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要做好“三個拉抻”,它會使你持續進步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打的拳,用的法,出來的勁,得出的認識,是一個人對拳道的理解。對於他人而言,褒貶不一。拳的價值,不是由別人來評判。首先應遵循內心,自己對拳的認識,做認為對的事。認識,是逐步提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否定自己,只要對路,不怕變法,怕不堅定。寧叫蠶老葉茂,莫叫葉盡蠶老。這句話,說出了常知常新。打拳,不是多多益善,正相反,講究純度。局部,形成整體。有了功力,再博採眾長。沒本錢,先掙本錢。基本素質高,讓你受益終生。樁功叫耐久力,更有內動。單式訓練,是在體認功勁。發力,求速變,講爆發,速沉猛透出彈性。無論什麼拳,不要有多餘動作,每一動,都有目的性,要知道在練什麼。不知道的話,說明功課不到家。寧可勁少,不要龐雜。只要有一個勁,得了體認,其它的,一破一大片。練拳一輩子,兩三個勁,足矣。有些人相當具功力,你看他打拳眼花繚亂,其實裡頭就一個勁,這沒什麼不對。勁的本質是,整,沉,活,而活代表了速度,角度與變術。勿忘勿助,心念一重,會出現逆反。一石激起千層浪,活來活走。可以運勁,但要淡定。

打太極拳要做好“三個拉抻”,它會使你持續進步

抻的表面意思,是拉扯。用在拳法裡,矛盾開張,這四個字,更為合適。猶如抖被單,好像拉繃弓或結網。不存在無力的拳。打拳,要遵循力學規律。所有高手,都因為曾經安住於簡單,才有了飛躍。拳術,不是巫術。踏實練功,真實做人。你能把一個功法,做出深度來,這就是成功。真練到了,你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大同小異。比如,頭不許動,手臂往前推,背部擴開,這是基本的前後拉抻。動作一學就會,但練出強度,就需要磨練。在強度基礎上,練習發力,前擊後擴,打出速度,就得更加精進。量的積累,使你自動深入,且會發現,簡單當中蘊藏的變化。不怕反覆,反覆就是積澱,反覆就出功力。一切的前提是,得法對路。頭條號太極浮屠。以前有個朋友,喜歡單刀,身體較弱,沒什麼力氣,但憑藉一股執著,把十三刀練得虎虎生風,一套刀法下來,二十秒內,刀刀見風。他的身體,由此改善。破鋒八刀,是一種雙手刀法,就八下,四個刀法,乾淨利落。我給他掐表,衝八步,劈八刀,他近了六秒。

打太極拳要做好“三個拉抻”,它會使你持續進步

三個拉抻。第一,就是脊柱。上拔為抻,做一個功法,丁八步站好,左右均可,微屈膝。舉起雙臂,蹬地挺膝,下拉手臂到丹田,同時極力上拔腰脊,頭與胸椎上領,夾臀大肌,閉肩胛骨,鎖骨同時後拉。做到位後,慢慢再上抬手臂,微微屈膝,直到拉到背闊肌。手臂一上一下,膝蓋一屈一挺。要領是,舉手屈膝虛襠,落手挺膝拔腰。速度逐漸加快,開始發力,要領是,迅速舉臂屈膝,快速落臂蹬地。上下矛盾勁,一定要練出來。抬手臂,周身放鬆。速落手臂,拔腰抻緊,反覆的練。第二,抻拉雙臂。正步開立,腳尖朝前,稍比肩寬。這個功法,叫陀螺勁。左轉腰,左臂向左斜45角,方向抻拉。同時,左肱內裹合,直到肘尖指地。右掌按于丹田處不動,同時右肘極力外兜,直到背闊肌被拉開。這個功法的定式是,左臂放長,左肱骨下沉,左肘尖指地。右掌按于丹田,右肱骨外兜,右肘外撐。右轉腰如是,反之亦然。第三,抻拉雙腿。腳站在地上,不好拉長腿。有兩種方法,都可以。打拳開大步,能拉上腿筋,增加腿部耐受力,一般架子大的常用,出腿換步,留意膝蓋,不要受傷。還有一種,裹腿後開胯,內旋大腿,掖腹股溝。這個練法,用擰勁和掖胯,來達到拉抻目的,猶如擰毛巾或絞鋼絲。目的相同,方法不同,找到適合你的。慢慢練出感覺,打好基礎,比什麼都重要。

打太極拳要做好“三個拉抻”,它會使你持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