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他憑什麼打敗齊國?因為他利用了戰爭的規則!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這是曹劌論戰中最著名的一句,也是傳承數千年的兵家名言。

《左傳·莊公十年》中記載了這一段故事。可曹劌為什麼能夠取勝呢?

這就要先看看當時的背景。

《左傳》中用魯國的紀年,魯莊公十年,這一年是公元前684年,算是春秋時代中前期。這一年,齊國討伐魯國,魯莊公應戰,雙方戰於長勺。

曹劌論戰,他憑什麼打敗齊國?因為他利用了戰爭的規則!

這一仗是怎麼打起來的呢?這關聯到了另一個著名的人物——齊桓公。當初魯國支持公子糾和齊桓公爭奪齊國國君之位,得罪了齊桓公,齊桓公經過整頓,第二年便以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為藉口,再次興兵討伐魯國。

在此之前齊魯之間戰爭,魯國鮮有勝績,所以此次魯莊公雖有應戰之意,卻也沒什麼信心。而曹劌的出現為魯莊公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堅定了魯莊公和齊國一戰的決心。

曹劌是怎麼取勝的呢?

看起來很簡單。兩軍對壘於長勺,魯莊公想要擊鼓進軍,曹劌阻止說還沒到時候。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細細琢磨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齊魯兩國軍隊是在齊軍第三次擊鼓之後才真正發生碰撞的。那麼齊軍前兩次擊鼓後發生了什麼?兩軍處於什麼狀態?

曹劌論戰,他憑什麼打敗齊國?因為他利用了戰爭的規則!

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這是幾千年冷兵器戰爭未曾改變的規矩。

當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的時候,魯軍並沒有跟著擊鼓進軍,之後發生了什麼,我們不清楚,但從結果看一定是齊軍退回去了,雙方沒有發生激烈的碰撞。

其實結合戰爭發生的年代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周朝講究禮儀,亦稱為“周禮”,周禮涵蓋面很廣,但其中最重要的兩方面就是祭祀和戰爭,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在周禮之下,戰爭也要極為講規矩。

曹劌論戰,他憑什麼打敗齊國?因為他利用了戰爭的規則!

有個著名的典型例子,被毛主席批評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不攻擊渡河中的楚軍,堅持要等楚軍渡河並列好陣勢後才正式發動進攻。另外赭丘之戰中,公子城和華豹堅持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的戰爭規則,結果本來形勢大好的華豹被一箭斃命。

正所謂“君子不重傷”、“不鼓不成列”,你沒做好戰爭的準備,我就不能攻擊你,這就是當時的規矩。

我們可以做一個推論。當時齊魯兩軍在長勺對峙,齊軍擊鼓進軍,魯莊公本來也想按規矩擊鼓進軍的,可是被曹劌阻止了。這時齊國一方尷尬了,發生了什麼情況?難道魯國一方還沒準備好?那這樣我們就不能開打。所以齊軍就撤了回去,重做休整。

第二次亦是如此,如此等到第三次,別說是士氣,就連戰鬥的意志都沒啥了。甚至恐怕都在想:大概魯國不敢打了,這次就是意思意思,等會兒魯國求和就可以回家了。可不想第三次人家魯國真正進攻了,齊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敗而走。

曹劌論戰,他憑什麼打敗齊國?因為他利用了戰爭的規則!

這大概就是曹劌戰勝齊國的真實原因吧。

正所謂“兵者詭道也”,曹劌能夠戰勝齊國,靠的不是所說的“勇氣”,而是他出其不意的利用了戰爭的規則,戰爭的禮制。

魯國向來被認為是周禮保存最完好的國家,世人不相信魯國會違背周禮。

而相反,齊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卻必須要受到周禮的約束,正如同三年後齊魯柯之盟,齊桓公遭遇了被曹沫劫持之辱,雖憤恨,卻不得不兌現歸還魯國土地的諾言。

曹劌利用了規則,卻也是破壞了規則。雖為魯國贏得一時之利,可終究齊強魯弱,不能改變局勢。而於長期而言,卻使魯國失信於諸侯。這不得不說是曹劌的過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