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勝蹟」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及舊址群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紅色勝蹟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

先遣隊紀念館及舊址群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坐落於淳安縣中洲鎮廈山村,距離淳安縣城千島湖鎮約1.5小時車程。這裡山水幽靜,風景秀美,五百年浙皖古道穿村而過,現仍有完整的古棧道、古關隘,人文、自然景觀俱佳。

該紀念館是我國首座全面展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歷史征程的展館,是一座集紅色教育、廉政教育、國防教育和黨史研究、幹部培訓、鄉村旅遊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場館。

紀念館分為展覽館、研究中心、革命舊址三大板塊。展覽館布展面積3732平方米,以“鐵血軍魂”為主題,通過“啟 程”、“征戰”、“重整”、“天殤”、“新生”、“人物春秋”六大板塊,以詳盡、權威的史實和嶄新的布展方式,將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征戰歷史全面展現在觀眾面前。

紀念館周邊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茶山會議舊址、先遣隊臨時醫院、方誌敏起居處、粟裕、劉英起居處,紅兵墳等等革命舊址10餘處,保存完好,蘊含著較高的文物價值、研究價值、紅色教育價值。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1935年1月9日,紅十軍團將衛生部設置在泰廈村項氏、汪氐兩宗祠及周邊民房內。據百姓口述,當時約有數百名傷病員治療、休憩於此,現僅存項氏宗祠——成德堂。

2010年,成德堂被簡單開闢為北上抗日先遺隊紀念館 (老館),展示單命時期的擔架、病床、藥箱、醫療器械等物品,成為紅色文化瞻仰點。成德堂建於清末,典型徽派建築,佔地280餘平方米,單天井,內有迴廊一週。當年紅十軍團經泰廈關隘沿棧道前往安徽的獅石和石門,因遭遇安徽保安團的阻擊,遂又折返浙江,夜宿茶山、半山、泰廈—帶,其中臨時指揮部設茶山村,衛生部和臨時醫院則駐泰廈。

茶山會議舊址: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位於茶山方氏宗祠——敦睦堂內,1934年初步落成,便迎來了方誌敏率領的4000紅軍。祠堂佔地面積約160平方米,三進院落,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築。門前有旗杆石一對,防風翠柏四株,中院有天井,邊有迴廊一週,後院鑿有石井,石井四季清澈純淨,長年存水不涸。1935年1月9日,由方誌敏主持的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會議就在此召開。參加會議的有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政治委員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等人,史稱“茶山會議”。

方誌敏臨時起居處: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始建於清末,房屋為二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80平方米。1935年1月9日,方誌敏曾在二樓短暫休憩,一樓為警衛員休息處。二樓原有木門一扇,推開便是五百年徽開古道,進退皆宜。舊居視野開闊,前方為茶山會議舊址,右側為粟裕、劉英臨時起居處。

紅兵墳: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1937年2月,下浙皖特委獨立營共100餘人,六七十條槍,由休寧白際向開化轉移,途經泰廈關隘時,遭遇事先埋伏於此的浙江保安團一個縱隊的圍攻。在謝良才、黃立義等人的帶領下,獨立團最終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數重包圍。戰鬥中,該部共有70餘人壯烈犧牲。1938年,這場戰鬥的倖存者——一位受傷後留在當地的紅軍戰士,將戰友遺骸收殮合葬於此。為避免國民黨當局發現、破壞,將墓名取為“孤魂碑”,而在私底下,當地人稱其為“紅兵墳”。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指揮部舊址: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位於淳安縣楓樹嶺鎮白馬村裡湖自然村“俞義士”祠堂。2015年楓樹嶺鎮黨委、政府投入資金進行修復並布展,現已被列入杭州市黨史教育基地。

