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中國導演很少碰明朝戲?

獨狼


說句公道話,以明朝為背景的歷史劇在數量上並不少,質量上也不低,比如堪稱神劇的《大明王朝1566》,除此之外《朱元璋》《鄭和下西洋》《萬曆首輔張居正》也都有不錯的口碑。

但是相對於清宮戲這些年的熱播,明朝歷史劇確實顯得有些落寞,在我印象中清宮戲有著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九十年代初以《戲說乾隆》為代表的的”戲說劇“,大陸、香港、臺灣三地聯手耗費巨資,一上映就引起轟動,由於市場反映很好,隨後《還珠格格》《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將這種快意恩仇、詼諧幽默的劇情方式推向了高峰。

第二階段是根據二月河先生小說”帝王三部曲“改編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這些劇相對符合真實的歷史背景,多以表達皇家政治鬥爭或者帝王的豐功偉績為主,讓人們認識到清宮戲的另外一面。

第三階段就是以《甄嬛傳》、《如懿傳》等為代表的宮鬥戲,這也是這些年最火爆的電視劇題材,基本上拍一部火一部。

清宮戲的受眾群體培養了二十年,人們對於清朝的歷史人物都很熟悉,所以很多人更容易接受這個歷史背景設定,而且這些年”清宮戲“的製作確實比較精良,觀眾越喜歡看,拍攝的也就越多,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而在”清宮戲“的襯托下其他朝代歷史背景的戲確實有些落寞。

再看明朝題材的影視劇大部分偏向於歷史正劇,題材比較厚重,《大明王朝1566》雖然從製作,劇情,口碑等方面都堪稱神劇,但是受眾相對較少,加上種種原因長期無法上映,所以並沒有起到轟動效應,也就錯了培養受眾觀眾的機會。

說到歷史劇,宮廷戲、宮鬥戲絕對是重中之重,基本上哪部歷史劇都離不開皇宮,明朝相對缺少”戲說“杜撰的基礎,比如清朝康熙、乾隆六下江南留下無數想象的空間,而明朝皇帝在這方面就遜色很多,大部分都”躲“在深宮素材少。而且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很多資料不僅僅是史書上的記載,而老一輩口口相傳下來的,相對來說題材比較多。

拍戲,是一種商業行為,需要投入和產出的回報,同樣拍歷史題材劇,明朝劇無論從市場效果和效益方面都不如清宮戲,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大家當然更傾向拍攝熱門題材,所以就會造成題目中的現象。


一點點歷史


在當代,明朝影視劇論數量其實不少,過去香港邵逸夫這樣的巨頭公司、大佬級導演如胡金銓、李翰祥等他們就喜歡搞明劇。只是,也許明清兩朝真是生死對頭,明劇一直很奇怪地和清戲呈現某種拉鋸戰狀態,你強則我弱,此消則彼長。

過去,從晚清革命黨人開始,對於滿清,我們的輿論其實向來是惡語相向的,清宮戲也曾長期處於被壓抑狀態。只是,當1990年代《還珠格格》、《雍正王朝》等辮子戲適時而來以後,清宮劇才打了翻身仗,從此席捲天下,蔚然成風並佔據電視屏幕半壁江山。而明朝戲的命運,則相應地,在近十年來也不再吃香,聲光黯淡起來。

按理說, 拍歷史劇,漢唐宋元什麼的時間未免太遠,觀眾不免隔膜,而明離我們不過幾百年,也可稱最具戲劇性的一代朝代,有太多好故事可渲染,搬上屏幕的概率應該要比清代的多吧,何至於會“滿屏都是辮子戲”?這個至少表面上費解的現況,這些年其實也引發了公眾不少疑慮,以至於主持電視臺者多是北方遺老遺少的“陰謀論”都開始甚囂塵上了。

