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中醫開的藥方種類比古書中的多很多?

_做一棵微笑的明媚花朵


中醫治病講究的是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現代人的身體素質與古代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受省太環境引響,一旦人得了病都不會是單純了,都是有幾種病兼雜在一起的。而且受現代醫學抗生素大量應用而導致人體的賴藥性。所以按照古代單純的一個湯頭加減治療是很難見效果的啦!必須按照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原則,在古方的基礎上靈活加減應用,而且根據人患病後的主病和兼症兩個湯頭或三個湯頭加減混合治療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的。另外就是古方的劑量都是一至三錢左右,但是古代中藥都是原生態的,而現代中藥大多都是人工培植的,如果按照古代中藥的劑量用藥確實是很難見效果的。因此在臨床上一定要靈活的增加劑量才行的啦!如果說現代中醫中藥用於治療晚期癌症一定是要用到三、四十位中藥並且還要用大劑量。這樣治療晚期癌症效果是非常好的!


識見聞


這個問題我親身經歷過,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位同學是祖傳的中醫世家,當時他在我們學校所在的省城很有名氣,學生時代就經常有人開著小車找他看病,他看了以後就開處方給患者,那個時候沒有個體藥店(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家也沒有),我問過他,你這樣處方不會解密嗎,他說沒事,我的處方里只有一兩味藥是治他的病的,其他的藥都是沒用的,他們分不清哪個有用哪個沒用,所以秘方不會外洩。哈哈,原來如此,我就想,如果這個處方治好了那個人的病,一旦遇到類似的病人,他就可能把藥方給他,為了保密,他再加上幾味,傳來傳去,這個處方上的藥味數也就越來越多了。等遇到一個“高明的醫生”加減一下,或許把那兩味有效的減去了,這張大處方也就徹底失效了。這或許是中藥不好使的一個原因。


天涼好個秋0960


我不明白,我媽摔了一跤,去醫院把手檢查,輕微骨折,捏正花了五百塊,說不用藥就好,回來半把個月手痛不見好,又去一傢俬人中藥花了三百塊針灸吃藥,又呆了一個多月不見好,小姑說可能沒捏好,又隨她去找一箇中醫捏捏,又花了五百塊,撿了幾大包藥,回來吃了十多天,手還是老樣子,我初學藥,看不下去了,叫她信我一下,我去山上挖了一味藥,回來秘製成藥水,老媽喝了幾口,晚上痛了半晚,第二天叫我去請神,那條路多年沒人走沒去成,回來她手沒痛了,漸漸能動了,後來我給一些人用藥有效,有時也會痛一陣才好,方知年紀大的人用]我的藥,會嚴重一下才慢慢好起來,所以藥多藥少,應該不重要吧


張譯壬


為什麼一些中醫開的藥方比古代中醫多得多呢?東楚龍野虎為你釋疑,。

有人依古訓,大方不超過12味,甚至有人說超過十幾味藥就是騙子,就是假中醫。對此說我不敢苟同。中醫是講辨證的醫學,中醫的靈魂從來不是教條而是活的辯證法。比如制附片中國藥典規定每次用量不過十幾克,但李可大師認識到十幾克根本救不了命,想救命要一次用到100克200克甚至三百克以上,這才叫因人因時因地因病制宜,中醫怕嗎?不怕,有故無殞故無殞也。凡是死守一方中只能用十幾味藥,超出就認定為騙子假中醫者,我看這種人己經沒有中醫活的靈魂了。唐代千金要方白堊丸治婦人腹中12種疾病,用藥21味,此書玉屑面脂方有兩種,一種33味,一種54味。千金要方卷四柏子仁丸用藥30味,大王石澤蘭丸32味。《醫方集解》中防風通聖散19味藥。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價寶丹用藥27味,添精補髓丹23味。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書中愈風散用藥34味。我隨手可以舉出古代大量經典醫書用藥超過大方12味藥者,太多了。再說現代,不少名中醫用大方12味以上者,隨手舉出幾例,如陳德銘醫案中治陳某帶狀皰疹的湯藥,二診用藥20味,三診用藥20味。萬友生醫案治胡某浸淫瘡案,6診用藥22味,9診用藥28味,12診用藥24味。張子琳醫案治戴某遺精,一診用藥20味,二診換藥也用20味。何炎燊醫案治周某鼻咽癌用藥27味……面對這些國家級名老中醫,你說他們方中用藥超過大方12味,達到20味以上,就一定是騙子,就是假中醫,這種結論是否實事求是呢?是否以自己愚蠢去誤導人民呢?

