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可弟:邊城丹東,一座因戰爭聞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點擊上方藍字 ↑前衛文學↑ 即可關注我們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作者 ‖ 畢可弟 主播 ‖ 張蕊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邊城丹東

一座因戰爭聞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丹東原名安東,是全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這裡“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打贏了讓中國人民真正站立起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丹東人民為此做出了特殊重大的貢獻,因而成為聞名世界的英雄城市。從那時起,丹東便被賦予了特殊的地緣、歷史和政治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丹東不僅是遼寧的丹東,中國的丹東,更是地處國境、聯動世界的丹東。

丹東是筆者的第二故鄉,我從1987年軍校畢業來到丹東。算起來,除了中間出去任職10多年,我在丹東工作生活了20多個年頭,我在這裡娶妻生女、成家立業,對丹東有著深厚的感情。

丹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是東北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素有“北方江南”“東北蘇杭”之稱,曾獲選“中國十大養老勝地”,我的老領導隗學軍說:“走遍南北西東,也去過不少名城,但最美的城市就是丹東。”

近代以來,大氣秀美的丹東市,經歷了四場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細細品味,丹東在山美、水美、景美的背後,總是蘊藏著一股硝煙味道,散發出一種英雄氣象。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丹東的“山” 疊嶂俊美,“山”裡留下的戰爭遺蹟令人唏噓。丹東地區是遼東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屬長白山脈向西南延伸的支脈或餘脈。山峰不高,連綿起伏,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最高峰花脖山海拔1336.1米,堪稱“遼寧屋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當年努爾哈赤稱王之後,為了保住這個“龍興之地”,曾頒佈法令,嚴禁山海關以內的人到關外來,不準在滿人發祥地的範圍內耕種。因此,丹東的天華山、天橋溝等大山裡,生長著呈現植物多樣性的原始森林。

當年,東北抗日聯軍就是憑藉著這裡的深山密林,以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楊靖宇指揮部就設在四面環山的青山溝,大山裡分佈著10處密營遺址,有地窨式、洞穴式、建築式三類抗聯密營。我在天華山看到一處密營遺址,就是在一塊天然巨石下,掩蓋著一個陰暗潮溼的洞穴。花脖山抗日遺址尚存,是楊靖宇將軍與金日成將軍1937年6月分手紀念地。作為軍人,我從中讀懂了抗聯英雄們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宏大志向,堅貞不屈、英勇頑強的沖天豪氣,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苦難輝煌。

虎山,本是丹東的一座小山,卻是戰史最厚重的一座山。它位於丹東市城東的鴨綠江畔,有兩個並排的山峰組成,遠遠看去像是老虎豎起來的兩隻耳朵而得名。早在漢朝時,他就被作為王朝的東北大門。此後,圍繞著這座天然軍事堡壘的爭奪,頻頻上演著你死我活的征戰與搏殺。

虎山長城,是中國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明朝成化年間,開始修建虎山長城,《明史.兵志》中記載:“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被譽為“中國長城第一人”的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欣然作詩:鴨綠清江水,巍巍虎山頭。長城從茲始,萬里壯神州。可是,長城終未擋住後金大軍的鐵騎,虎山易手變成了清軍的邊塞要衝。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虎山註定是不會平靜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在攻下朝鮮義州之後,渡過鴨綠江進犯虎山,駐守虎山的清軍奮力抵抗,怎奈孤守無援,虎山落到了日軍手中。前路總兵馬金敘率部與敵鏖戰,無援而敗,後路總兵聶士成,繼續抗擊也歸於失敗。也就是從虎山失守之日起,日軍長驅直入,一舉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也就是今日的丹東,在不到三天時間裡,清朝重兵近三萬部署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清政府無恥的宣佈中立,丹東九連城又成為日俄戰爭第一仗的主戰場。現在九連城的鎮東山山頂,還聳立著一塊高7米的日本碑,花崗岩砌築,正面刻有“鴨綠江戰績”五個大字,背面刻有日軍第一軍司令官黑木寫的紀念此次戰役的碑文。

特殊的地點,總能喚起深沉的歷史記憶。去年8月,我陪軍校同學踏上虎山長城,大家的思緒一下子就記起了那段恥辱往事。我們這些同學雖然都已脫下了軍裝,但都有著家國情懷和鐵血軍魂,都堅定地表示:“若有戰,召必回。”

