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祕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文/賴世綱先生 現任貴州賴世綱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茅臺酒之所以被譽為“國酒”,那是因為其獨特的醬香風格,加上歷史的淵源和文化內涵而鑄就。

醬香酒,顧名思義,具有醬油的香味,其特點為 :“醬香突出, 酒體豐滿,幽雅細膩, 回味悠長,空杯留香。”這是解放後將酒的香型劃分為五種後,對醬香型特點的定義。然而,賴世綱先生聽家父賴貴山說:其實在過去是叫茅香,這種香味嚴格按照其工藝製作,是不可人工合成複製的。世界上還有蘭花的幽香也不可複製,之所以名貴的蘭花價格不菲,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賴家燒坊手繪圖

茅臺酒的歷史,有據可查者如下:據《史記》所載,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鄱陽令唐蒙出使南越,在番禺(今廣州)得食“枸醬”。歸至長安,問蜀商,蜀商說:“獨蜀(今仁懷境屬,當時蜀國東南境)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關於“枸醬”《說文》有,“醬,醢也。酒已和醬”,“醬”字從“酉”,與酒相類。醢,初為醬,久儲為酒。兩者都以糧食為原料,經過發酵,釀造製成。當時既能製成精美的“枸醬”,釀酒技術自然已有發端。故宋伯仁《酒小史》把枸醬視為酒的始祖。歷代文人也往往把醬和酒聯繫起來。“枸醬”一種用拐棗——又名枸,加入糧食釀出的酒。現在仁懷縣的濮人後裔——仡佬族,仍沿襲古法,每年九月九日,採摘拐棗參以糧食醢以為醬,裝壇密封,為來年喜慶、宴客、送禮用酒,其味香美。清代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在吟酒詩中,就指明這裡的酒源出枸醬,詩云:“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習部來。”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民國期間衡昌燒坊

清人李宗昉著的《黔記》中寫有:咂酒,一名重陽酒,以九月九日貯米於甕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頸。臨飲,汪水平口,以通節小竹插入吸之。視容若干徵飲量,苗人富有者以多酢此為勝。境內仡佬、苗等少數民族嗜酒,善酒,多按習飲咂酒。除咂酒外,仡佬族還自釀米興熬、柿花酒、棗酒、蘿蔔酒等自飲。

清乾隆十年(1745 年),總督張廣泗開修赤水河道,舟楫抵達茅臺,鹽業大盛,商賈雲集,鹽夫川流不息,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刺激了釀酒業的發達和釀酒技術的提高。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 七月二十三日立在三百梯的捐修縣城至茅臺的築路碑上記載有“偈盛酒號”的名號。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修螞蟥溝至長崗大壩溝的築碑上記有“成義號”捐銀一兩二錢。這些都說明在清乾隆年間,茅臺已有商號銷售燒酒。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賴世綱酒業有限公司博物館

清嘉慶年間(1796 —1820 年) 由禺坡編輯的《仁懷草志》中記有:“城西茅臺村酒,全黔第一。”

清道光年間(1821 年—1850 年) 任過仁懷直隸廳同知的陳熙晉的詩文中,有“村店人專長沸,茅臺一宿過,家唯儲酒賣,船上載鹽多”的記實。

還有清道光時的著名學者鄭珍,在其五言律詩《茅臺村》中,有“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的讚譽。

《遵義府志》中引《田居蠶室錄》說: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純用高粱者上,用雜糧者次。製法:煮料加曲即納地窖中,彌月出窖之。其曲用麥,謂之白水曲,黔人又通稱大麴,酒曰茅臺燒。仁懷地瘠民貧,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青黃不接之時,米價昂貴,是困於食,職此故也。”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賴茅恆興酒廠釀酒工人

又在《黔語》一書中有:“南酒道遠價高,至不易得,尋常沽貰皆燒春也。茅臺村隸仁懷縣,濱河土人善釀。名:茅臺春,極清冽……”

