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簡稱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麼時間生活著大象?

油氣話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今天別說河南,就算廣西、貴州、雲南境內也沒有野生大象,只剩下雲南和緬甸邊境才有一些。

這是因為亞洲象雖然比非洲象耐寒,但對氣溫也有一定的要求。冬天過冷的話,亞洲象是受不了的。大象的體表沒有毛,體型又大,體溫很容易下降。

同時,大象因為是素食動物,體型又很巨大,每天必須吃大量的食物,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

如果冬季自然界的植物不夠,比如下雪以後植物都沒了,大象就有生命危險,會被餓死。

不過,古代河南確實有大象,因為當時河南比今天要熱得多。

早在殷商時代,黃河流域包括河南省境內,是有大象的。在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象牙、像骨。以當年的運輸水平和部落形式,這些大象只能生活在河南本地。

搞笑的是,河南省古代稱為豫州。按照中國著名的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的解釋,豫字是邑、象的結合,意思是大象之地。

可惜,大象很快就離開了河南省的中原大地。

根據竺可楨先生的考證,殷商時代的中原平均氣溫比今天高出至少2度,很多月份甚至高出3到5度。即便是冬季,河南也是相對炎熱的,不想今天這麼寒冷乾燥。

當時不要說大象,諸如鱷魚、犀牛、水牛等動物也是在河南到處亂跑的。

可惜,商周時期,北方開始降溫。到了西周中期,河南已經很冷了。周孝王在位的公元前903年,史書記載冬天降下暴風雪,河南境內家養的牛馬都凍死了,長江都結冰,黃河就更別說了。

這種情況下,大象無法在河南生活下去,只能想南方溫暖地方遷移。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已經沒有大象,甚至長江流域的大象也很少了。

到了三國時期,孫權稱霸長江中下游地區,他便獻寶似的向曹操進獻大象,曹衝稱象的故事便由此而來。

可見,此時不但黃河流域大象絕跡,長江流域大象也不多,不然不會被當做寶貝。

大概到了北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次變冷,加上中原和長江流域的大開發,大象再次向南方遷移,出現在南方几省,尤其是廣西、雲南等有大片森林的地區。

而此時的北宋河南省成為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全省土地都被過度開發,到處都是居民。顯然,就算天氣足夠溫暖,大象也不可能回到河南去了。

直到明清時期,廣西、雲南再被過度開發,野生大象逐步退到雲南、廣西和緬甸的國境線上。當時緬甸北部地廣人稀,有面積廣大的原始森林。

即便如此,明清時代中國還是有大象的。清代康熙年間,平西王吳三桂起兵造反,派軍隊進入湖南地區,也曾從嶺南帶來四十五頭大象。

到了解放後,隨著人口劇增,森林過度砍伐,整個中國已經基本沒有野生大象了。


薩沙


大約三四年前,河南廣電把旗下一些報紙、電視、新媒體整合成了一個融媒體公司,名字就叫大象。記得當時還跟河南廣電的一個朋友開玩笑,說你們河南能找出一頭大象來嗎?

這哥們特認真地發來一篇文章,就是介紹河南與大象的關係的。

河南的簡稱“豫”,是不是跟大象有關這個在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但河南在古代確實有大量大象生存過。


1.“豫”,指的是大象還是天象?

河南的簡稱“豫”,來源於豫州這個名字。看《三國演義》時我們知道,河南中原一帶在當時被稱為豫州。曹操的大本營就在這裡。

豫州這個名字,最早記載來源於大禹。《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分為九州,其中最中間的一塊地就是豫州。

豫這個字很有意思,從字形來看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我們知道,古人造字時很多都是象形字,因此有些人據此推測說,在古代河南地區生活著很多大象,而且這些大象被人馴服。

但是,學術界並沒簡單採用這種說法。專家們似乎更傾向於另一種說法,豫字右邊的象,指的不是大象這種動物,而是更宏觀一些的天象。古代農耕社會,人們對未知的事物非常敬畏,天象指導著人們的農耕、嫁娶、祭祀、戰爭等各種生活。河南是中原在古人的認識裡就是大地的中央,所以這裡更適合觀測天象。