丹東的“水”靈動秀美,“水”中深藏的戰爭遺物令人驚歎。丹東臨江面海,雨水充沛,地表徑流1000餘條,兩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944條,流域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的有4條,即鴨綠江、渾江、靉河和大洋河,水庫有57座,人均佔水量是全國的1.5倍,是遼寧省的4倍。有河的地方自有風景,沿江的兩岸天成亮點。筆者以為,未來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不是鋼鐵和石油,而是水源,丹東恰恰是水資源豐富的城市,從長遠來看,丹東的發展後勁十分充足。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鴨綠江是中朝之間的界江,發源於長白山天池,是世界上唯一不以中心航道劃線的界江。鴨綠江名字的由來,有一種說法就是江水顏色像鴨頭上的綠絨毛。碧綠的鴨綠江水下,深藏著當年志願軍過江的便橋,最為有名的是燕窩鐵路橋遺址,是由當時東北軍區工兵部隊,於1951年5月30日建成此橋。便橋共有19個橋墩,每個橋墩用111根圓木,每個橋墩下面用石塊堆積加固。被江水浸泡了半個世紀參差不齊的木樁,像是一個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默默訴說著當年的往事。遺址岸邊,新豎立起《送別親人》兩組雕塑,表達了當年丹東人民對最可愛的人的無限敬仰之情。據不完全統計,丹東人民捐獻的東北幣91億元,獻血58萬毫升,騰出房屋2萬餘間,提供擔架7300餘幅,大車4000餘萬臺,出動民工27萬餘人次,收救朝鮮難民4200多人,難童18000多名。丹東人民將5萬多子弟送向朝鮮戰場,有2萬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10年8月,筆者作為駐丹某部政治委員,指揮部隊抗擊數十年不遇的洪水時,有不少老百姓自發地送來麵包、香腸和礦泉水。一位老大娘拉著我的手說:“老紅軍又回來了,志願軍又回來了”,這就是英雄城市的人民對子弟兵的真情流露。

鴨綠江入海口,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北端。距離丹東50多公里的大東溝海域,就是當年甲午海戰的主戰場,這裡深藏的故事感天動地。在1894年9月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在多處受傷、船身傾斜的情況下,依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後因敵炮火引爆了艦上的魚雷而沉沒。鄧世昌拒絕求生,大聲喊道:“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2014年4月,經物理探測與潛水調查,發現沉睡了120年的致遠艦。2015年9月17日,恰逢致遠艦沉沒121週年紀念日,繪有致遠艦會徽的瓷片被打撈出水,這標誌著沉沒的致遠艦被實物證實。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鄧世昌的那股英雄氣,已經注入了當代軍人的心田。我海軍先後在西沙、南沙的兩次海戰中,以完勝的戰績,告慰了這位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丹東的“景”厚重壯美,“景”上承載的戰爭遺存令人欽敬。丹東可圈、可點,可看、可轉,可玩、可樂的景點很多,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城市,去年接待外地遊客4000多萬人次。據瞭解,最受旅客關注和歡迎的是與抗美援朝戰爭有關的實物和景物。

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的第一座橋,是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於1911年建成,中方第四孔橋桁可旋轉90度,便於超高船舶通行,是世界上首座平行旋轉的鐵路開閉橋。橋頭上建有一座五層炮樓,是日本警備隊守橋的主要工事,具有觀察、守衛、防禦等多重功能。可以看出,當年日本侵略者對大橋用心建設、戒備森嚴,現已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美軍看大橋起著“鐵血大動脈”的關鍵作用,美機先後出動一百多架次,於1950年11月8日將大橋攔腰炸斷。朝方一側的八孔橋樑,全部沉入江中,我方剩下的四孔殘橋,橫樑彎曲,鋼樑扭曲,鋼板炸裂,橋樑之上彈孔密佈,走在上面,彷彿仍能嗅到戰火硝煙的味道。時任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題橋名:鴨綠江斷橋。

位於斷橋上游百米左右的地方,並列著一座仍在使用的鴨綠江大橋,這也是日本侵略者組織修建的。這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不對旅客開放。前些年我因公務多次上大橋,橋身越是靠近朝鮮方向,當年美機留下的彈孔越多。當年為保衛大橋的安全暢通,安東鐵路分局職工和駐軍部隊,冒著敵機隨時轟炸掃射的危險,拼死搶修大橋。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敵機空襲鴨綠江大橋5391架次,防空部隊擊落敵機22架,擊傷75架,使鴨綠江大橋成為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我軍運送戰爭物資起到了重要作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大橋入口處被設置成了凱旋門,迎接從戰場上勝利歸國的英雄。現在這座大橋是中朝往來的重要通道,是名副其實的中朝友誼橋。

