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覺得清朝的服裝很醜,對此你怎麼看?

飛龍在天978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客觀來說,清朝的官服是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最醜最難看的。

有個最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殭屍服統一是清朝的,沒有用過明朝或者其他朝代?

就是因為明朝、宋朝、甚至漢唐的官服都比較飄逸,顏色鮮豔,不適合作為殭屍服。

上圖是明代官服



就連同屬遊牧民族的元朝,他們官服也沒有清朝這麼難看。

滿清官服最大問題不在式樣,而是在顏色。

服裝的顏色過於灰暗,陰沉,一眼看去就非常死氣沉沉,非常難看。



就式樣來說,設計也過於死板,尤其是帽子和腰帶。

大家注意看,滿清官服的帽子是最難看的,就像一個黑色的蒸籠扣在頭上,要多醜有多醜。

上圖是宋代官服


相反,漢唐宋明的帽子都很飄逸,即便是元朝的鈸笠冠也很有意思,並不難看,還算很有味道。

上圖是唐代官服



再看腰帶。除了滿清以外,所有朝代官府都有個腰帶。腰帶除了實際作用以外,也為政府的長衫增加了另外一種顏色,形成了多種顏色的配合,衣服也就沒那麼單調,色彩更多。

相反,清朝官府取消了腰帶,從上到下一片暗色,更顯得死板。

還有,這個朝珠也是不知所云。

中國文化除了僧侶以外,很少有人會帶這麼大串的珠子,就算暴發戶也不會如此。

即便是要用於是搭配,最多也是在帽子或者腰帶、衣服上鑲嵌玉石或者寶石。

這樣既不算張揚,又非常得體美觀。

哪裡會像滿清服飾這樣胡來。

總之,滿清服飾絕對是中國朝代中最醜的。


薩沙


清朝的服裝確實醜,的確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清朝的官服,大面積的深色調本來就很壓抑,配上官帽後拖一束孔雀翎,怎麼看怎麼壓抑,怪不得恐怖片殭屍片什麼嚇人的,優先都是用清朝的官服,因為實在是有點自帶恐怖色彩。

先挑幾個中國朝代裡面特色比較明顯的服裝來看看,首先是看秦漢服飾,以中正大氣為主。秦漢服裝面料重錦繡,繡紋以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為主,而且織錦有各種複雜的幾何菱紋,也有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

到了西漢男女服裝,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併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

唐代服飾,則是性感前衛。唐代服飾圖案,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也有,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藝術風格。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服裝上,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女子才能穿開胸衫,比如是公主或者取悅統治階級的歌女,而且服裝非常大膽前衛,已經類似於今天現代西方的晚禮服。

明代服飾,品種豐富多彩。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龍袍和黃色就為皇室專用,百官公服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紫色在官服中也廢除不用。

明代的公服也在幞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裝顏色外,還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到胸背面上。

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而且官員的功勳不同,根據褒獎還會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

到了清代,則因為暴力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沒有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而是變成了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等。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也和前朝截然不同,以似斗笠而小的緯帽為主,而且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比較累贅而帶有明顯的民族特性。

根據中國曆朝歷代的服裝沿襲之路突然做的改變,自然審美和廣大人民的接受程度上都形成一個落差,大家自然而然覺得不習慣,看上去就特別醜。



這些歷史要讀


清朝時期服裝的改變實際上反映了百姓的反抗力度,隨著黃袍馬褂、旗袍的盛行,反映了清廷的統治逐漸穩固。

清朝時期服裝產生變化主要是因為,清廷為了展示滿族的尊貴,推行“剃髮易服”政策,甚至打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口號。

清廷的“剃髮易服”政策造成了什麼影響?

一、清代官員的朝服

清廷吸取金、蒙等少數民族漢化後,被趕回草原的教訓,為了保持滿族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在禁止滿族漢化的同時,通過強制手段要求漢民族移風易俗,剃髮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明朝時期,官吏普遍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甚至平明百姓也能穿,只是顏色有所區別。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採用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照地位安裝不同的“頂子”和孔雀翎,項掛朝珠,官服上繡有不同的禽獸,顯示官員級別。清朝皇帝高興了,還會賞賜黃馬褂,而受到賞賜的官員也以此為榮,認為自己收到了特殊的隆寵。

而且,從清朝開始,官員開始自稱“奴才”,官員的地位急劇下降,成為皇帝生殺予奪的對象。

二、清代平民的服裝

明太祖朱元璋奪取天下後,為了清除元朝的影響,“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推廣漢服,就是明制漢服。明代有身份的多穿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平民穿短衣,裹頭巾。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頭巾。

清兵進關,特別是佔據統治地位後,下令漢人必須穿滿族服飾,並強迫執行。在屠刀的威懾下,男人穿直統式大袖長袍,女性穿旗袍。直到清末,才出現了現在我們所見的旗袍。

三、肉體被毀滅不可怕,可怕的是折斷了脊樑

清廷“剃髮易服”政策可以說是極為成功的,漢人真的習慣了滿族的髮型,在清朝被推翻,民國成立後,國父孫中山號召民眾剪辮子、穿中山裝,很多人竟然不願意。可見清廷愚民政策的可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政策的可怕威懾力。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歷史公元