要我的理解,中國導演很少碰明朝戲,核心在於主題、受眾、過審、技術四大層面都不好搞定吧。


主題思想上,明朝劇可能是歷朝劇中最不好描寫的。雖然噱頭可以做足,但是整體太暗黑、太戾氣、太壓抑、太負面,價值、審美與娛樂取向都不好琢磨。在中國,影視這東西,雖然是娛樂大眾的軟商品,但是你的思想導向不能像美劇《紙牌屋》、《絕命毒師》那樣搞。

有明一代的歷史記載,是不是清人抹黑先暫且不談,至少我們就事論事,現在留給後世的材料就是非常黑暗的。文盲開國,二代篡位,殘殺嗜酷,奸臣當道,忠良難存,宦官勢大,廠衛遍地,土地兼併,總之是君不君臣不臣的,連帶著諸如《金瓶梅》等記錄下的國民都好像心理不大健康。明朝似乎沒有一個完美的皇帝,大臣有擔當的幾乎不是被腰斬就是被掘屍,不是四處流亡就是不得好死。近三百年的歷史,戾氣太重,流血太多,這劇本根本就不好寫,這題材完全就不好拍。說白了,不適宜如今太平時代的社會風氣導向。

所以,我們看這些年的明朝劇,基本都是避重就輕:要麼像《鄭和下西洋》、《萬曆首鋪張居正》等劇一樣集中在前期,輕描淡寫一些臣德帝功;要麼像《秋香怒點唐伯虎》、《正德演義》、《上錯花轎嫁對郎》等劇一樣,完全拿“偶像劇”的套路處理,狗血到只不過借穿了幾件明代服裝而已,劇情早已和明朝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總之,明朝是個很壓抑的年代,各種陰謀陽謀、砍砍殺殺的,不要太厲害,不僅電視前的觀眾不宜,甚至都有損編劇身心健康。這類劇,如實反映根本不輕鬆,若徒具衣冠則又不如搞搞其它討喜的朝代劇。從導演到編劇,都不願去碰,也是自然的邏輯。


還有,就是明劇的觀眾緣大體不佳問題。要知道,拍古裝電視劇耗費巨大,不是導演自嗨就可以,它的考慮中心是受眾接不接受。拍了沒幾個人看,哪個人傻錢多的老闆給你投資,自己抱回家去祭天地敬祖宗麼?

進入2000年以來,中國電視劇的受眾,基本為我娘這樣的家庭主婦、我妹這般的女青年所包攬。而商業規則掌控一切,所有影視製作考量的重心不是藝術判斷,而是收視率數據在裁決。女性觀眾看劇,多半就是圖個輕鬆熱鬧,甚至單純喜歡看一張小鮮肉的臉。明朝一代雖然離奇,但什麼香豔動人的感情之類,本質上缺少這類元素;況且一般觀眾,經受辮子戲這麼多年的洗禮,早已熟悉那些情節,對明史也陌生的多,往往看著懵逼。僅僅為討好受眾,導演也不敢輕易去嘗試明劇。

明代歷史,基本上,前期殘酷,中後期混亂,多是有關政治、權力、軍事、家國的演繹,通常都很揪心,盡是國仇家恨的什麼的,太嚴肅、悲愴的東西一般觀眾沒有興趣。 像《大明王朝1566》是認真了,也備受好評,但是這樣的主題太嚴肅,實際上論受眾還是小眾,除了對歷史政治感興趣的,基本沒人回去看。還是《戲說乾隆》、《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延禧攻略》好,打情罵俏,嬉笑怒罵。

眼下的觀眾,包括我本人在內,生活太累,懶得自尋煩惱,有病才花錢費時間去買堵心,什麼“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誰care嘛!大家就喜歡胡扯狗血的劇情,有時就是衝著去看帥哥美女的,明劇動不動一幫苦情老男人整天家國天下的,確實不感冒呀!