2.考古確實在河南挖出了大象

大象與河南,在古代確實是存在某些聯繫的。無論是近代考古還是古代文獻記載,都能印證。

在今天的殷墟博物館,人們會看到一個象坑,裡面有一頭完整的大象骸骨,旁邊是一個人的骸骨。專家說這個人是象奴,也就是負責訓養大象的奴隸。他們在一個祭祀儀式上被一起殺死埋在了這裡。在象坑的旁邊,還有一個坑裡有一頭小象的骸骨,脖子上還帶著銅鈴。另外,殷墟的婦好墓裡,還出土了一件玉做的小象,一個用象牙做成的酒杯。這都是國寶級文物,收藏在國家博物館。

專家們認為,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河南一帶生活著大量的亞洲象。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馴象方法,大象被馴服後運用於生產和戰爭中。

河南地區關於大象的最後記載,應該是在宋朝。但這時象已經不常見了。““宋太祖建隆三年五月,有象至黃州黃陂縣,匿林木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復、襄、唐州,踐民田頗為患,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於鄧州南陽縣獲之,獻其齒革……五年有象自至京師……”


3.河南大象與想象一次的來歷

此後,可能是因為天氣變化加上人為捕殺,大象在中原一帶逐漸滅絕,一路向南遷徙。

考古學家羅振玉推測,大象曾在古代中原地區人們生活中,非常普遍,有點類似今天的家畜的地區。後來大象滅絕了,人們還一時不太適宜,再往後一代一代的人逐漸不記得大象的生動形象了,所以後來有了想象這個詞語。


南京老張


河南省簡稱“豫”,之所以以此命名,充分說明了先發現先命名,以及河南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一起倆探究其中的歷史。

河南在很久之前,真的有很多大象。從現在發現的甲骨文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再加上在近些年的考古挖掘中,也在河南省發現了大量的大象化石,因此有歷史學家就提出了河南省最所以簡稱“豫”,是因為產象而得名。

滄海桑田,很早很早之前的河南原來是一片原始森林。原來,古時的豫州即現在的河南一帶,是一個森林茂密、溫暖溼潤、原野肥沃的地方,很適宜大象的生存,相傳遠古時期,河南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而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起源,並且很多學者認為黃河流域至遲在殷代尚有較多的大象,至於這裡的大象在什麼時候滅亡的尚沒有定論。

但也有學者認為河南的簡稱為“豫”,應指的是“天象”“大氣象”,印證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豫字還有“天大地大”且“和諧”之意,據《爾雅》:“豫,樂也,厭也,安也,舒也。”所以豫州,意指“天地四時和順,百姓安逸舒適”之地。

總之,無論河南的簡稱為豫的真相如何,但通過考古發現這裡確實曾經生活著很多大象,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它們被人類無情地獵殺,最後也就滅絕了。還是保護環境吧,否則下一個滅絕的就是我們人類了。


密探零零發


河南這個地方,有人類時已經沒有大象了。


很多人認為河南有象的證據主要基於兩點:


1、河南出土過黃河象的化石

<strong>

黃河象化石,是二百多萬年前的化石,那時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以此為理由,認為河南有象,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如同:祖國大地很多地方出土有恐龍化石,是否就認為人類時期就有恐龍呢?


當然不行,恐龍,黃河象,人類生活時期不同,也就是說彼此沒見過面,我們的祖先誕生時,早已沒有大象,因此,河南出土過黃河象的化石,不能證明河南有象。

<strong>

2、河南簡稱為"豫",由此認為河南有象,也是錯誤的。


河南的簡稱為豫,稱為“豫州”。九州之中,九州中最大的,也是處於九州中間的地理位置,也是中國之中(洛陽,是周公立杆測影,建城的地方)


我們先看看【象】、【予】字

<strong>

<strong>

從 “象” 字的造字起源來看,黃河流域當時是沒有見過大象的,

能見到的陸上最的動物是牛,牛為大物。


由象產生的字並不多,有為,像,豫等


<strong>

<strong>


【象】


1、我們的祖先生活在黃河流域,當地早已沒有大象的蹤影,而大象生活遙遠的南方,在雲南緬甸、南亞及非洲一帶,是現今陸地上最大的生物。祖先生活在河南中原一帶,沒見過活生生的大象,只能按圖去心想,象是什麼樣子。