在距離丹東市60公里左右的河口村,還有一座斷橋,它是日本侵略者指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所建造,比鴨綠江大橋早一年建成。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乘坐著吉普車,只帶著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臺,就是從這座橋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1951年3月29日,美軍出動30餘架飛機輪番轟炸,將這座連接中朝兩岸的公路橋炸成了斷橋。

戰爭遺存反映真實的歷史片段,戰史實體展現權威的歷史全貌。抗美援朝紀念館這個講述戰史的實體建築,由紀念塔、陳列館、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築組成,坐落於丹東市英華山上。這座山原屬我部所有,山上設立著專業觀察所,後經軍委批准劃歸地方。山坡上建有1014級臺階,寓意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奮戰在朝鮮的1014個日日夜夜。矗立山頂上的抗美援朝紀念塔,塔高53米,象徵著朝鮮停戰協定簽署的年份。塔身四角的雕塑,涵蓋了工農商學兵各個層面的愛國壯舉。比較有特色的是一組飛行員雕塑,表明了空軍是在抗美援朝的戰火中建設壯大的。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陳列館是呈品字型的三層建築,序廳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浮雕群像為背景,正中是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巨型雕像,兩側是志願軍戰歌和毛澤東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各個展廳,運用雕塑、模型、照片、影視設備和實物等,生動展示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部歷史。

全景館《清川江畔圍殲戰》,以清川江畔三所裡、龍源裡、松骨峰阻擊戰為重點,形象地再現了壯觀的戰爭場面和志願軍官兵的英雄氣概。與此相呼應,丹東市在鴨綠江邊志願軍過江地,採用雕塑的方式,建設了反映那段歷史的故事長廊。

我曾陪同過數不清的老幹部和工作組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也採訪過許多前來參觀的親歷者和相關者,比如,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總司令的洪學智、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任彭老總軍事秘書的楊鳳安、毛岸英烈士的遺孀劉思齊及親人邵華、毛新宇,還有寫下《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作家魏巍等。大家參觀時神情莊嚴,參觀後好長時間不講話,最後會一下子打開話匣子,同聲譴責美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慶幸毛主席當年的偉大決策,讚頌志願軍官兵的英雄壯舉,也為我們如今的富國強軍而倍感欣慰。

天下並不太平,和平需要保衛。作為一名老兵,我回味丹東四場戰爭,目睹邊境歷史遺蹟,感受江城歷史鉅變,我更深切的感觸就是三句話:落後就要捱打,強軍才能民安,能戰方能止戰。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畢可弟,原80集團軍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大校軍街。1964年1月出生,1982年10月入伍,2018年6月25日退休。走過五個軍級單位,有過五級領導機關工作經歷,任過兩個作戰旅政委和兩個集團軍副主任。出版發行《務本之道》《破解基層難題新路徑》等7部專著,主編《熔鑄軍魂》等15本專集,發表文章上千篇。被國防科技大學聘為研究生導師,被防化學院聘為客座教授,被陸軍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中心聘為研究員。被原瀋陽軍區樹為優秀幹部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四會政治教員、優秀指揮員,4次榮立三等功。從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全程參加了陸軍、北陸和原瀋陽軍區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18輪、300多場宣講答疑,直接受益官兵60餘萬人次。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張蕊,第78集團軍某旅女兵連長。曾擔任雷鋒紀念館解說班班長,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2016年畢業於解放軍理工大學,多次擔任大項活動的解說員、晚會主持人、新聞主播。

推 薦 閱 讀

Recommended reading

散文|張晴:快樂,生命的春天

兵之初|藍茹:我當新兵的時候

親情|慕佩洲:婦女節,閨蜜節

特稿|於永軍:誰是雷鋒的學習榜樣?

特稿|陶克:雷鋒是誰

劉衛華:點亮士兵心中那盞燈

劉婧:旅長,見字如面

親情|董攀山:戰友替我盡孝心

詩歌|馬曉煒:哨所(外二章)

散文|劉含鈺:最是一年情濃時

軍戀|戴永洋:送你一枚子彈殼

王虎群:根扎大地花蔥蘢

隨筆|畢可弟:有女萬事足

兵之初|聶虹影:生命的每種色彩都值得重溫

親情|母親的“鄉味”已化作潛藏在我味蕾的獨特記憶

詩歌|崔皓:最好的時光(組詩)

年味|若汀:年在血脈裡流淌(評論)