還次,就是明劇的不易過審問題。自五四起,中國文人就喜歡借明朝說今日事。明劇因為其歷史的特殊性,分寸感的拿捏就是個天人感應的活,一不小心就容易搞成 “影射史學”,讓所有投資、努力付諸東流,自然讓多數導演噤不敢前。

所有電視劇,即便是古裝劇,你也不是拍給墓木已拱的人看的,作為創作者,他的思維和理念,必然也映射的是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

講明朝,必難脫離這幾個歷史要徵的描述:要麼就是整個王朝官員內部鬥爭極劇,連東林黨人都不是什麼好人,搞特權不上稅不說,最後還弄的國家破產;要麼是一些知識分子硬氣,就認死理,不懂妥協,熱愛捐軀,整天和朝廷作對;要麼就是皇帝老兒不管事兒,國家萬年運轉,還資本主義萌芽了呢;要麼就是視民如仇,錦衣衛橫行天下,特權不受管束 ......這些都是明代正劇所不能迴避的,你要導演怎麼拍,除開這些又還能排出什麼東西來。你讓編劇怎麼編?


當然,明劇日漸稀少而清宮劇霸屏的原因,還有實際操作相對困難的自然邏輯:在如今的電視劇製作流水線,明劇比之清劇,好劇本更加稀缺、投資更加巨大,而收視率並不會見好,拍攝資源自然紛紛傾斜到清宮戲上去了。

如今的影視劇製作,不能說是藝術追求了,早已是標準化生產流水線的時代。傳播的方式日新月異,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影視製作公司拍劇不是做公益,而是圖利。他們自然更趨向於選擇更快速省時、成本回收預期更好、製作更方便的時代劇類型開發製作。而今,因為清宮劇的成功經驗,還有大量拍攝,無論劇本、表演、服裝、畫面等等各方面,都是最便利的,明劇則還缺乏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像胡金銓那樣史詩一般的明朝影視作品,是再難期待了。

明也好,清也罷,朝代本身,沒有好壞的區別;可利益獲取者,會合力暗中推動誰隱誰現。總之,討上歡心者先吃肉,得利者得天下,這是永恆的真理。明劇的命運也一樣。可以說,它的由盛轉衰,也有太多我們看不到的規則在運行吧。

19,1,12,晚,閒敲


劉愚愚


明朝戲之所以很少有導演碰,原因其實特別簡單,就是因為不願意拍

詳細闡釋的話,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市場原因


目前的電視劇市場,主流受眾就是女性。而女性同胞的喜好與男士不同,男士喜歡權謀、商戰之類,而女性則更專注於後宮的爾虞我詐。皇帝與後宮眾嬪妃之間的愛恨情仇,眾嬪妃之間的勾心鬥角,無一不牽動著眾多女性內心深處的熊熊八卦之火。

而明朝歷史與清朝有太多的不同,清朝後宮之間的爭鬥遠比明朝精彩,因為歷史上的明朝,皇帝再無能,對後宮則擁有絕對的控制力,後宮也沒有能力干政,受寵達歷史巔峰的萬貴妃終其一生都未能跨出那一步!因為拍不了宮鬥戲,所以很少有團隊會拍明朝題材,因為不能很好迎合市場潮流!


為投資回報考慮,他們不願意拍!


第二:難度問題


明朝適合拍影視劇的人物和題材其實特別多,但是拍起來難度很高。因為明朝與清朝不同,明朝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爭鬥格局宏大,而且非常複雜。這樣的情節如果要搬上屏幕,難度不是一般的高,光改編劇情就夠編劇團隊喝一壺的!


稍有不慎,就會拍糊。而同樣的精力,少說可以拍出好幾倍戲份的辮子戲,那麼,吃力不討好的事,自然做的人就會很少。

為創作難度考慮,他們不願意拍!


第三:審核原因

比如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就特別適合拍成蕩氣迴腸的大片。而且國內有這個能力的導演還有好幾位!但是這個劇情衝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內部矛盾,能不能通過審核也是個問題。

明朝的戰爭不是漢蒙矛盾就是漢滿矛盾,這個分寸很難把握!