1934年9月18日,紅七軍團3000餘人在中央代表曾洪易、總指揮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的率領下,進入淳安楓樹嶺鎮(原白馬鄉)白馬、石柱口、餘村、裡湖一帶。指揮部設在裡湖村“俞義士”祠堂,通信設備設在地勢較高的“俞義士”祠堂左側的一間廳屋內(系村民俞開化的住宅)。當夜指揮部接到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同志的電令,命令紅七軍團以襲擊方式佔領遂安縣城,並以遂安縣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同時規定遂安縣為抗日先遣隊最後的活動區域。先遣隊接到命令後即派出偵察部隊,對遂安縣城及附近的敵情進行全面偵察,後發現敵四十九師從開化方向向白馬撲來,敵補充一旅從衢縣方向向白馬撲來,遂安縣城也已增調浙縱隊2000餘人守衛。因敵情非常嚴重,且有被圍殲可能,先遣隊於9月20日從白馬撤離,往銅山方向轉汾口、浪川等地撤向皖南。1934年11月24日,由紅七軍團改編的紅十九師,在師長尋淮洲、政委聶洪鈞、參謀長王如痴、政治部主任劉英等人的率領下,組織指揮了著名的“白馬伏擊戰”,打垮國民黨浙江保安第二縱隊,縱隊指揮官蔣志英被打傷後率部逃入江山縣。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曰先遣隊紀念碑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1934年11月23日下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十軍團十九師3000餘人,為完成中央關於在遂安、開化、常山建立根據地的任務,在師長尋淮洲、政委聶洪鈞、政治部主任劉英、參謀長王如痴等人的率領下進入淳安縣楓樹嶺鎮白馬、石柱口、餘村、裡湖一帶,國民黨“浙保”二縱三個團五個營在副指揮蔣志英的率領下從常山縣一路尾隨。為了打擊敵軍的囂張氣焰,先遣隊利用白馬、石柱口、餘村、裡湖一帶兩面臨山,中間一片開闊地的有利地形,修築工事,準備伏擊該股敵軍。11月24日上午,敵軍派出一架偵察機飛臨白馬上空偵察,並投擲3枚炸彈進行火力試探,中午11點30分,敵軍相繼進入伏擊圈,紅七軍團即發起全面進攻,將敵軍分割成三段,敵軍憑藉優勢武器進行頑抗。由於戰線太長,兵力不足,武器太差,紅軍不能快速將敵殲滅。敵軍指揮官蔣志英受傷後,丟下數十具屍體,倉皇率部逃往常山,紅軍追擊10餘里後返回。這次戰鬥中,紅軍犧牲30餘人。為紀念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兩次進軍白馬,緬懷戰鬥中犧牲的紅軍烈士,淳安縣人民政府於1984年8月在白馬之戰原址建造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碑”。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該碑高8.5米,碑背面題寫著“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1996年3月,該紀念碑被列入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白馬紅軍標語牆: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1934年9月17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先頭部隊進入淳安縣白馬一帶。笫二天,全軍進入白馬、裡湖、石柱口、餘村一帶,時值9月18日,先遣隊為紀念“九一八”事件, 在白馬村召開了 “九一八”紀念大會。其間,紅軍在許多民房上寫下抗日標語,其中寫在現楓樹嶺鎮大橋頭村石柱口自然村兩北部俞氏小祠堂上的標語,在當地群眾的精心保存 下,一直保留至今。標語共24條,其中19條以紀念“九一八”開頭,3條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為主題,1條為爭取蘇維埃全中國的勝利,1條為消滅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的國民黨軍閥來犯。標語署名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醫¨¨(宣),可能是醫療隊或醫務處。據當地居民回憶,寫標語者為一約十六七歲的少年紅軍。

標語牆所在的俞氏家廳,坐東北朝西南,單間面寬4米,進深5.8米,硬山頂,紅軍標語寫在東側一面牆體上,牆體高5.8 米,寬3.28米,牆壁上書寫紅軍標語26列,字體大小不一。紅軍標語牆於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俞氏家廳現為村集體財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為保護標語,村委會曾對牆體進行過整體修整。1996年3月,該標語牆被列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中國工農紅軍北抗曰先遣隊紀念館

地 址:淳安縣中洲鎮廈山村

聯繫電話: 0571 - 64819200

開放時間: 9:00—11:30, 13:00—16:30 (週一閉館)

「红色胜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旧址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