年味|王書豔:邊陲的年味

年味|於永軍: 心頭亮著一盞光榮燈

年味|仇秀莉:帶補丁的新軍裝

年味|申煥:最是團圓年味濃

年味|婁軼斐:父親的“全家福”

年味|班琳麗:人間又逢年

年味|軍營裡的那個情人節

年味|艾蔻:我不要回到1997年

年味|汪思祺:年的隨想

年味|孔昭鳳:您是我的媽媽,我是您的兒子

年味|王惠明:守歲

年味|孔慶珊:奔赴軍營來過年

年味|低眉:鄉村裡的年俗

年味|張嵐:故鄉,在喊你回家過年

年味|魯丁:何處是戰士的新年

年味|東來:除夕夜,我第一次站崗

年味|焦潔:春聯裡的夢

年味|傅彩霞:燉豬臉,過大年

年味|王明昭:爺爺奶奶的年

年味|若汀:年豬肥了

年味|任瑞娟:軍營餃子年味濃

年味|楊勤良:那個春節,我們即將出徵

年味|若荷:歲也匆匆,年也匆匆

年味|胥得意:家鄉正在話新年

故事|薛培政:一九四一年白露前夜

親情|侯健飛:慢慢長大

詩歌|魯丁:詩歌是時代的鼓角

親情|城裡妻子鄉下媽

故事|身著戎裝一路追夢

軍戀|這一路,心甘情願陪你走

隨筆|楊勤良:銘記於心的名字

特稿|畢可弟:西沙,西沙 ,祖國的寶島,我可愛的家鄉

親情|王飛:母親的理解,我的心

兵之初|楊玉辰:軍裝,嵌著我37年的榮光

散文|韓紅霞:我愛軍歌嘹亮

詩歌|冷燕虎:那些橫刀立馬的人

故事|王書豔:流淌的光陰,道不盡戍邊衛士的情深

特稿|仇秀莉:今又臘八,道不盡的思念

特稿|低眉:臘八是一碗熱粥

軍戀|劉含鈺:你也一樣勇敢

親情|馬昕:母親,最後這段路我陪您走

詩歌|東來:我在風中抓住一顆子彈

隨筆|畢可弟:看大美海南,更感當年解放海南之萬幸

特稿|喬良:周總理這個人

故事|高鶴語:淚珠上的燭光

小寒丨年味漸濃,靜待故人歸

兵之初|朱昭平:四年“熔爐”的點滴記憶

詩歌|李戰吉:獻給百歲將軍和他的家

軍戀|張海宇:我把青春獻給你

特稿|焦潔:牽手2019,我寫下一首春天的歌

特稿|於永軍:向前進,朝著勝利的方向

詩歌|蔡薇蔓:在最美的時候遇見了你

散文|王倩:鶴望蘭,顫了誰的心絃

故事|李浦松:軍旅中最鮮亮的音符

詩歌|顧中華:故鄉的月亮,藏進新兵的行囊

人生|袁建新:心中要有一座山

特稿|於永軍:人民心中永遠的星

兵之初|有一種青春叫軍營

散文|晏 良:我這一家子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軍戀|孫進軍:北疆哨所“相思樹”

詩歌|李戰吉:挺直脊樑吧,前進!

母親|鄧一非:母親的鄉曲是歲月抹不去的記憶

隨筆|羅茂夫:名湖之秋

故事|馮程:雨夜潛伏

散文|楊勤良:閃光的日子

快樂營地 | 我覺得被窩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

兵之初|左峰源:讀懂父親的目光

特稿|王斌:公祭日裡的“祭”與“憶”

特稿|陳先義:狼頭"黑臉司令"走了

故事|一座哨樓一汪泉,流水歡歌傳邊關

詩歌|黃美英:我是你的那一半月亮

今日大雪:一種清孤不等閒

詩會|寫給英雄的詩章(含評論)

