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魔咒”顯現 北向資金淨流出

4月8日,兩市交易量再度突破萬億元,北向資金則淨流出44.41億元。統計發現,2019年以來,每當滬深兩市日成交額超過萬億元,北向資金淨流出的概率增加。2月25日(含)起,在市場錄得的12個成交額破萬億元的交易日中,有8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呈現淨流出,“萬億魔咒”顯現。業內人士認為,北向資金中存在對市場熱度高度敏感的資金,且此類資金的作用不可忽視。所以,兩市成交額或成預測北向資金流向的一個有效“風向標”。

“萬億魔咒”顯現

據Wind統計,4月8日,北向資金淨流出44.41億元,創3月25日以來最大單日淨流出額。從個股來看,五糧液、美的集團、海康威視分別淨賣出10.9億元、5.82億元、5.03億元,淨賣出額度居前,其中五糧液連續8日遭遇淨賣出。

統計顯示,2019年兩市交易額突破萬億元的12個交易日中,有8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呈現淨流出。

2月25日,時隔三年多,兩市交易額再度突破萬億元,當日北向資金淨流出7.16億元,而2019年以來北向資金絕大多數時間呈現淨流入態勢。駐悉尼的澳洲安保集團動態資產配置部主任納達爾·納奧米當時接受記者採訪時說:“A股成交額突破萬億元,我們開始緊張,我想起了2014年、2015年。”“中長期來看,外資還會持續湧入,但是短期外資撤離的可能性存在。”2018年10月,當A股市場還瀰漫著悲觀情緒時,納達爾·納奧米曾表示看好A股。不過,他坦承在2月25日已經獲利了結一部分A股頭寸。據記者瞭解,納達爾·納奧米直接管理的基金規模約12億美元,A股和H股合計佔比約5%。這些資金在全球市場進行配置,使用指數和衍生工具對沖風險,業內人士稱這類資金對市場波動的敏感度較高。

2月26日,兩市成交額繼續維持在萬億元規模,不過當日北向資金出現19.93億元的淨流入。此後的3月4日兩市成交額亦突破萬億元,但北向資金仍維持了淨流入的態勢。不過,3月6日、3月7日、3月8日、3月13日,兩市成交額突破萬億元時,北向資金則分別出現8.35億元、39.70億元、12.28億元和23.47億元的淨流出;進入4月,4月2日、4月4日、4月8日這三個成交破萬億元的交易日,北向資金分別出現1.66億元、14.52億元、44.41億元的淨流出。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北向資金流向來說,兩市成交額或是一個值得觀測的“風向標”。

北向資金多元化

一直以來,北向資金對於多數內地投資者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存在。不過,記者近期瞭解到,北向資金成分複雜,不能簡單將其理解成長期資金或“聰明錢”。

北向資金中存在內資投資者繞道香港加槓桿回到A股的部分,也包含部分秉承長期投資理念的追尋價值投資的機構資金,還有部分使用量化投資策略的基金。而量化投資機構佈局A股似有加速趨勢。例如,註冊在紐約,管理規模約為900億美元的資管機構柏瑞投資剛剛在境外註冊成立了投資A股的量化基金。此基金由柏瑞投資亞洲有限公司管理,在歐洲上市,由境內合資基金公司華泰柏瑞提供顧問服務。此外,量化對沖基金巨頭度思也於近期委任了亞太投資主管並準備擴充上海辦事處。由於量化投資資金對市場變化敏感,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越來越多的量化資金進入A股,北向資金對市場情緒的敏感度或許呈現分化。

部分配置目標或向中盤股轉移

施羅德投資新興市場股票主管托馬斯·威爾遜Thomas Wilson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新興市場中,中國市場依然具有吸引力。儘管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股市已經吸引大量的外資流入,但是外資仍將持續流入中國股市。從短期來看,外資傾向於選擇大市值、知名公司的股票。儘管MSCI此前宣佈接下來A股中的中盤股和創業板股票也將被納入相關指數,但Thomas Wilson認為,就目前來說,大盤、行業龍頭還是外資首選,後續外資機構或增加對A股中盤股的配置。

高盛基於每日滬股通、深股通成交量排名前十的個股編制的“外資最愛股票組合”(GARPy foreign favorites)由大盤股主導。這個指數自滬港通開通至2019年3月29日,跑贏滬深300指數超100%,成分股包括海康威視、洋河股份、青島海爾、巨石集團、五糧液、三一重工、北新建材、南方航空、立訊精密、中國平安(02318)、萬科A、平安銀行、瀘州老窖、華東醫藥、歌爾股份、科倫醫藥、國電南瑞、順鑫農業等。

曾任職QFII基金經理13年的六禾投資合夥人基金經理曾生解釋,外資偏愛大盤股,也是受到許多因素“限制”使然。外資機構往往管理的資金比較大,對投資標的流通性要求比較高。這也意味著對於他們來說,市值越小的股票,交易成本越高,當交易成本大到一定程度,股票基本面再好,也無法進入投資股票池。再加上QFII在中國的團隊人數相對較少,而根據外資的投資流程,買入任何一隻股票都必須進行研究和跟蹤工作。如果組合中的股票太多,研究和跟蹤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所以,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多選擇集中攻克“能夠相對重倉的大盤股”。業內人士表示,這些限制性因素部分可能伴隨外資A股投研力量的擴充而消除,與之相伴的是,其對A股投資的選擇或會更加多元,未來或從大盤向中盤甚至小盤傾斜。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