玲姐的保費交了6年,已經交了將近1/3的年限,但最終還是退了,原因是太貴。

作為一個保險從業者,我可以很服氣的說一句,平安、國壽在國內基本可以和“保險”劃等號。

買保險就是買平安、買國壽,至於還有什麼保險品牌,我猜想大部分朋友是不知道的。

巨大的性價比落差下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很多朋友會“情有獨鍾”,但是和玲姐的交談中我明白了,不是每個投保人在購買保險之前都會進行反覆的產品對比。甚至可以說,很多人都是僅聽了某一位保險代理人的說辭後就直接下單的。所以對於這群人來說,質量至上已經是空談,品牌至上、噱頭至上才是真的。

話說回來,平安的產品到底要不要買呢?

首先,小保感謝平安,這家保險公司在打品牌、做營銷的過程中為國民解讀了保險知識,培養了“未病先保”的保障意識;

不過,小保也討厭平安,品牌的樹立是需要資金的投入的,而這些錢卻又都是消費者自掏腰包。所以,高昂的產品價格、較低的性價比往往會給用戶一個“窮人買不起保險”的錯覺。

“30萬保額的重疾險7千起步、50萬保額的就一定上萬,不是這樣麼?”這也是玲姐的原話。

“所以現在呢”

“退保之後,還考慮過保險麼?”

“考慮了,老鄉推薦我買了一份醫療險,住院給報銷,一年不到100塊。”

玲姐遞過來手機給我看,原來她口中的“保險”是水滴籌平臺下的水滴互助。

“你覺得這款保險怎麼樣?”

“我覺得挺好的,便宜。我老鄉給全家人都買了一份,可惜我老公買不了。”

近兩年,相互寶、水滴互助這樣的互助式“保險”逐漸抬頭,說實話這是個好的開端。

互助式保險在歐美等保險意識較強的西方國家非常普及,這類產品也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由於目前這類產品在國內的發展時間較短,所以劣勢還是挺明顯的:

第一,隨時有“解散”風險。因為從根本意義上這類產品就不算“保險”,也就自然不受特別嚴格的國家監管。

第二,保費會逐年遞增。現在參加互助的都是能夠通過健康告知要求的,那麼在未來的幾年中,每年的保費會急劇上升。

第三,理賠糾紛難定義。由於這類產品背後的公司也不是正規的保險公司,所以一旦出現任何理賠糾紛,就沒有國家的約束,甚至出現“解釋權歸公司所有”的情況出險。

昨天和玲姐聊天到最後,我覺得自己挺無力的,我不是一名保險銷售人員,不知道怎麼在短時間內獲得玲姐的信任後給她一份合理的保障方案,讓她一點點去理解什麼是重疾、什麼是醫療,我覺得對她來說又不現實。最後,我也只能說上一句,“嗯,你這款保險真不錯。等你兒子今後畢業賺錢了,再讓他給你買份更好的。”

玲姐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是我們很多家庭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

我們對疾病很恐懼,但又不知怎麼抵禦;我們渴望保障,但又不知從何談起。我們認識平安,認識國壽,但動輒上萬的價格卻讓我們望而卻步。

保險到底該怎麼看怎麼選?對保險小白來說,小保為你總結了3步走。

01)明確產品類型

健康類產品可以大致分為4個大類,重疾險、醫療險、壽險和意外險。

在具體細分的話,小保給大家列出了最常見的幾種分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保單盒子:從生病到退保,一場最真實的購險經歷


搞清不同險種的作用,才能有正確的諮詢方向。

02)預估保費預算

有很多人在諮詢保險的時候對保費預算沒有明確的估計或者刻意隱瞞。怕說多了保險代理人坑錢;怕說少了保險代理人漠視。但其實小保想說,不管預算投入是多少,都可以在保障範圍內找到合適的產品。只不過是預算越高,保障越全罷了。你給代理人的信息越多,他推薦的產品你才會覺得更適合。

於是很多朋友會諮詢我,我該在保險上花多少錢?我是不是花多了,是不是花少了等等問題。

對於一般的三口之家來說,家庭年保費應該在家庭年收入的10%-15%。也就是說30萬年收入的家庭,保費支出應該在3-4.5萬之間。

那麼什麼是不一般的家庭呢:

第一,如果家族有嚴重的家族病史。比如家中有過患癌的長輩,那麼一定要在保費上增額支出,特別要增加重疾險的購買比重,可以適當將保費比例提升到20%左右。

第二,如果家庭負債較高。那麼可以將家庭收入減去負債後,將“淨收入”的20%-30%投入到保費支出上。

第三,如果家庭人口較多。那麼應該將保費比重更側向於高收入人口,老人、孩子的保障可以適當滯後或減額。

03)選對代理人

保險和買車買房一樣,不存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好事。代理人一定會收取一定的佣金,所以我們不要去糾結代理人收沒收錢、收了多少錢,你要考慮的是代理人是否良心。

不過人心隔肚皮,代理人是否良心我們沒法一眼看出來,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多諮詢、多比較。即使對於我自己的朋友,我也會在給出自己的建議後,讓朋友再去多問問,多看看。不聽信一家之言,多方比較才是我們避坑的最佳姿勢。

好了,掌握了這3步,你基本就可以和“坑”說拜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