詩會|胸膛裡永遠迴盪你的聲音

詩會|你的目光裡有這世間最美的風景

詩會|27歲的青春在邊境植入忠誠

詩會|艾蔻:雷神的救贖

詩會|以麻栗坡名義記住英雄

詩會|向你致敬,我心中的男神

詩會|你是我見過最耀眼的光芒

詩會|你用勳章編織和平的花環

詩會|雷神啊,我彷彿聽見你說

詩會|綻放在雷場上的青春

詩會|我願做你的雙手和眼睛

詩會|在黑暗中祈禱黎明

詩會|記住英雄最帥氣的樣子

特稿|關泠: 那一刻,我讀懂了戍邊人的情懷

故事|劉恆: 和父親一起走過的軍旅路

兵之初|楊玉辰: 最是難忘老連隊

詩歌|低眉: 十一月的巨幅男畫像

特稿|王秋燕:他眼中的光芒

母親|王煊堘:母愛和夢想不能辜負

人生|趙廣硯:信念的力量

兵之初|王厚明:生命裡的那把鐵鍬

家書|紙短情長,這封寄給新戰友的家書很勵志

特稿|東來:車落萬州江中,窒息了我的呼吸

、特稿|東來:崔永元,走下去

軍戀|胥得意:點一盞燈,照亮你回家的路

散文|於永軍:夢中的那條小河

親情|慕佩洲:“鐵壺”姥爺的紅燒肉

母親|馮斌:車站

散文|韓立建:馬裡少年的笑臉

特稿|東來:笑誰哭誰,我們都殊途同歸

隨筆|張弛:新聞與散文是一對兄妹

特稿|回顧這些經典作品, 才發現金庸就是我們的全部青春啊……

故事|深山有你風不寒

詩歌|王久辛:月的湖 湖的月

故事|李辰:一次自我介紹

母親|張嵐:那些愛意綿綿的日子

詩歌|瓜爾佳荒原:我被鄉情閃著了

散文|高夢璇:青春

故事|郭校:一床行軍被

散文|盧嘉欣:印象西北

軍戀|戴永洋:春風十里不如你

人生|趙小越:淘一段舊時光

詩歌|胡世宗:共和國永遠年輕

兵之初|範立才:夜幕下的哨位

特稿|羅援:喚起軍人的陽剛與血性

兵之初|聶虹影:大山深處最情牽

散文|張弛:我家門前的一條老巷

軍戀|康德華:軍戀之歌

詩歌|代藝桐:我曾獨自奔走

國慶特稿|我想北京天安門

國慶特稿|朱建信:親親祖國

人生|潘玉毅:夜讀書

兵之初|李西嶽:我的老班長

軍戀|戈壁紅柳

詩歌|劉笑偉:軍營的聲音

中秋特稿|楊靖媛:長情最是邊關月

中秋特稿|傅彩霞:沾滿思念的月餅

中秋特稿|東來:我想咬住中秋半個月亮

故事|王書豔:盛開在邊境線上的映山紅

故事|最耀眼的“印章”

特稿|於永軍:九一八,我們應當銘記什麼?

快樂營地|《新戰友,告訴你一件軍營神器》之臉盆

快樂營地|軍訓教官和大學生的那些囧事

人生|宋伯航:讀書照亮人生

親情|馮斌:“老革命”

兵之初|楊勤良:夢裡又當兵

特稿|張嵐:最好的老師

快樂營地丨吃瓜群兵,那些年看兵哥如何玩壞西瓜

退伍季丨《我在軍營收穫了什麼?》之致敬老兵篇

親情|張鵬:回家

故事|裂縫中的陽光

詩歌|察哥蘭草:正北方軍人

故事|胥得意 :有夢想的新兵

詩歌|張晗:弱水河畔

故事|趙學禮 :我駕傷殘客機萬里行

退伍季丨《我在軍營收穫了什麼?》之軍戀愛情篇

退伍季丨《我在軍營收穫了什麼?》之青春成長篇

詩歌|劉曉帥:假如我不在馬裡

家書|對不起父親,我偷看了您的信

軍戀|盧茂亮:美麗十環

親情|張麗:一枚溫熱的雞蛋

退伍季丨《我在軍營收穫了什麼?》之戰友情篇

退伍季丨《我在軍營收穫了什麼?》之軍營瘦身篇

散文|孫學田:追尋失落的圓明園

詩歌|郭曉曄:武鄉行

親情|曹成:他長在我心靈的草原上

兵之初|李黎:老班長的揹包繩

快樂營地丨軍戀保鮮計,你學會了嗎?

情感|七夕:聆聽軍戀的守望之歌

兵之初|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

快樂營地丨七夕軍營單身狗脫單秘籍

七夕特稿|夜空中最閃亮的星

七夕特稿|漂洋過海來看你

兵之初|趙廣硯:閃爍在心空的那顆星

快樂營地|天呀!真是熱skr人!