家譜及父輩遺書記載,賴世綱高祖父賴正衡、賴世綱曾祖父賴宗貴與祖父賴嘉榮正是此時的釀造者之一。清道光以前,仁懷縣“茅臺燒”、“茅臺春”製作法已形成特殊工藝。《續遵義府志》載:“茅臺燒酒,前志:出仁懷縣西茅臺村,黔省稱第一。《近泉居雜錄》記載茅臺燒酒製法,純用高粱作沙,蒸熟和小麥面三分,納糧地窖中,, 經月而出蒸烤之, 即烤而復釀數回然後成;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具,非假曲與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處難以仿製,故獨以茅臺稱也。”

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 - 1874 年),仁懷處於兵荒馬亂,洗劫殆盡的情景。村寨夷為廢墟,茅臺村幾十家燒房毀於兵燹,“茅臺燒”、“茅臺春”的生產中斷十年左右。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有資料記載: 清光緒二年(1876 年)貴州織金人,四川總督丁寶楨改革川鹽運銷制度,實行官運商銷。以遵義人唐炯為總辦,遵義人華聯輝為總局文案。亦官亦商的華家設在茅臺村的“永隆裕”鹽號在華聯輝指示下,於清光緒三年之後,在毀於兵災的“茅臺燒房”廢墟上再建酒房,名“成裕酒房”,生產茅臺燒。後“成裕酒房”沿襲乾隆時就有的“成義號”更名為“成義酒房”。其生產的酒,改名“回沙茅酒”。

繼“成義酒房”之後十年,縣人石榮霄、孫全太、王立夫合股聯營開辦“榮太和燒房”。這與清道光以前用“燒房”名酒廠完全一樣。後因孫全太退股,榮太和燒房更名為“榮和燒房”,生產的酒名“榮和茅酒”。

民國4 年(1915),北洋政府農商部,把貴州省仁懷縣茅臺村產的“茅酒”,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送出,統稱“茅臺酒”,參加由美國倡導在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並獲得金獎。成為與法國白蘭地、英國威士忌齊名的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茅臺酒的名字始於此,茅臺酒在全球的聲譽也始於此。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1935 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至茅臺鎮,為保護為國家獲得殊榮的貴州茅臺酒民族工商業,在周恩來的指示下,由紅軍政治部發布公告分別張貼於“恆興酒廠”“成義酒廠”和“榮和酒廠”大門外,特別加以保護。紅軍用“賴茅”酒療傷、擦身、壯膽,四渡赤水河成功,並以“賴茅”作祝捷酒。

1938 年賴貴山帶200 百多箱“賴茅”酒赴香港銷售獲得成功,“賴茅”酒從此打入國際市場,並在香港維多利亞像館留影紀念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三十年窖藏老酒賴茅瓶350ml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1 年11 月,國家以舊幣一億二千萬元(一萬元舊幣折人民幣一元)購買了“成義酒房”。同時還接管了“榮和酒房”,組建成國營企業,廠名“貴州省專賣公司仁懷茅臺酒廠”。1952 年,茅臺酒廠由貴州省專賣事業管理局領導,廠名改為“貴州省專賣事業管理局仁懷茅臺酒廠”。1953 年7 月茅臺酒廠經理張興忠遵照仁懷縣財經委員會通知,接辦賴家“恆興酒廠”。同年8 月,正式取名“貴州省茅臺酒廠”。

賴世綱還原貴州茅臺與王茅華茅賴茅關係,揭秘茅臺酒前世今生真相

1954 年4 月,湖北省進出口公司致函茅臺酒廠,其中兩處提到茅臺酒是名貴“國酒”,這是文字記載茅臺為“國酒”的開端。1955 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一直強調茅臺酒是“國酒”,要保證質量。1975 年,王震同志在全國食品工作會議上指出“茅臺酒是國酒”。1986 年7 月,經國家商標局企業登記司批准,更名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