為審核難通過考慮,他們不願意拍!



但是還是有高手能把明朝這種高難度題材拍的蕩氣迴腸,比如說張黎的《大明王朝1566》,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能力問題!


電影基本法


明朝戲應該不算少吧,最近幾年我自己就看了幾個很不錯的。電視劇如《大明王朝1566》,電影有《大明劫》《繡春刀1》《繡春刀2》。這些都是上層之作,雖然比起清宮戲數量少,但質量碾壓,我就分別談談吧。

1、《大明王朝1566》

朝廷財政虧空,南北方都有憂患。最高御前會議確定化解財政危機的方法,通過改稻為桑提高絲綢出口對沖危機。這個任務落到了浙江上,而皇帝、嚴嵩、裕王以及江浙地方官都有自己的私貨,從一開始就是你中有我,顯然沒人希望慢慢來。

(君王也有私心)

代價就是各種事件,各種人免職,卻依然沒法解決問題。最為諷刺的是,首富只是個空皮囊,真正的收入到了皇帝、嚴閣老、江浙地方官那裡。而他們又是推動改稻為桑的人。

沒有人關心百姓,除了級別學歷低的海瑞,也只有他去捅破了天。

2、《大明劫》

開封的被圍,只會面、水來回加的崇禎皇帝把在監獄裡的孫傳庭放出來,讓他帶兵救援。除了獄的孫傳庭回了家,然後上任先統一事權。

(孫傳庭之問)

慢慢的,他發現最大的敵人不是闖軍、不是瘟疫,而是系統內部的蛀蟲。提出了孫傳庭之問。

3、《繡春刀1》

說:你假傳聖旨?

答:我找到你們的時候,你們就是死人了。螻蟻一般的你們。

這個系統就是這麼殘酷,沒什麼道理可言。趙靖忠要借他們的手殺魏忠賢以保障自己安穩。皇帝要魏忠賢的錢解決遼東危機。

(繡春刀)

而壓在這下面的是錦衣衛的三個基層軍官,沒什麼選擇,卻被捲入旋渦,這就是宿命。

4、《繡春刀2》

要想不這麼死,就得換個活法。

薩爾滸之戰,西路軍幾萬精銳就像割草一般的沒了。陸文昭、沈煉僥倖活下來,都在錦衣衛當差。幕後的信王一步步把自己的人賣出去,自己獲得了最高權力。

到最後,北齋明白了,陸文昭師兄妹也明白了,沈煉也明白了,魏公公也明白了。不過意義都不大了。在歷史進程中,過客的意義過了就沒有了。

(繡春刀2)

明朝的歷史劇不算多,質量高的這幾年主要是這幾部。相信在未來應該有更多。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原因很多,重要的原因有幾點:1:滿清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遺留歷史文獻也比較全面,歷史跨度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

2:近二十年左右一些清史專家對於滿清的吹捧,什麼這個千古一帝,那個十全老人,像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等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對公眾影響也特別大

3:漢人民族被滿清斷章取義的以儒家糟粕統治二百多年,骨子裡依然很喜歡那種滿清特有的封建的奴才思想在作祟,幻想自己也能成為封建老爺,如果不是五四運動的激進文化改造,恐怕還要嚴重

4:明史是滿人寫的,貶低程度可想而知,漢族的朱元璋從要飯的成為大明開國太祖,永樂成祖,明朝這二帝,難道就真不如清史專家吹捧的康雍乾,明成祖的開明,文治武功,對於華夏的貢獻就真的稱不得千古一帝嗎?

5:現在沒有人真正的去從客觀的角度研究明史,基本都採用滿清遺留的明代文獻做參考,滿人通過文字獄留下的還能是些什麼?