2、【象】,象形字,就是大象之形,象鼻耳牙四足之形。象字本義就是指大象,還有象形、形狀、樣子等意思。


文字本身就是考據,象字的產生,其本義說明人們當時對大象的一種認知,大多數人是沒見過大象,人們對象的概念認知,主要通過極少數見過的人進行描述(如同:盲人摸象)


因此由象造出的字,及組成的詞,如:為,想象等,都是腦海中產生的想象,大象無形,想象的,看不著的。


【予】

<strong>


【予】是【么】倒過來的字形


【予】,《説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指織機上的絲線相連,

除了有給與的意思,指連接,


由【予】造出的字,如:【野】,就是指與裡相連的地方,裡向外延伸的地方,有不確定性。


回頭講講這個【豫】字,

【豫】 = 【予】+ 【象】


【豫】是命名用的字,命名字,均是後來產生,一般不是原生字,很少用本義,很多人把豫字說成牽成大象,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說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此豫之本義。

豫州,是九州之中,也是最大的州,象,有大、安祥的意思,用了予的音,豫州作為命名用,取象之特性,並非因為有象,才叫豫。


【豫】,猶猶豫豫,猶豫的意思,則來源來【予】的特性,織機的絲線來回推送,猶豫不定。


因此,河南簡稱為【豫】,並非有象,而是造字時用了象之大、祥和的特性來命名,形容【豫州】是九州之中,最大的州。


3、有人把曹衝稱象當成河南有象的證據,是不恰當的

<strong>

按上述,造出象時,中原一帶都沒有大象,怎麼會有曹衝稱象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恰恰說明大象是很少見的,非常稀有,才會作為禮物進獻給曹操。


中原沒有大象,只有很少在南方見過大象,隨著中國版圖的擴大,商貿交易範圍也很廣,如四川出土過很多的象牙、貝殼製品等,就象小麥在5000多年前從波斯一帶傳入我國的道理一樣。



.

.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歡迎關注!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漢字谷主



河南簡稱為“豫”,一點沒錯——“豫”的含義就是“有大象的地方”;有充足證據證明,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時候,那裡確實象群密佈。

關於“豫”的解讀。

“豫”被作為一個地區的稱呼,源於先秦文獻《禹貢》。有意見認為,這1193字的名篇,是戰國時魏人所作,假託了《尚書》之名。但不管怎樣,《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而且,其所說大禹劃定的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所言九州之名,也各有其獨特的道理。

同為先秦典籍的《逸周書.卷八.職方解》說:“河南曰豫州”,具體範圍是:“其鎮山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熒雒”——華山即今日之華山,在陝西、河南之間;圃田在今河南中牟縣境內;熒即熒澤,在今河南滎陽縣東;雒即今洛陽地區之洛水。根據《職方解》所劃的範圍,古時之“豫”,主要為現今河南省的西部地區。 “豫”這個字,是很有故事的——

說到“豫”字,人們最常引用的是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其曰:“豫,象之大者也。”段玉裁注云:“此豫之本義,故其字從象。” 後來有人說,“象”不是指動物那個“象”,而是“大象無形”之象。不過,這肯定是歪解。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有更可信服的說法。他寫了《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一文,對商代及先商的農業,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論證了甲骨文的“為”字,是“從又(手)牽象”,表示“役象助勞”之意。他從《禹貢》豫州之得名,進一步證實古代河南產象之說,指出“豫”字,是“象”“邑”二字之合文,“予”字乃“邑”字之訛——他說,“豫”之本義,是“有大象的地方”,也是題目引用的這句話的原始出處。他還聯繫到古時之姓多從“女”,以示“女生為姓”,從而得知舜後為媯姓,意為“服象之族”;他認為,古籍所說“象為舜耕”當不是無稽之談;他進一步論證了舜的弟弟“象”,封於有庳——庳、鼻古音相近通假——鼻為象之特徵,有庳是附會服象之事而產生的地名。 徐先生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於“豫”有象的年代。

“豫”到底有沒有象,有的話在哪個年代——甲骨文和商遺考古給出了明確答案——

甲骨文中有不少“獲象”和“省象”的記載——“獲”是捕獲;“省”是對馴養之象的檢視、巡查。

比如“獲象”——

殷墟出土的編號為《合集》10222的甲骨契刻記載:“今夕其雨,獲象。”——捕獲到了象;