中醫用藥多少,不是根據死教條,而是根據病情決定的,有的病兩味藥也嫌多,象獨參湯,一味足矣,能力挽狂瀾於既倒,而有的病,二三十味不嫌多。我一般開方十幾味,但象治高熱不退化膿性扁桃體炎六味藥足夠治癒。所以藥味多少是根據病情來的,而不是按教條決定的。那種將方藥規定在12味或20味內,只要突破就一定是騙子或假中醫,那要打死多少國家級中醫大師與名老中醫啊!

那麼現代方中用藥為什麼多於古方呢?我的研究是:

首先,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中醫發展有個過程,在初始階段還沒有什麼配方,人民用單味草藥治病。到西漢張仲景時代,發展到四五六味,這叫經方。再後來,發展方劑藥味突破經方,自行組方,藥味根據君臣佐使配伍有了極大增加,這叫時方。時方比經方藥味多得多了。

其次,是時代變化的需要。過去中醫急性病慢性病都治,而且大多是急性病,所以中醫講藥味少而藥量大,力專效洪,況且急性病多為實證,比較單純,用藥味少可以直對中心,生擒敵酋,一舉克勝。而現在呢,由於西醫壓制人民觀念轉換,大凡急性病都找西醫治了,而西醫治不了急性病拖成慢性病甚至被激素治壞了的病才交給中醫治,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守著12味藥已經不夠了,藥味少不能治複雜的病,因為疾病不再單純是實證,而形成虛實相間,表裡夾雜,寒熱異常多種證型,此時必須在用藥上有所突破,不可守株待兔,以僵硬數味方藥去治複雜的病。中醫以治病為主,不是守教條要面子為主。一切清規戒律在中醫辨證法面前都成為桎梏。

第三,是中醫學術創新的需要。過去的君臣佐使配方是藥味的配伍,就是按單味藥根據君臣佐使來配,自然藥味不多。現在知道嗎,是以方劑為君臣佐使,幾個方劑相加,那這組方中藥味肯定多了。愚人不知,卻泥古不化,指責現代中醫大包抄假中醫,其實不然,這是中醫創新,這是中醫發展。舉個例子,有人脾胃虛弱,不時吐稀痰涎,小便頻數艱澀,象這種病顯然病本在脾胃虛弱不健運,病標在內有痰飲,下有溼熱,所以用歸脾湯為君,二陳湯為臣,五苓散加減為佐,六一散為使。請數數有多少味藥。這就是方劑的君臣佐使,而非草藥的君臣佐藥,愚者知否?不知也。不知,就必然泥古不化,死守大方12味,誰突破雷池一步,就指責為騙子,庸醫,假中醫。其實不允許中醫有所發展創新的,正是這些泥古不化者自己。

第四,古代人治病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用吐法,病在下者因而竭之,用下法,病在表者汗之。這以為主方,比如大承氣湯,變生出小承氣,調胃承氣。麻黃湯又變生出小青龍等十幾種方。這些方劑藥味雖少,但主旨是攻殺,一部《傷寒論》,就有不少研究用汗吐下過極或不當治成壞病並提出不少補救措施。現在人治病有多少允許你用汗吐下法的?比如我是江蘇人,江蘇人體質柔弱,不比西北人魁壯,對下藥我幾乎不用大承氣湯,除少量大黃外,用陳皮代替厚朴,用蜂蜜代替甘草或芒硝,不用煎,只開水泡茶,一杯足矣,哪裡還用得上經方狼虎藥。也就是說,時代在變,人民服藥需求在變,地域變化,人體質變化,經方也不能死守教條。

上述是東楚龍野虎淺見,可以爭鳴,謝絕咒罵!


