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風光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背後傷痕累累

對於“網紅”這個詞大家至今褒貶不一,有人覺得網紅是low、低俗的代名詞,也有人覺得網紅是明星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其飽受爭議的背後,我們不得不承認網紅身上自帶的巨大流量屬性。

近幾年,迎著網紅經濟的風口,許多企業賺的盆滿缽滿,如涵控股就是其中一個。作為中國最大的網紅孵化公司,2019年4月3日,如涵控股,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其發行價為12.50美元,募集資金1.25億美元,而其旗下頂級kol張大奕更是成為第一個登上納斯達克的網紅。

表面風光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背後傷痕累累

​如涵控股是一家主打網紅經濟的電商公司。其業務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紅人經濟、營銷推廣以及電商業務,通過挖掘、培養孵化,再進行推廣以及相關的賣貨等電商業務,打造流水線式的網紅模式,通俗來講就是花錢包裝網紅,在讓網紅“帶貨”賺錢。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資金家們也敏銳的瞅準瞭如涵自身的盈利屬性。2014年公司獲得軟銀賽富A輪融資;2015年獲得聯想君聯資本數千萬融資;2016年8月登陸新三板,募資4.3億元。其中阿里巴巴以96.43元/股的價格,耗資3億元認購311.11萬股,獲得如涵控股9.58%的股份。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了資本的加持,如涵在這一模式下,又培養了一大批“張大奕”們。目前如涵旗下共簽約了113名網紅,擁有1.48億粉絲。依託網紅模式,如涵控股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收入5.77億元、9.47億元和8.56億元人民幣。

網紅經濟的風口,不僅讓如涵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還為其創造了巨大的紅利。但表面風光的如涵,背後的存在問題令人擔憂。

1、高額的運營成本

網紅的帶貨能力毋庸置疑,但與之相伴的是前期的高額投入。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如涵控股近幾年收入驚人,但仍難逃虧損命運。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前三季度分別虧損4013萬元、8995萬元,5750萬元。

表面風光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背後傷痕累累

​此外,公司支出費用高昂。數據顯示,其在2016年全年、2017年上半年的支出費用分別為1.32億元、1.18億元,佔當期總營收的29.6%、38.7%。而具體來看,其支出費用主要是用於廣告宣傳費及紅人服務費。

這也就意味著,如涵控股用作孵化、推廣網紅的費用不再少數,從而進一步拖累其盈利水平。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儘管頭部網紅,如張大奕等人,確實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但其培養成本、推廣成本、包裝成本耗資巨大。如涵近年來營銷費用持續上漲,同時,頂級KOL的運氣成分極大,命中幾率極小,截至去年12月31日,如涵旗下91%的KOL年GMV都未能超過3000萬。

2、kol的不穩定性

除此之外,網紅自身模式所帶來的風險也是極大的,比如張大奕、大金、莉貝琳人均帶貨都超過1億元,一旦頭部網紅出走,對於如涵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其次網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過氣”,就像明星一樣,網紅也存在優勝劣汰現象。除此之外,網紅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比如如涵此前的主力網紅溫婉就因各種負面新聞而被全網封號。

表面風光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背後傷痕累累

​而砸重金培養出的網紅,能否重現張大奕等頭部網紅的成功模式,順利為公司創收,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此,如涵的招股書中已經將這一點列為了風險之一:簽約網紅的質量、網紅是否與公司經營模式相適應,以及網紅的穩定性,已成為公司持續健康經營的風險因素之一。

3、過度依賴頭部網紅

從根源上來說,網紅經濟的內在驅動力,是由千千萬萬個“張大奕們”共同構建,這也形成這一新興商業模式的最大特色——與網紅深度捆綁。

網紅為店鋪帶來的“導流”效應,如涵的招股書揭露的一覽無遺:2017-2019財年中,如涵的營收極度依賴3名頂級KOL。以張大奕為例,她個人名下的店鋪為如涵貢獻的收入佔如涵總營收比例為2017財年50.8%、2018財年52.4%、2019財年53.5%。也就是說,無論外在的資本運作有多複雜、無論電商網紅的概念有多火熱,沒有張大奕,如涵都無異於腰斬。這種過度依賴,讓如涵無法

化解”KOL流失的高風險,也使得如涵與KOL間的議價能力薄弱,KOL的抽成比率達到10%

4、市場競爭激烈

如今,遍地開花的網紅機構加劇了競爭,市場流量紅利逐步消失,迭出的網紅讓整個網紅群體的“生命週期”不斷縮短,再加上持續上漲的採購成本和流量成本。短期內來看,即便“張大奕們”賺的盆滿缽滿,製造她們的如涵依舊難以進入良性且持續的盈利狀態裡。

而就近期來看,如涵控股上市首日的走勢也不太好看,開盤價為11.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8%。結合美股市場首日表現,要念好網紅經濟這本經,如涵依舊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