《合集》37364:“吉。獲象十、雉十又一”——一次竟然能捕獲十頭象,可見象的數量不少。

《合集》37365:“吉。獲象七、雉三十”——一次捕獲七隻象也很多了。比如“省象”——

《合集》32954:“壬戌卜今日王省。於癸亥省象,暘日。”

《合集》4611正:“貞令亢省象,若。”——亢是殷商的一個貴族。

所省之象為馴養之象,《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當時所“服”之畜,還有牛、馬、羊、豬、犬、鹿等;家禽有雞、鴨、鵝等。以上不但有甲骨文中記載,亦有考古證據。

殷商時,還用象作為祭祀的祭品——

《合集》8983:“囗囗 [卜],賓,[貞]致象...…侑祖乙。”

在殷墟,發現了用象祭神的象坑——1935 年秋,在1400號大墓附近,發現一象坑,內埋一人一象,其人應是飼養象者。1978 年,在武官村北地的祭祀場內,發現一象坑,內埋一頭象和一隻豬,象的脊背上有一銅鈴,說明此象已被馴養。 《合集》21472 的正面,刻一母象圖畫, 象的腹中懷一子,其旁有幼象相隨,是一幅“母象產子圖”。學者們說,只有在馴養象的情況下,才能對象的懷孕產子有如此細緻的觀察。

有意思的是,《合集》15179-15188甲骨上的“為”字,確實是一手牽象之鼻的形態,表示馴服象就是有作為,也說明象可以馴化家養。

楊升南、馬季凡等學者認為:“甲骨文不是中國文字的始創時期,牽象作‘為’之義,其產生當比甲骨時代要早,這反映了馴養象在我國已有較長的歷史”。

“豫”之所以能夠有象,與其當時的氣候等自然條件有關。著名科學家竺可楨,1972年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他說,公元前3000-前1000年間,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溫度,正月份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5攝氏度,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攝氏度。就是說,當時的這一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這恰恰是適合象群生活的條件——雨量充沛,溫度適宜,遍佈森林和草原。不僅是象,其他如犀牛、水牛 、鱷魚、竹鼠等熱帶或亞熱帶動物,當時也遍佈於黃河中下游地區。近年來,黃河中下游地區考古,發現了大量亞熱帶的動植物化石,印證了竺可楨先生的論斷。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的張家口一代,早早就被認為是風狂寒冷的“關外”。但是在那裡的陽原縣,發現了一處商代遺址,其中包括大象遺骸。陽原縣在安陽殷墟以北1200公里。

“豫”地之象何時減少或南遷。

公元前1000年前後,周取代了商。歷史上有周公“驅虎豹犀象而遠之”的說法。不過,經過對商周氣象的研究發現,公元前900-700年間,曾經有兩次明顯的大範圍寒潮。這應該是“豫”等中原地帶氣候轉變為北溫帶的開始。這種變化,導致了亞熱帶動植物的南移。 當時和以後的人們,不過是把自然條件變化造成的動植物遷徙,當作功勞記在了周公頭上。

戰國時期的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出生於現在的河南新鄭。他曾說,當時的人們,已經很少看到活象了。這大約可以作為“豫”有象的下限——到了戰國時期,“豫”地的象,或南遷或死亡了。


一老沈一


在夏商時代,中原地區的氣候,就類似現在的印度。而內蒙古類似現在的河南河北。商朝大軍還曾經驅趕大象去攻擊東夷。

公元前36世紀-前11世紀,大約相當於原始社會氏族到西周早期,黃河流域均溫比現在要高的多,是歷史時期最暖的,0度等溫線大約在賀蘭山-陰山-燕山一帶。

殷墟留下來的卜辭,以及出土的各種動物骨骼,可以推測當時的殷商氣候與現在長江流域以南相當,是中原地區最後一次經歷亞熱帶的氣候模式。敦德冰芯的氧同位素記載也證實了這個暖期。殷商暖期的氣候,要比現代更暖。

在中藥當中的龍骨,就是 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當年,大家就是通過北京藥材店賣的這種龍骨,最終找到了龍骨產地之一的河南小屯村,並且在哪裡發現了巨大的殷墟。