由於受港臺殭屍電影和電視劇的影響,清朝官服榮獲了“殭屍服“這一美稱。但是殊不知正是這些某些人口中的”殭屍服“卻傳承我中華文化,是我中華古典服裝的一部分。

清朝服裝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入關之前,第二階段是入關以後到乾隆為止,第三階段是從乾隆以後到清朝滅亡。分別對應初期,發展期,和成熟期。

清朝入關以前的服裝以實用性為主,當時滿族人生活的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此時的服裝設計大都考慮到禦寒的實用性,結合東北地區漢人服飾的特點產生了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服飾,如;馬褂、旗袍等。

隨著清朝入關以後,滿漢文化的交流與衝突,清朝服飾的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由此爆發了激烈的矛盾衝突-剃髮易服。

清代官員和皇帝的服裝主要分為朝服和吉服兩種,朝服為最高等級。官員穿戴朝服時完整的一套分為,朝冠、朝服、披領、


朝珠、朝帶、朝靴、朝褂,其穿著時的講究比今天的西裝有過之而不及。清代皇帝和后妃的朝服朝服穿戴也大致如此,只是衣服圖案與形制不同。與朝服相對的就是吉服,只是穿戴吉服時所搭配的帽子、飾品有所不同。

清代官服多以石青色為主,原因在於清朝帝王認為石青色是最接近天的顏色,是最高貴的顏色。清朝皇帝的袞服就是石青色的。清朝官服獨具特色的馬蹄袖其實最早借鑑於遼東地區明軍鎧甲箭袖而來。朝服按中華傳統的樣式分為上衣下裳分開裁剪,而吉服按照滿族傳統服飾一體裁剪。

清朝服裝作為我國傳統服飾流傳至今,它不再只是代表滿族傳統的單一服飾,更是傳承了中華文化的象徵。


小川說史


醜與不醜,要看和誰比。清朝官服是滿漢文化交融的產物,繼承了明代官服的某些元素,比如補子,也就是朝服前面的一塊繡有各種祥瑞的方布,用以彰顯身份地位。只不過清朝的的補子更大一些,總覺得有些顯擺的意思,再配上一串大大的朝珠,看起來就比較豪,不符合古樸婉約的審美觀。


在結構上

清朝官服與其他朝代差別最大的地方在帽子,並且多了披領和朝珠。帽子比較獨特,像鍋蓋,與傳統的“烏沙”相去甚遠;披領像斗笠,夏天穿戴一定很熱;朝珠就像之前說的,看起來太豪,一共108顆,材質有珍珠、珊瑚、翡翠或者蜜蠟,也不知道他們平時盤不盤,萬一繩子斷了,這108顆朝珠可夠撿一會兒了。

在配色上

其他朝代多以暖色居多,比如宋朝高俅的官服,大家印象應該很深刻,是大紅色的。宋朝和明朝二品以上一般都身著“緋紅羅袍裙”,很有氣質。而清朝則是以黑色、藍色為主,根據頂戴的顏色和補子的內容區別官級大小。在顏色上也有些挑戰傳統審美觀。


在印象上

這應該是對清朝官服最不利的一點。其他朝代的官服一般都停留在傳統曲藝中,比如京劇,服飾華麗動人。在影視劇中也很正常,都是歷史背景下的情景。而清朝服飾就不同了,除了《戲說乾隆》、《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熱播劇裡面和珅、劉墉、紀曉嵐的官服形象深入人心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殭屍服”了,由於“湘西趕屍”在清朝追流行,有關殭屍的形象大多都從那時流傳開的,所以“殭屍”一般都身著清朝最具特色的官服。


清朝和元朝的官服畢竟是融合了少數民族特色的,與其他王朝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傳統審美觀,被認為“很醜”自然也情有可原啦。


尹禾


我個人因為黑白老照片曾經對清代服飾產生過偏見,後來百度和bilibili搜索了清代古董衣真正看到了古董衣才愛上了服飾,愛上了當時的審美花紋。

反駁我觀點的前提必須看過彩色照片,拿黑白照的都是耍流氓。

鏈接在上面

圖片來自網絡,有點模糊,侵刪,都是博物館收藏的古董衣,真正當時時代的服飾,貌似是晚清,不確定。

尊重傳統服飾,才能繼承傳統審美,創作中國獨特審美,可以不認同,但是不能辱罵,不要心存偏見。

要知道,上下五千年的東西最後要冠上中國的名字,所以不管哪個朝代,文化都要取其精華,去除糟粕,繼承並發展才行,因為都是屬於我中華的東西。

警惕越南,韓國,日本,越南奧黛酷似旗袍實際上是改良明襖,不過花紋設計模仿了清朝,我們不尊重的別人會偷走。

別等到以後別人把設計照搬到奧黛服飾上,我們才來叫嚷這是中國的。

最近復原的明朝服飾,韓國設計上已經很接近了,比如織金馬面,上襖等等。

復原唐風花紋圖案真的廣泛有在日本和服上出現,可是現在都是小仙女刺繡,如果審美不改變,那麼只有形制,沒有唐朝美學。

有一個評論說的對:文化不在於起源,而在於繼承發展。

等到奧黛借鑑了清朝花紋,你們再嚷嚷這是我們的已經晚了,誰先繼承發展就是誰的,誰先宣傳推廣別人熟知就是誰的。

比如佛教,起源印度,不過已經屬於中國本土文化了,印度嚷嚷有意義嗎?