東楚龍野虎


現代開大方的原因是心中無底撒大網。不知道哪個能好病,就能向一切湊,而且是不知輕重緩急,見症狀就湊藥。

小方也可以治好病,關鍵是要知道針對疾病的專藥。才可以好病。

本人自創的闌尾炎方,只有八味中藥治療闌尾炎,二小時止痛,4劑藥除根。八味中藥好病於傾之間。

我用的治痢疾中藥方,藥不到十味,一劑中藥,一天治癒急性嚴重性疾病。

十神湯治療感冒,不也只十味藥嗎,一劑可以好病。

我自己組方,一般不超過十三味中藥,有時湊個十五味。再多就不用了。

張仲景葛根黃芩黃連湯一樣一劑治好病,藥僅三味。

現在開大方,主要是院校派的辯證施治造成的,其實治病更要講究專病專藥,專病專方的運用。

任何一種病,都有一味專藥,離開它就治不好病,現代中醫懂嗎?不知道,就來一個大雜燴。開上二十味中藥,治不好病,就講病重,還說中藥療效慢。這就是庸醫之流。

中藥治病,必須講究專病專藥,專病專方的運用,才能做到一劑好病,一劑見效。

本人治療麻疹,腮腺炎,都是三味中藥。一天好病。這就是中醫的藥簡便廉。


用戶102687432416


古人開方藥味少,是單一的解決某一症狀,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古人也有大方:比如;

治水腫的二十四味流氣飲,中藥用了二十四味。

治療風溼痺症的舒筋立安湯,中藥是二十六味。

中醫方劑有單藥治病的,也有複方治病的,有小方也有大方,必須配伍精當,才能好病。

我用藥最大不超過十八味,十三味到十五味。

比如:治療急性咽喉痛,按古方張仲景只有甘桔湯,甘草,桔梗兩味中藥,難道我們臨床就用這兩味嗎?我治好西醫輸液幾天都無法治癒的急性咽喉痛嗎?完全不能。

本人根據病情分析,自行組方,藥味達十七八味,結果,二小時疼痛消失,一劑而愈。初學者,硬搬硬套,泥古不化。攻擊大方,大量的應用,治療急性病有時非大方不可。

比如:治療心衰,單用任何一個古方都不行。我自創的方劑,治療心衰,一劑見效,藥用了十五味。如果用一個古方根本不起作用,中醫的發展,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要厚古薄今。