而且,河南還出土過,為數不少的用玉石雕刻而成的玉象和象形藝術品,以及青銅象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既有占卜能否獵獲大象的卜辭,又有提及以大象作祭祀品的記載,以及用作占卜用具的象骨本尊。

比如;《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 ” 這個時候,不僅大象,諸如鱷魚、犀牛、水牛 、竹鼠等屬於亞熱帶動物也曾經肆意生活在黃河流域。

在西周中期的周孝王在位的公元前903年,據《竹書紀年》載,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冰雹,牛馬皆凍死,而且長江與漢水竟然結冰了。最溫暖的時代,慢慢開始結束了。


歷史救生圈


我們先來看看“豫”是怎麼解釋的,《說文》說豫:象之大者。而爾雅說豫:樂也。豫分為予與象,予是聲部,而象是表意,意思是說大象在河邊嬉戲,所以豫也有舒服,祥和的意思。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當時的九州分別是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周禮又記載:河南曰豫州,而這裡的河南指的是黃河南岸。現在的河南省也大部在黃河南岸。

那為什麼河南會被稱做豫州呢?這個是因為在遠古的時期,黃河中下游水資源豐富,有著大量的原始森林,生活著很多野象,也就是野生亞洲象,而豫就是人牽象的樣子,所以將這一地區稱做是豫州。

根據《孟子》的記載周公輔助周武王,討伐奄國,然後驅趕著老虎、豹子、犀牛、大象參戰,可見商周時期,大象是參與戰爭的。另外再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商朝人利用大象,為虐於東邊,周公出兵,把他們趕到長江以南的地方去。

另外,根據《左傳》的記載,春秋時期,伍子胥為了報仇,帶著吳兵攻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城下,楚王最後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大象的尾巴綁上東西,然後點著,大象受驚就衝向了吳軍,不過,這一招不怎麼奏效,吳軍進終還是攻進了郢都。

舜的異母弟弟叫做象,據說,象發明了象棋,所以象棋裡面有象。

以上可見,在春秋的時候,河南地區還是有野生大象的存在的,可是到了戰國末期、秦漢,我們就很少見到相關的大象的記載了,據專家分析,是因為當時黃河流域氣侯變冷,而野生象是很怕冷的,所以就不斷的往南遷徙,所以現在大象主要生活在雲南地區。

有些人會說,三國時期中原不是有大象嗎?曹衝不是稱象嗎?可是,曹衝稱的象是孫權送的,而孫權的象又是哪裡來呢?是來自交趾九原郡,而那個地方確實是有大象的。


歷史簡單說


河南為什麼簡稱豫呢?又為什麼會被解釋為大象?

在河南博物院大廳裡有相關的解釋。發現的春秋時期“蔡侯紐鍾”上的“豫”的字形已經相當成熟,有人據此推斷:甲骨文中的豫字,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也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為”字,應該就是“豫”字。或許隨著新的證據的不斷髮現,會證實這些推測)。

大禹分九州,其中就有豫州。當時的豫州範圍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東、安徽、河北局部地區。大禹成為部落首領後,將首都陽城(在現在河南登封一帶)所在的州稱為豫州(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麼是否可以說明當時已經有“豫”的古文字?)。河南稱為豫便從此開始。《爾雅》中對“豫”是這麼解釋的:“豫,樂也,厭也,安也,舒也”。《尚書·禹貢》說:“豫,舒也。”意思就是快樂、安適。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豫”又被解釋為大象呢?大象與河南有著不解之緣。遠古時期,河南有大片的灌木、森林、沼澤,氣候溫熱潮溼,相當於現在的非洲和阿拉伯草原地區,這裡是大象和恐龍的樂園。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說河南原來稱為豫州,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的形象。《說文解字》中解釋豫為象之大者。這就模糊了,這個象是大象還是氣象?《辭源》中對“豫”的解釋就更加清晰了,這裡的大象為一切事物的本源,後引為封建帝王的一統天下。

從這張圖來看,宋以前的氣溫比現在高得多。據歷史資料記載,亞洲象生存的北界是41°N,即大約現在北京、河北以南都曾經有大象生存。現在只在雲南西南仍有大象分佈,大象生存的北界整整南移了將近17個緯度。甲骨文中就有中原地區獵象、訓象、使用象、用大象祭祀等記載。在殷墟中有三個象坑,裡面有完整的大象屍骨和殉葬的象奴。

