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過的東營跟你想象的一樣嗎?

你來過的東營跟你想象的一樣嗎?

東營市是山東省地級市,成立於1983年10月,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位於山東省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東經118º5´,北緯38º15´。東營是古代大軍事家孫武的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中國第二大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崛起地。被評為中國“六大最美溼地之一”。 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1982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覆了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覆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正式掛牌。 東營區位優勢明顯,東臨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經濟區,南連山東半島經濟區,向西輻射廣大內陸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連接中原經濟區與東北經濟區、京津唐經濟區與膠東半島經濟區的樞紐位置。東營市地處華北坳陷區之濟陽坳陷東端,地層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統及中生界三疊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部)、義和莊凸起(東部)、沾化凹陷(東部)、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等。

東營地形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為28米(大沽高程,下同),東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為11米,東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7000。黃河穿境而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背河自然比降為1/7000,河灘地高於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懸河”。東營市微地貌有5種類型:古河灘高地,佔東營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佈於黃河決口扇面上游;河灘高地,佔東營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佈於黃河河道至大堤之間;微斜平地,佔東營市總面積的54.54%,是崗、窪過渡地帶;淺平窪地,佔東營市總面積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佈於古河灘高地之間,小清河以北主要分佈於微斜平地之中、緩崗之間和黃河故道低窪處;海灘地,佔東營市總面積的27.05%,與海岸線平行呈帶狀分佈。

氣候降水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基本氣候特徵為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常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溼大,有時受颱風侵襲;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天高氣爽;冬季,天氣乾冷,寒風頻吹,多刮北風、西北風,雨雪稀少。主要氣象災害有霜凍、乾熱風、大風、冰雹、乾旱、澇災、風暴潮災等。境內南北氣候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206天,不小於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

土壤類型

東營市土壤分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鹽土及水稻土五個類別。褐土主要分佈於小清河以南區域,佔東營市土壤面積的4%左右,是東營市糧棉菜高產穩產區。砂姜黑土主要分佈於小清河南褐土區的低窪處,佔東營市土壤總面積的0.6%,該土壤適種小麥、玉米、高粱等淺根作物,在農業上是較有潛力的土壤類型。潮土佔東營市土壤面積的59%,是東營市主要的耕種土壤,經耕作改良適種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鹽土在近海呈帶狀分佈,佔東營市土壤總面積的36%,自然植被有蘆葦、黃鬚菜、茅草、蒿子等,以開發水、牧養殖(植)為主。水稻土主要分佈於利津、墾利老稻區,佔土壤總面積的0.2%。

河流水文

黃河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公里。東營市除黃河外共有骨幹排水河道30條。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幹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幹合排、六幹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河、小島河20條河流;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干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東河10條河流。

海域環境

東營市海岸線北起順江溝河口,南至淄脈溝口,全長412.67公里,約佔山東省海岸線的1/9。

東營市周邊海域“0”米至岸線灘塗面積10.19萬公頃。負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較為平坦,淺海底質泥質粉砂佔77.8%,沙質粉砂佔22.2%。海水透明度為32~55釐米。海水溫度、鹽度受大陸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較大。冬季沿岸有2個月冰期,海水流冰範圍為0~5海里,鹽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溫度為12℃~20℃,鹽度多為22‰~31‰;夏季海水溫度為24℃~28℃,鹽度為21‰~30‰;黃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溫低鹽水舌。東營海域為半封閉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現的高低潮差一般為0.2~2米,大潮多發生於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過5米。易發生風暴潮災,近百年來發生潮位高於3.5米的風暴潮災7次。

東營市土地總面積1188.49萬畝,人均佔有土地6.43畝,是山東省人均佔有土地的2.6倍。其中,農用地面積564.18萬畝,佔東營市土地總面積的47.47%;建設用地面積172.57萬畝,佔東營市土地總面積的14.52%;未利用地面積為451.75萬畝,佔東營市土地面積的38.01%。1855~1985年,黃河平均每年淤地造陸3~4萬畝;1985年後,因黃河來水量減少,造陸速度趨緩。

東營市黃河入海口

水資源

平均水資源總量5.3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47億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較低。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0.85億立方米,主要分佈在小清河以南地區,其北為鹹水區。黃河是境內主要客水水源,平均徑流量為358億立方米,年際間豐枯變化較大,年均引水量10億立方米左右,2010年共引黃河水8.26億立方米,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了水資源保障。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徑流量為5.82億立方米,支脈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為2.82億立方米。

2010年,東營市總供水量92808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3565萬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8555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滷水、煤、地熱、黏土、貝殼等。至2010年底,勝利油田共發現77個油氣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0.42億噸。沿海淺層滷水儲量2億多立方米,深層鹽礦、滷水資源主要分佈在東營凹陷地帶,推算儲量達1000多億噸。煤的發育面積約630平方公里,主要分佈於廣饒縣東北部、河口區西部,因埋藏較深,尚未開發利用。地熱資源主要分佈在渤海灣南新戶、太平、義和、孤島、五號樁地區及廣饒、利津部分地區,地熱異常區1150平方公里,熱水資源總量逾1.27×1010立方米,熱能儲量超過3.83×1015千焦耳,摺合標準煤1.30×108噸。

生物資源

農作物品種數百個,木本植物44科、79屬、179種(含變種),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刺槐、毛白楊、旱柳、國槐、白榆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棗等;草場類植物有35科、84屬、93種;中草藥類植物300餘種,其中有采集價值的近70種;有浮游植物116種,蕨類植物4種。畜禽類約11科20餘種40多個品種,主要有豬、牛、羊、雞、家兔等;鳥類48科270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33種;水生動物有641種,其中有淡水魚類108種、海洋魚類85種;主要經濟魚品種有草魚、刀鱭、鯽魚、鯉魚、鱸魚、刀魚等。

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廣饒縣位於市域南部,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利津縣位於市境西部,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三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夏代至殷末,東營為季艹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秦代屬齊郡。

兩漢時期

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琅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琅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琅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

魏晉隋唐

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市境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移千乘於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 廢漯沃縣置蒲臺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市境分屬之。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後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臺縣。

宋元時期

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在州縣之上設置“路”。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金朝統一北方後,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朝統一中國後,首設行省。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

明清時期

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

近現代歷史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複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 沾化縣地,191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佔,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

東營 (2張)

後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後,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遊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侵佔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後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佔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佔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於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併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併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於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行政區劃編輯建市初,東營市劃為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撤隊改村。1987年6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併為東營區。此後多次進行鄉鎮規模調整,撤、並了一些鄉鎮。至2011年底,東營市有40個鄉鎮街道(14個街道、23個鎮、3個鄉)。東營區有6街道4鎮(文匯街道、東城街道、辛店街道、勝利街道、黃河路街道、勝園街道,牛莊鎮、六戶鎮、龍居鎮、史口鎮)。河口區有2街道4鎮(河口街道、六合街道, 義和鎮、仙河鎮、孤島鎮、新戶鎮)。廣饒縣有2街道6鎮1鄉(廣饒街道、樂安街道,大王鎮、稻莊鎮、丁莊鎮、李鵲鎮、大碼頭鎮、花官鎮,陳官鄉)。墾利縣有2街道5鎮(墾利街道、興隆街道,勝坨鎮、黃河口鎮、永安鎮、郝家鎮、 董集鎮)。利津縣有2街道4鎮2鄉(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陳莊鎮、汀羅鎮、 鹽窩鎮、北宋鎮,明集鄉、刁口鄉)。至2011年底,東營市有137個居民委員會,1781個村民委員會。

你來過的東營跟你想象的一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