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談“覺察”,不僅深刻,還容易懂!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談“覺察”,不僅深刻,還容易懂

覺察是一種簡單的行為,你可以覺察一棵樹、一朵花,覺察那隻飛過的小鳥,覺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覺察思想、感覺和行為。我們必須始於足下才能行得久遠。我們不可能覺察到一絲自己不知曉的事情。我們口頭上聲稱有一種普世的意識存在,但是我們並不知曉它。要麼是有人告訴我們有一種意識存在,要麼就是我們自己在哪裡讀到過這一點。所以,這仍舊屬於頭腦、記憶的範疇。我們一直試圖去覺察遠處的事物,而不去覺察附近的存在。要覺察一種公式,覺察一種由推測而來的希望要比時時刻刻去覺察我們自己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更加方便,也更加令人安慰。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談“覺察”,不僅深刻,還容易懂!

覺察我們每日的所思所感以及所為是一個既令人不安而又痛苦的過程,因此我們便寧願去思考一些遠方的、可以滿足自己的事物。要覺察自己身邊的存在,覺察關係——關係中自我圈附的過程,它的冷酷和機械,這的確非常令人困擾。因此,相對於直接覺察所帶來的對近在眼前這些痛苦的意識,我們寧願去推測普世意識的存在,而不論普世意識到底指的是什麼,這都是一種從現實、從“當下實相”逃避的行為。在覺察到“當下實相”的同時,就不可能出現自我欺騙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談“覺察”,不僅深刻,還容易懂!

領悟隨著對“當下實相”的覺察而來。如果我們心存對“當下實相”的斥責或辨識,那麼就不會達到了悟。如果我們訓斥了一個孩子,並由此拿他來將自己定位,那麼我們就不再能夠理解他了。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在某個思想或感覺一出現的時候變覺察到它,你就會發現它將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展開自己,由此你也就能夠發掘“當下實相”的完整的內容了。要理解“當下實相”,我們就必須要有不做選擇的覺察,要具備從斥責、辯護和辨識中擺脫出來的自由。當我們對完全理解某物富有極度濃厚的興趣,我們就會交付出自己的頭腦和內心,就不會緊握住任何事物不放了。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談“覺察”,不僅深刻,還容易懂!

但是,很不幸,事實是我們受到宗教和社會環境的限制,以及教育的規制,於是我們便開始斥責或辨識,而不是去理解。斥責是愚蠢而簡單的行為,但是想要做到理解卻異常艱難,這需要機智和柔韌性。斥責和辨識一樣,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形式。斥責或辨識對於理解來說都是一種阻礙。要理解一個人所處的那些不幸和混亂,我們就必須觀察其完整的過程,覺察、尋求其所有的暗示,這需要耐性,由此在安靜中靈敏地去追隨

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談“覺察”,不僅深刻,還容易懂!

只有當我們保持靜止的狀態,當我們能夠安靜地去覺察、無為地覺察時,我們才能夠了悟。只有這樣,問題才會生產出其全部的意義。要覺察到我所說的剎那間相續的“當下實相”,要覺察到思想的活動,以及它的欺騙、恐懼和希望,不做選擇的覺察可以完全解決我們的衝突和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