文藝爭鳴|焦凡洪:謳歌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軍戀|胥得意:溫暖遠山的紅圍巾

散文|聶虹影:懷念濟南

兵之初|於永軍:新兵時,我寫了一首最抒情的歌

母親|李玲玲:我給母親修趾甲

兵之初|張鳳英:一件舊軍裝

八一特稿|小戲骨唱響英雄讚歌

八一特稿|東來:八月之上

人生|代二:不忘初心

兵之初|杜法好:那年穿上了綠軍裝

詩歌|張晗:荒漠裡的繁花

母親|韓紅月:讀懂母親的手

人生|於永軍:愛心遭憋的滋味

兵之初|李燦鵬:我的軍旅麻辣燙

家書|朱洪德:致父母——孩兒立志出鄉關

散文詩|陳茂慧:在草木中

家書|付貴:致妻子——春風萬里寄相思

母親|汪桂菊:媽媽,想說一聲愛你,卻已來不及

兵之初|薛培政:初 心

家書|章海軍:致軍娃——你是我的全世界

兵之初|張弛:當兵紀事:1973年在呼圖壁

母親|張嵐:母親的明月光

親情|孔昭鳳:你是我眼中最亮的點

兵之初|周建道:新兵連裡打揹包

散文|張麗:街邊的梧桐樹

親情|蔣德紅:麻辣魚香

兵之初|丁尚明:懷念“兵之初”的歲月

散文|宋鶯:我的軍人情結

詩歌|郭曉曄:刀鋒

散文|吳萬夫:兒子圓我軍人夢

母親|傅彩霞:焚書

詩歌|喬良:唐師

親情|王書豔:父親的軍裝

人生|於永海:再小的夢想也值得尊重

詩歌|王妍丁:情到深處

端午節特稿|於永軍:遙想屈原說愛國

父親節特稿|朱建信:祭父辭——我就是你的墓碑

散文|傅彩霞:詩詞,精神的蜂房

詩歌|呂克磊:士兵兄弟

散文|宋鶯:穀雨神筆種春秋

散文|朱昱:如歌的蛙聲

散文|楊金輝:那年深秋我參軍

軍戀|周玉明:我的霸氣女神

母親|雷從俊:母親“斡旋”我從軍

散文詩|陳茂慧:永恆

散文|藍茹:戰火中的書香和明燈

家書|韓紅月:懷念那些寫信的日子

散文|戴墨:那年,他在撒哈拉

詩歌|郭曉曄:努爾哈赤最後的赫圖阿拉

人生|吳樹平:昨夜之夢

詩歌|孫健:軍徽永在心中閃爍

品讀|李引弟:物我兩相忘 我思故我在

老兵|王舉芳:火紅的紅領章

家書|王新亞:達瑪拉雪山下的墳塋

故鄉|張嵐:故鄉的燈

人生|張悅然:舊時的別離

詩歌|喬良:漢劍

親情|馮東:封存的影子

母親節|低眉:手指上的動詞

母親|董攀山:我的白髮親孃

5·12特稿|張建華:滿江紅——紀念彭州抗震十週年

5·12特稿|於永軍:我是一個老兵

5·12特稿|朱建信:備忘錄——汶川大地震10週年祭

軍戀|我和軍姐夫的愛情故事

親情|邱婧:“姥姥牌”臘八粥

故事|雪域高原上的那個雨夜

家書|給母親的美麗謊言

家書|餘遠來:家書裡的浪漫變奏曲

軍戀|王培靜:情書

春天|張嵐:又是櫻花盛開時

家書|薛維高:跨越25年的 “重逢”

母親|馬譽煒:孃的眼淚為我淌

春天|宋燕:春天的詞牌

散文|倪慧娟:活在當下,讓生命起舞

軍戀|顏士強:一摞情書渡“鵲橋”

詩歌|劉業勇:兵韻九章

家書|楊靖媛:寫給爸爸的信札

春天|滕揚:遊園驚夢

春天|東來:英雄仍在,才有開不敗的春天(外一首)

散文|王書豔:種在三角山的相思

家書|王辰瑋:你稚嫩的雙手已經牽著世界

春天|楊志健:心路春霏(組詩)

母親|丁增義:孩子, 媽媽等不了20年

軍戀|王德成:春憶情愫

散文|張嵐:致敬,沂蒙山和沂蒙山的母親們

清明特稿|低眉:春天花會開

清明特稿|清明時節寄哀思(組詩)

清明特稿|宮瑩:與父親書

清明特稿|傅彩霞:母與子的心靈對白

春天|寫在春天裡的情詩(組詩)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毕可弟:边城丹东,一座因战争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

主 編張鄉林

編 輯 顧丁丁

期 號前衛文學(微信版)第1506期

投 稿 [email protected]

[ 點↓閱讀全文↓查看往期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