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谈“觉察”,不仅深刻,还容易懂!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谈“觉察”,不仅深刻,还容易懂

觉察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你可以觉察一棵树、一朵花,觉察那只飞过的小鸟,觉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觉察思想、感觉和行为。我们必须始于足下才能行得久远。我们不可能觉察到一丝自己不知晓的事情。我们口头上声称有一种普世的意识存在,但是我们并不知晓它。要么是有人告诉我们有一种意识存在,要么就是我们自己在哪里读到过这一点。所以,这仍旧属于头脑、记忆的范畴。我们一直试图去觉察远处的事物,而不去觉察附近的存在。要觉察一种公式,觉察一种由推测而来的希望要比时时刻刻去觉察我们自己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更加方便,也更加令人安慰。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谈“觉察”,不仅深刻,还容易懂!

觉察我们每日的所思所感以及所为是一个既令人不安而又痛苦的过程,因此我们便宁愿去思考一些远方的、可以满足自己的事物。要觉察自己身边的存在,觉察关系——关系中自我圈附的过程,它的冷酷和机械,这的确非常令人困扰。因此,相对于直接觉察所带来的对近在眼前这些痛苦的意识,我们宁愿去推测普世意识的存在,而不论普世意识到底指的是什么,这都是一种从现实、从“当下实相”逃避的行为。在觉察到“当下实相”的同时,就不可能出现自我欺骗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谈“觉察”,不仅深刻,还容易懂!

领悟随着对“当下实相”的觉察而来。如果我们心存对“当下实相”的斥责或辨识,那么就不会达到了悟。如果我们训斥了一个孩子,并由此拿他来将自己定位,那么我们就不再能够理解他了。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某个思想或感觉一出现的时候变觉察到它,你就会发现它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自己,由此你也就能够发掘“当下实相”的完整的内容了。要理解“当下实相”,我们就必须要有不做选择的觉察,要具备从斥责、辩护和辨识中摆脱出来的自由。当我们对完全理解某物富有极度浓厚的兴趣,我们就会交付出自己的头脑和内心,就不会紧握住任何事物不放了。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谈“觉察”,不仅深刻,还容易懂!

但是,很不幸,事实是我们受到宗教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以及教育的规制,于是我们便开始斥责或辨识,而不是去理解。斥责是愚蠢而简单的行为,但是想要做到理解却异常艰难,这需要机智和柔韧性。斥责和辨识一样,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斥责或辨识对于理解来说都是一种阻碍。要理解一个人所处的那些不幸和混乱,我们就必须观察其完整的过程,觉察、寻求其所有的暗示,这需要耐性,由此在安静中灵敏地去追随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谈“觉察”,不仅深刻,还容易懂!

只有当我们保持静止的状态,当我们能够安静地去觉察、无为地觉察时,我们才能够了悟。只有这样,问题才会生产出其全部的意义。要觉察到我所说的刹那间相续的“当下实相”,要觉察到思想的活动,以及它的欺骗、恐惧和希望,不做选择的觉察可以完全解决我们的冲突和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