6:小結:滿清一朝,滿人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為什麼滿清不說量滿清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由此可見一搬),滿漢大防,禁止滿漢通婚,剃髮易服,文字獄,愚民統治勝過歷朝歷代,完全是在開歷史倒車,最終導致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絕對不應對其任何一個帝王進行美化,歌頌。


俠客1840


其實也還有一些明朝的大劇的,如豆瓣評分高達9.6分的《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不僅製作精良,而且演員演技高超,有過著名演員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等。而這樣一部大劇,卻在最合適的時刻退出市場。


殊不知,這部劇早在2007年就已經拍攝完成,他已經拖了將近十年才進入大眾的眼球中。這部劇是很難得的關於明朝歷史的電視劇。平時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多都是清廷宮鬥劇,像最近很火的《廷禧攻略》、《如懿傳》。

這些劇基本都是關於乾隆,雍正,康熙康乾盛世時期的後宮爭鬥大劇。好像除了《大明王朝1566》,我們就很難再看到有關明朝歷史的。那這到底會是什麼原因呢?

一、利益

對於拍電視劇的導演來說,一部電視劇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商業價值,也就是它能夠掙得錢。那麼要得到經濟價值,就必須要有非常高的收視率,而要有非常高的收視率,就必須要有許多的人來看。


而我們都知道,如今守在電視機旁邊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同胞。而通過分析女性同胞的心裡,就清楚她們大部分都喜歡看一些宮廷爭鬥劇。特別是在這些帝王、妃嬪、宮女、宦官之間無窮無盡的勾心鬥角。

而明朝歷史基本上都是大事件和戰爭,這些雞毛蒜皮的後宮小事,根本沒辦法搬上銀幕。所以對於大多數的導演來說,更願意去拍清朝的一些秘史,而不願拍攝明朝那些事兒了。

二、拍攝的難度

明朝的歷史卻不像其他歷史那樣,明朝歷史的權力鬥爭,都是圍繞著皇帝,文官集團和太監之間展開的。明朝歷史的權力鬥爭是非常之複雜,而且裡面的所蘊含的計謀與策略都非常深奧。


如果導演和編劇的水平不夠的話,很有可能在拍攝過程中扭曲原來的歷史。沒有將歷史真實性和智慧拍攝出來,這樣對於導演來說會帶來很大的輿論壓力。

所以如果想要拍攝明朝歷史電視劇的話,對於導演和編劇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挑戰,於是許多導演都放棄了明朝電視劇的拍攝,畢竟明哲保身。

三、作品審核

在我國電視劇文化中心的審核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關於一些民族和政治性敏感的話題類的電視劇,審核都是非常嚴格的。而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介於元朝和清朝之間的朝代。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蒙古人所建立的,而清朝是由滿族人統治的。

所以在整個明朝歷史中,最主要的矛盾都是在漢蒙和漢滿之間。而這些話題就對民族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話題過於敏感。如果拍攝的角度和分寸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影響民族關係,不利於我們多民族文化的團結。


而相比之下,清朝主要矛盾就是在和西方列強之間,所以只要踩住打倒列強這一點就能激發民眾的強烈愛國心,得來很好的收視率。

四、缺乏創造空間

明朝至今已過三四百多年了,關於明朝的一些傳說和具體的歷史我們大多數民眾知道的都太少,而且對其的興趣程度也不是很高。但是相比之下的清朝,滅亡還僅僅只有百餘年,有許多皇帝和妃子的故事在民間的流傳還非常之廣泛,甚至是家喻戶曉。

而且清朝的秘史還有一種神秘感,有許多很有意思的話題,而在這些話題就為電視創作留下了許多空間。而且還會引發人們的閱讀興趣。像《還珠格格》就是關於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留下的風情萬種。


其實明朝歷史上,還是有許多事件值得搬上銀幕,像鄭和下西洋,王陽明的故事。這些歷史事件基本上也具有非常大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導演在拍攝電視劇時,不應該只注重電視劇所創造的經濟價值。

作為一個影視劇人,他們更應該去挖取朝代中,那些具有正能量和體現當今社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來為當今社會弘揚正氣和發揚傳統文化,這才是中國電視劇應該發展的方向。


史之策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中國導演碰明朝戲的不少,拍出來的明朝戲叫好又叫座的也不少,所謂的很少有人碰明朝戲,甚至臆想出種種漢滿不和的理由,純粹是帶有偏見的看法,不足為信。

一、究竟有哪些為人熟知的明朝戲?