中國的東西是不是太多了,讓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了,不好好保存,非要往外面推,非要唾棄扔掉。

天天嚷嚷韓國流氓的,我們也得流氓點,只要中國歷史上有的,不管起源哪兒,都是中國本土文化。

不管美醜,只要是我們的,都得死死抓住。

槓精不要槓,我說的文化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不要拿什麼陋習跟我槓。








小白寫手


清朝服裝醜,說的是清朝的官服。清朝官服和這個歷代官服相比,的確醜陋無比。清朝官服為什麼醜陋?原因與其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有關。

滿清在入關之前,幾乎談不上什麼文化,他們穿著獸皮,在冰天雪地裡與野獸搏鬥,從未考慮過什麼服飾的美醜,更談不上服飾文化。他們的穿著打扮都是為了在東北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間生活方便。滿清用武力征服中原後,他們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看什麼都好奇。哪怕自己沒文化,傻B開始了裝B,也要設計一款“朝服”,有別於明朝。

我們漢人是經過了幾千年的華夏文化的教化薰陶的,心中充滿著陽光和溫暖,於是,歷代漢人的官服多是暖色調,看上去也非常文雅。而滿清入關前是遊獵部落,長期生活在寒冷的東北,其野性始終未泯。冷酷、血腥、無情是他們的民族特性。因此,即使設計一款服飾,顏色也是冷色調。

從一些資料和影視劇中,我們都明顯地看到,滿人朝服的顏色多是黑、藍、紫色,給人一種壓抑之感,而頭上血紅的頂戴則給人血腥的感覺,頂戴後面的“花翎”,則是原始部落中頭領權力的象徵,美洲印第安人頭領的帽子就插著羽毛。因為清朝官服的醜陋,給人視覺帶來的不適感覺,香港的很多“殭屍劇”裡面的“殭屍”,穿的都是清朝官服。看著那樣的打扮,真的能讓人想起鬼怪。現在有人經常寫文章美化清朝,再美化也改變不了其來自原始部落的歷史,怎麼美化也改變不了其在人們心中的殭屍形象。


若愚趣談


我也有同感,清朝的服裝確實很土,這和清朝本身的特點有關係,清朝的當政者是滿族,滿族屬於少數民族,在當初也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先進的技術,就連他們統一了天下,也是採用明朝的制度,借用明朝的宮殿,可能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們穿了滿族的衣服,這個衣服應該是滿族獨創的,但在我們漢族人看來確實很土,頭頂的帽子像個破斗笠,其實我們也應該理解,作為這種民族想讓他們整個高雅點的帽子,他們懂嗎?當然這也傳承了滿族的一種文化,我們也不用詆譭他們什麼,畢竟這是一個民族的特點。

可能我們很多人都反感滿族,主要是在滿族建立的大清朝,讓中國落後了西方世界,的確,這個責任確實應該由滿族人負責,但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能抓住這個辮子不放,現在滿足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大成員,歷史已經翻篇了,我們也應該用一種嶄新的觀念來對待他們,來審視他們,畢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團結才是根本。

讓我們全國各族人民都能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不斷的強大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當中,成為強者,不再受外人的欺辱,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驕然


按照現今成熟的審美觀看,的確,清朝的官服有些不入眼,原因就是除了皇上的衣服,其他人,包括所有大臣穿的,都是一種給人骨子裡的奴才感的服裝,線條全是朝下的,可能當初設計這些服飾和官服就是這種考量,就好比建樓不能超過皇宮高度什麼的,封建社會的高層,特別在意這些!反正個人感覺,清朝的官服給一種很沒骨氣的感覺!當然,像旗袍,大褂,還是挺好看的,我主要針對說的是官服!而官服,往往體現一個國家的臉面!


龍道華


任何把一件東西刻意戴上民族仇恨的人都是垃圾中的垃圾,無論你是否樂意,清朝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以個人觀點來看,清朝旗袍很好看,而且今天旗袍的現代衍生品在世界也很流行。

一個國家存在大量民族主義者是個悲哀的事情,民粹最可惡,很多國家都亡於這種人,南斯拉夫就是個例子。記住歷史並不是要你記住仇恨,古代中國漢族與各族之間的殺伐多的去了,各族之間都有悲劇,但是今天我們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已經高度融合,就不應該讓歷史的仇恨繼續。

民族主義者和民粹腦子純屬有問題,只想著仇恨,對國家發展沒有一點幫助,如果論仇恨是不是也要記住今天河北人與陝西人的仇恨?因為白起坑殺了幾十萬的河北人。再重複一遍,銘記歷史不代表延續仇恨。

為了國家,杜絕民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