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米长卷《老唐山》市区全景图惊艳亮相


40米长卷《老唐山》市区全景图惊艳亮相

(图为《老唐山》长卷局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城市建筑毁于一旦。随着震后重新规划建设,人们熟悉的城市一天天变了样子,承载着无数唐山人乡愁的老唐山面貌也在人们脑海中逐渐淡化。这时,唐山几位画家萌生了一个想法——绘一幅唐山城区全景图,用彩笔香墨记下过去的时光,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刘汉宗先生欣然提笔。

刘汉宗,唐山籍著名画家,19岁时便与孙海峰、张贺峰、贾云焕、常怀三等人创办了唐山首家画社——同德画社。1952年调入唐山劳动日报社任美术编辑,40余年间为报纸创作了数不清的插图。更可贵的是,他的事业没有局限于报纸,唐山街头第一幅毛泽东巨幅画像、唐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普选系列宣传画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刘汉宗善于观察生活,又精于研究传统文化,他承继先人的“界画法”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技法,据此创作的古装绘画,从对人物性格的掌握、神态描绘的准确,到服饰、建筑的历史真实感,深得界内推崇和百姓喜爱。刘汉宗从业70余年间,创作了单幅巨画《红楼梦》《八仙过海》《唐山陶瓷史画》长卷及数十部连环画,数不清的壁画、镜画。

要用画笔重现老唐山全景,绝非易事。从构图开始,既要考虑标志性景物的选取和人物造型,还要考虑当时的背景和历史,手头可借鉴的图像资料几乎没有,衣着器物都要凭借记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刘汉宗先生绘制出全图底稿,然后正式开始绘制长卷。然而当全图绘制近三分之一时,汉宗先生因故暂时搁笔,未料不久画作遗失,这也成为刘汉宗老师一大遗憾。

2001年,刘汉宗先生临终之际,在病床前嘱托后人和弟子,让他们不要忘记寻找那幅画,并将画作底稿交给关门弟子于海跃,嘱他若找到原画要将它接着绘下去。

于海跃,原为唐山制镜厂职工,擅画镜画,一生钻研工笔重彩。上世纪70年代正式拜刘汉宗为师习画,从此在艺术道路上更进一步。近些年,他相继创作了反映我国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生平的百米长卷《成兆才》,历时两年绘制出《中国第一条铁路》(长卷),再现16.04华里的唐胥铁路及其沿线景观。他的作品实践了真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带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憾。

2010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协调关注和刘汉宗先生亲朋好友的多方努力下,于海跃终于再次得见老师晚年心血凝成的《老唐山》原画。从此,他放下手中一切杂事,将全部心力放在完成此画上面。他将画作悉心临摹后,再依老师底稿续画了后面未完成部分。2018年,40米长卷《老唐山》终于全部绘制完成。

陡河、天桥、开滦唐山矿、电厂、启新南门、大城山、城子庄、凤凰山、工人文化宫……这些唐山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标跃然纸上;交接班的矿工、骑自行车的行人、小山打场卖艺的汉子……各色人等神态鲜明。展开画卷,尘封的记忆在浓墨淡彩中渐渐变得清晰,不禁令人深深佩服两位先生的艺术造诣之高,他们用画笔传承着唐山的文化精神和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如今,刘汉宗先生的《老唐山》(未完成稿)与他的《唐山陶瓷史》(长卷)等画作收藏于唐山博物馆。刘汉宗、于海跃接力绘制的《老唐山》长卷则收藏于唐山抗震纪念馆,并制作成电子图像展出。

《老唐山》长卷序引孟翔聚刘汉宗,唐山劳动日报原美术组组长,乃工笔画大家,堪称一代宗师,生前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以及多幅表现唐山陶瓷文化和唐山城镇民俗风貌的不朽画作,在画界享有崇高声誉。《老唐山》长卷则是他生前的呕心制作之一。令人惋惜的是,没等大作完成,先生于2001年4月仙逝,留下了令人心痛的遗憾。刘汉宗先生病重期间,曾嘱托其关门弟子于海跃完成这一遗愿。孰料,《老唐山》长卷,在蹉陀岁月中不慎丢失,直到2010年底,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多方协调和关注下,《老唐山》长卷得以回归。于海跃得知喜极而泣,含泪挥笔,决心不忘恩师嘱托,继续完成《老唐山》长卷的后续部分。他继承恩师刘汉宗的工笔画技,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历时数年,在原作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长40米的《老唐山》长卷。续作与原作巧妙衔接,天衣无缝,可谓珠联璧合。《老唐山》全景观、立体化、多层面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叶唐山大地震之前的沧桑历史。《老唐山》画工细腻,线条流畅,着笔质朴,涵概全面,既有旧小山之金皮彩挂、五行八作的市井之风;又有开滦、启新、唐钢天轮飞转、烟筒高耸入云之大工业壮景。俯瞰百姓民居鳞次栉比,本土民俗古朴多元,地域民风淳朴敦厚,街面商铺次弟错落,市井风情活灵活现,千余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自行其事,极富个性,俨然一幅唐山之《清明上河图》。《老唐山》旖旎多姿,《老唐山》蔚为壮观!愿唐山人观之能回首过去,珍惜今日,更爱唐山;域外人观之能概知唐山往昔,一瞥凤城人文,抚今追昔,慨而叹之!(此文系作者为《老唐山》长卷所书写的题跋,个别文字略有订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