對於愛看穿越劇的年輕人來說,一定不會忘記這一部《穿越時空的愛戀》,以明代靖難之役為背景,講述了建文帝朱允文與一位現代女子的愛情故事。

而像《大明王朝1556》、《鄭和下西洋》、《萬曆首輔張居正》、《大明王朝1449》、《江山風雨情》這些正劇向的優秀影視劇,也是層出不窮。

《女醫明妃傳》、《永樂英雄兒女》、《怪俠一枝梅》、《天下第一》等,則是明代背景,偏娛樂性質的偶像劇。

綜合來看,明代的劇一點不少,從正劇到娛樂劇,覆蓋的觀眾範圍廣泛,屬於各個年齡段都能找到嗨點的年代,題材也有戰爭、反腐、朝鬥、宮鬥、遊歷、武俠、搞笑各種元素。

可謂百花齊放,爭奇鬥妍。

二、為何會有人覺得清朝戲比明朝戲更多?

與明朝戲相比,清宮戲確實不少,但清朝戲題材單一,近年來多數都集中在宮鬥,而鮮少涉及時局和朝政。不過,十多年前,《天下糧倉》、《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等高品質正劇令許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政治題材的涉足,不比明朝戲少。

清朝戲多,主要得益於原著小說多,二月河的系列代表作,使得幾個皇帝劇拍得如火純青,從整體框架到人物塑造、細節補充都十分考據。

同時,晉江、起點等網站的清宮小說十分豐富,近年來,這些大IP都逐漸孵化,成為熱播劇。

而明朝題材的小說,相對較少,因此影視劇及受眾粉絲也較少。

三、部分明朝戲沒有刻意點明背景,容易被人遺忘

其實,明朝戲除了正劇之外,武俠、言情、懸疑、傳奇劇中有大量的涉及這一題材。

比如武俠劇《怪俠一枝梅》、《小李飛刀》、《白髮魔女》等,就是以明代為背景的,但觀眾們提及這些經典劇目時,往往忽略這一點,這也導致了明朝戲看似不多的問題。


24幀半


第一點,我認為是中國的觀眾沒有那麼高的文化素養和歷史常識,沒有辦法理解明朝的東西。

在現在的中國有很多人只看網上的偽歷史,而不去認真的讀一些真正的史書或史學著作。

眾所周知,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在今天,有很多人依然抱著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是明朝執政到十九世紀,中國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也不會和清朝末年那樣屈辱。我不否認一點就是,我之前也抱有這樣的想法,在初學歷史的時候,我很佩服明朝皇室的氣節,但是在讀了很多史書之後,我明白了一點,就是沒有實力,再有氣節也沒有用。

我平時也參加了不少歷史群,歷史講座和歷史沙龍,通過和很多人的交談,感覺有很多人沒有腦子,這些人包括皇漢、滿遺、極端民族主義者還有那些所謂的“憤青”。這些人經歷太少、沒有大局觀,不懂得怎樣去看待歷史、只會按照別人的路線去前進。