比如:治療胃痛,焦樹德家傳歌訣是:疼在心口窩,三合併四合。那是三四個古方合為一方而用。

餘師愚的清瘟敗毒飲,是多少味中藥。

中醫治病因病,因時,因人,而異的用藥。不是死搬硬套。

本人治療膀胱癌血尿,用了十八味中藥,結果一劑血塊消失,試問單用那一個古方有如此療效。

一個方子,二十味以上的我不贊同,-十四五味的我常用。有確切療效的古方几味藥的我也用。


用戶91625637304


這個問題倒是個好問題,我曾經思考過!仔細研究覺得還是很有“”意思“”,從屠呦呦研究中醫2000多個古方,幾百個中藥中尋找治瘧中藥的過程可以發現端倪!最終是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單味藥青蒿(實則是黃花蒿),生榨汁用法才有效,後人大量複方並且水煎是無效的,但後人竟也用無效的中藥複方方劑,錯誤的用法用了幾千年!其實更早的古人用單方多,後來逐漸發展才用複方多!最近更有某家藥酒用了67味中藥,堪稱一絕!其實中藥複方是從單味藥發展而來!複方方中藥物分君臣佐使,一個主藥,其他是輔助藥物,因此正確的一個處方是不可能有很多藥物的!臣佐使藥都是為君服務,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限於篇幅,我想直接給出結論:1、超過20味的處方,基本上可以說找不到哪個是君藥了!相當於到處撒網捕魚!2、經濟利益驅動。3、開中藥的醫生不可能象西醫開藥那樣胸有成竹!一付中藥開出來給病人,療效有幾成把握是心中沒底的,通過儘量增加藥味達到心中“”有數“”。4、中藥也有很多單味提純製成針劑!由於化學結構明確,在診斷明確疾病的使用中,療效確切,象青蒿素!5、中醫的診斷與用藥是否對症,老百姓知道是靠醫生的經驗!而經驗有時是靠不住的!西醫靠實驗醫學,靠證據!


打得一拳開


中醫師看病通過病患者的"望聞問切"四診參合進行初步診斷,綜合所蒐集的臨床資料進一步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丶病勢丶病情丶體質辨證施治,確立治療法則和治療原則,遵照中醫方劑學的方劑,和劑型進行處方治療。中醫中藥方劑來源有經方丶經驗方和自擬方等。經方是古典醫籍所載的劑,經驗方有前人行之有效的方劑(亦包括民間流傳驗方),自擬方(自己在臨床常使用有效方)。一般來說中醫經方湯劑多數在10~12味藥居多,組方原則按君臣佐使配製,另中藥的配伍除單行(即一種藥物組成)還有相須丶相使、相畏丶相殺丶相悪相反六個方面,所以必須遵循,藥物種類多少與病情複雜和劑型有關。


黒芝麻


其實這個問題也蠻好回答,古代的人當時更本沒有西醫之說,生病了,為了活命,就弄些單方草藥治病,也能治好,因為,食物也是簡單化的,那能跟現在比呢,人們一代代在研究中藥,慢慢地慢慢地把各種草藥結合在一起,看一些過去更本不能治癒的病,很自然地中醫開藥方就自然而然品種多起來了,人們的病也多起來了,現在更好了,治療和經濟合作發展,那麼,越來越多的中藥品種加入了這支隊伍之中是有情可原的,為了身體康復,從來沒有人去責疑為什麼一付中藥品種越來越多,有時毛病也看不好!這裡的奧秘你也能猜出幾分,他們和現實都一樣,都是為了⋯⋯,不說了!


陶瑛190710545


並非厚古薄今,今時之人還在孑孑以求古人之真知而不能全解,甚至不少是誤解、錯會,不少仍在爭論。外加傳承(包括但不限於中醫)至今的東西,中間的錯簡、遺簡等,今人之認知實難以與前賢比肩。比如經絡的創立,比如道醫的關係,以今時凡人的基礎可能都是難以想象的。有名中醫說修道有成之士,能返觀內照,能清晰內視到體內經絡及氣血運行。這種說法可信嗎?如果不可信,那經絡之說總不至於是憑空造就的吧。還說開天眼的人能透視人體,為辯病治病開了外掛。以我等凡夫俗子的眼界,當然都是難以想象的。但也請不要輕加否認。比如氣功之說,有人信,有人不信。但我是相信,因為我練了幾十年,氣感、熱感、氣的流動是存在的。氣功是存在的,相信修道、禪修也會是存在的。修到高深處會有什麼認知豈是我等所能認知的。歷史的風雨讓我們失傳了太多前賢的道統。中醫也是如此,以道觀醫與以凡學醫,其差距何止以裡計……

再說治病與養生,他們雖源出中醫,但又有緩急之別。治病有症,自當急治,講究藥簡力專。治病之物,不可多服,中病即止,停後服。否則過治又生新病。

養生屬緩調,調治之物選用糾偏力弱者為宜,建方思路最宜整體性考慮:護先天之本以養腎,強後天之本以健脾,逐風寒溼邪必宣肺。溫陽不失滋陰,清火不忘護陽。

因此,治病方簡,調養藥雜。此不可不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