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米長卷《老唐山》市區全景圖驚豔亮相


40米長卷《老唐山》市區全景圖驚豔亮相

(圖為《老唐山》長卷局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城市建築毀於一旦。隨著震後重新規劃建設,人們熟悉的城市一天天變了樣子,承載著無數唐山人鄉愁的老唐山面貌也在人們腦海中逐漸淡化。這時,唐山幾位畫家萌生了一個想法——繪一幅唐山城區全景圖,用彩筆香墨記下過去的時光,給後人留下點東西。

劉漢宗先生欣然提筆。

劉漢宗,唐山籍著名畫家,19歲時便與孫海峰、張賀峰、賈雲煥、常懷三等人創辦了唐山首家畫社——同德畫社。1952年調入唐山勞動日報社任美術編輯,40餘年間為報紙創作了數不清的插圖。更可貴的是,他的事業沒有侷限於報紙,唐山街頭第一幅毛澤東巨幅畫像、唐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普選系列宣傳畫等都出自他的手筆。劉漢宗善於觀察生活,又精於研究傳統文化,他承繼先人的“界畫法”並加以創新,從而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技法,據此創作的古裝繪畫,從對人物性格的掌握、神態描繪的準確,到服飾、建築的歷史真實感,深得界內推崇和百姓喜愛。劉漢宗從業70餘年間,創作了單幅巨畫《紅樓夢》《八仙過海》《唐山陶瓷史畫》長卷及數十部連環畫,數不清的壁畫、鏡畫。

要用畫筆重現老唐山全景,絕非易事。從構圖開始,既要考慮標誌性景物的選取和人物造型,還要考慮當時的背景和歷史,手頭可借鑑的圖像資料幾乎沒有,衣著器物都要憑藉記憶,這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深思熟慮,反覆斟酌,劉漢宗先生繪製出全圖底稿,然後正式開始繪製長卷。然而當全圖繪製近三分之一時,漢宗先生因故暫時擱筆,未料不久畫作遺失,這也成為劉漢宗老師一大遺憾。

2001年,劉漢宗先生臨終之際,在病床前囑託後人和弟子,讓他們不要忘記尋找那幅畫,並將畫作底稿交給關門弟子於海躍,囑他若找到原畫要將它接著繪下去。

於海躍,原為唐山制鏡廠職工,擅畫鏡畫,一生鑽研工筆重彩。上世紀70年代正式拜劉漢宗為師習畫,從此在藝術道路上更進一步。近些年,他相繼創作了反映我國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生平的百米長卷《成兆才》,歷時兩年繪製出《中國第一條鐵路》(長卷),再現16.04華里的唐胥鐵路及其沿線景觀。他的作品實踐了真實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帶給人們視覺上的震憾。

2010年,在市有關部門的協調關注和劉漢宗先生親朋好友的多方努力下,於海躍終於再次得見老師晚年心血凝成的《老唐山》原畫。從此,他放下手中一切雜事,將全部心力放在完成此畫上面。他將畫作悉心臨摹後,再依老師底稿續畫了後面未完成部分。2018年,40米長卷《老唐山》終於全部繪製完成。

陡河、天橋、開灤唐山礦、電廠、啟新南門、大城山、城子莊、鳳凰山、工人文化宮……這些唐山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標躍然紙上;交接班的礦工、騎自行車的行人、小山打場賣藝的漢子……各色人等神態鮮明。展開畫卷,塵封的記憶在濃墨淡彩中漸漸變得清晰,不禁令人深深佩服兩位先生的藝術造詣之高,他們用畫筆傳承著唐山的文化精神和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如今,劉漢宗先生的《老唐山》(未完成稿)與他的《唐山陶瓷史》(長卷)等畫作收藏於唐山博物館。劉漢宗、於海躍接力繪製的《老唐山》長卷則收藏於唐山抗震紀念館,並製作成電子圖像展出。

《老唐山》長卷序引孟翔聚劉漢宗,唐山勞動日報原美術組組長,乃工筆畫大家,堪稱一代宗師,生前創作了大量的連環畫,以及多幅表現唐山陶瓷文化和唐山城鎮民俗風貌的不朽畫作,在畫界享有崇高聲譽。《老唐山》長卷則是他生前的嘔心製作之一。令人惋惜的是,沒等大作完成,先生於2001年4月仙逝,留下了令人心痛的遺憾。劉漢宗先生病重期間,曾囑託其關門弟子於海躍完成這一遺願。孰料,《老唐山》長卷,在蹉陀歲月中不慎丟失,直到2010年底,在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的多方協調和關注下,《老唐山》長卷得以迴歸。於海躍得知喜極而泣,含淚揮筆,決心不忘恩師囑託,繼續完成《老唐山》長卷的後續部分。他繼承恩師劉漢宗的工筆畫技,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歷時數年,在原作的基礎上終於完成了長40米的《老唐山》長卷。續作與原作巧妙銜接,天衣無縫,可謂珠聯璧合。《老唐山》全景觀、立體化、多層面地展現了二十世紀中葉唐山大地震之前的滄桑歷史。《老唐山》畫工細膩,線條流暢,著筆質樸,涵概全面,既有舊小山之金皮彩掛、五行八作的市井之風;又有開灤、啟新、唐鋼天輪飛轉、煙筒高聳入雲之大工業壯景。俯瞰百姓民居鱗次櫛比,本土民俗古樸多元,地域民風淳樸敦厚,街面商鋪次弟錯落,市井風情活靈活現,千餘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自行其事,極富個性,儼然一幅唐山之《清明上河圖》。《老唐山》旖旎多姿,《老唐山》蔚為壯觀!願唐山人觀之能回首過去,珍惜今日,更愛唐山;域外人觀之能概知唐山往昔,一瞥鳳城人文,撫今追昔,慨而嘆之!(此文系作者為《老唐山》長卷所書寫的題跋,個別文字略有訂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