對於這些人來說,即使導演拍攝出再好的歷史劇,你做的再認真,也只能讓水軍和這幫愚蒙的人毀了,還會無端受到謾罵,這不是沒吃到羊肉,惹了一身騷。

明代的歷史涉及到的大多數是男人的權謀和事業,不像清朝,可以拍一些女人的後宮劇,難以吸引到女性觀眾。

第二點,我認為是中國的大部分導演和編劇並沒有那麼深厚的歷史功底。

不可否認,中國的好導演很多,而且也能拍出很好的作品,但是明朝的歷史或者叫做文化太繁浩,制度太多,而且獨特性太多。

這些特點決定了如果拍明代的東西,導演和編劇只選擇一些簡單的來拍,會被罵做是濫劇,選擇的太複雜了,沒有把握可以拍出精髓,會砸了自己的招牌,得不償失。

第三點,就是明朝離我們不是特別遠,很多歷史都有清楚的記錄,而且可以互相印證的資料也有很多,不少的編劇和導演不能去胡編亂造。

第四點,涉及到就是錢的問題,沒有人不想掙錢,不少老闆投資就是為了掙錢,明朝的歷史劇拍的精細了,掏錢多,掙的不多甚至是賠錢,所以很少會投資明代的影視劇。





Maikeliu


大部分編輯做的工作,其實都是“改編”,也就是以一個故事模型為藍本,加上觀眾朋友們愛看的因素,也就成了一個劇。

這時候,藍本素材就變得尤其重要。如果我們把文獻的背景放在明朝,可以編劇的戲就有:

三國、水滸、三言二拍……這些戲。有足夠的資料讓我們各種編。

說白了,明朝戲從編輯的角度說,更好的辦法是改寫各種小說。比如東西南北遊記這類的。這些材料是現成的,加點自己的私貨,就是個不錯的作品了。

如果真的要寫朝廷中的事情,就得翻明史了。這玩意工作量太大,本身入門門檻高,加上觀眾朋友也未必真喜歡看。畢竟我們嘴上說深刻,但都看電視劇了,也就不那麼高雅了。

但清宮戲不是。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清宮戲,都來源於幾本特別重要的文獻:《清朝野史大觀》、《我眼中的慈禧》等文獻。

這些東西都是編的,比如乾隆是私生子啊,呂四娘刺殺雍正啊……這些東西,清朝野史大觀裡都有。而且這套書出版之後特別火,甚至以清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也大段借鑑了這套書裡的各種元素。

編起來是不是容易好多呀!

說真的,《清朝野史大觀》真的是一把雙刃劍。對一個沒野心,只想圈錢的編劇來說,他只需要找到相關素材,拍個戲賺錢就好了;

對有野心的編劇來說,清宮戲拍來拍去,《清朝野史大觀》這本書的東西也繞不過去。

那索性就不拍了。

一個有野心的編劇,如果想寫朝堂上的各種爭鬥,必然會翻各種史料。所以我們看到,大秦帝國、大明1566這些劇,基本上出來了就是精品。畢竟編劇只能從史料裡挖掘靈感啊!自然就顯得非常真實。

所以,想看著玩,就看清宮戲;但是想看電視劇的時候深刻點,其他朝代的電視劇,或許相當不錯。


酒騎風


明朝的歷史是相當不可信的,一個幾百年的王朝,幾百年間就是這樣?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史是乾隆時期由最高層主持的由上而下篡改而來的。我們現在很多電視劇吹捧乾隆吹捧紀曉嵐,你們知道一本《四庫全書》是毀了多少經典而整理出來的一部所謂的精華嗎?同樣的明史,其實也是一樣被篡改的。當然,篡改歷史是每個朝代都會出現的現象,屬於正常的。比如玄武門之變真的是那樣嗎?岳飛真的會因為全心全意打仗而被殺嗎?這些都有部分事實夾雜著部分美化或醜化在裡面。但是清對明的醜化得過於嚴重,清朝跟元朝不一樣,清朝的統治者已經被文明同化多年,他們是文明人,文人是寫歷史的人,也是篡改歷史的人。舉個例子:袁崇煥就是乾隆時期被平反的,是個英雄。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清朝歷史裡的生活在明朝的袁崇煥,但是為什麼前期沒有人平反?為什麼老百姓民間沒有傳說?為什麼是袁崇煥?他真的有那麼重要嗎?一切的一切,我們所知道的,都是清人說的,而明人說的被抹得一乾二淨。歷史沒了,怎麼拍?怎麼演繹?怎麼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