秦漢以後 ,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的大量捕殺等原因(象皮可以做鎧甲、車篷等,象牙可以裝飾品和官員上朝手持的象牙笏板),黃河流域的大象急劇減少。大象活動地域不斷向南移。但至少在宋代,南陽一代還有大象活動。《宋史五行志》中記載了一頭大象在南陽唐河毀損農田,百姓經過一年多的圍捕,把大象殺而食之,並把皮和牙獻給了官府。這也是活體大象出現在河南的最晚的記載。

事實上在遠古時代,河南不僅有大象而且恐龍也很多。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豫西南的南陽淅川、西峽、內鄉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南陽南召、信陽息縣、洛陽偃師,鄭州新鄭都出土過大象化石。尤其在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的工地上出頭了大量的大象化石,更進一步證明了竺可楨的學術觀點。



鄭州楹聯


但是至於大象是什麼時候從河南慢慢消失的,什麼時候在河南地區盛行,這個還有待考證。眾所周知,大象生存的環境離不來溼熱的熱帶亞熱帶森林,比如現在雲南的西雙版納,東南亞地區都是大象的聚集地,而現在處在溫帶的河南的確很難與大象聯繫起來,並且在河南境內也沒有發現大量的大象骸骨,相比距離河南不遠的四川則在距今三千多年的三星堆祭祀坑中發現了很多象牙。


但是目前為止仍然有非常多的證據可以表明河南的確存在著大象。

第一,根據竺可楨的五千年氣溫變化,可以明顯看到在春秋以前平均氣溫要大於現在的氣溫,這就說明當時的河南可能就是一種溼熱的天氣,而溼熱便能帶來豐沛的雨水,茂密的森林。

第二,在殷墟出土的商朝文物中,就發現有大量的大象玉雕,綜合當時的交通情況,在殷墟的商朝不可能跑到雲南去牽大象,所以很有可能表明當時在中原地區便有大象存在。

第三,歷史上有著名的曹衝稱象的典故,這說明在三國時期大象在中原已經變得非常稀少,作為禮物,但也說明了中原地區對於大象並不陌生。

第四,豫的由來來源於豫州,那麼豫州相傳是夏朝大禹劃分的九州之一,中國文字就是由圖畫演變過來的,那麼在距商朝的更久遠的夏朝怎麼會將河南命名為豫州,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佐證。

總之,河南被稱為豫並非空穴來風,相信在幾千年前河南也是一片茂密森林吧。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僅僅是回答者,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河南的簡稱“豫”。歷史悠久,可不是現代人所制定、所規定的。

在夏朝時期,大禹治水劃分九州的時候,就已經將中原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稱為豫州。而且當時國家的都城,大都在河南地區,也被稱為天下的中心。

事實上,本來大家都以為“豫”是“一人手牽大象”所造出來的象形字,但是根據現代研究發現,“豫”與天象有關,是古人研究天象曆法所造出來的字。

河南地區因為是都城所在,因此極為重要,也是研究天象曆法的大本營,對於農耕文明的發展極為重要,因此被稱為豫州。

古代河南到底有沒有大象?

雖然在後市的中原地區已經沒有了大象,很多朝代想要看見大象,都需要現代的東南亞地區的小國上貢。

至於常人,都很難見到大象一面,出現了盲人摸象,曹衝稱象等成語故事。

確定的是,在我國古代河南地區是有大象的。

夏商周時期,河南地區不但有大象,並且還非常多,並且很多歷史記載裡顯示,當時“商人”就專門訓練大象作為坐騎,用來打仗。可以說,當時古人馴服野獸當坐騎的技能已經點到了滿點。

那麼為什麼大象的蹤跡在河南銷聲匿跡了呢?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當時氣候變冷,當時河南地區的植物產出已經不能滿足大象的龐大胃口,不適合大象的生存兒,所以大象的族群逐漸南遷,到了現在的東南亞地區。

另外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導致了對於環境的破壞極大,大片大片的大象賴以生存的原始森林,都已經成為了農田,所以已經沒有大象的生存空間。

現在大象已經快要從中國消失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