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地變身“網紅地” 杭州農貿市場攤主有了新生意

2019-04-08 07:36 | 錢江晚報

人间烟火地变身“网红地” 杭州农贸市场摊主有了新生意

視覺中國供圖

清早,杭州文二街農副產品綜合市場迎來第一撥客人。100~101號,這個三米長的蔬菜攤位,屬於同一個老闆。攤位裡已經放好了鼓鼓囊囊的幾個塑料袋,裡面裝著蔬菜、魚、肉、蛋、調味品等等。隨後的幾分鐘裡,穿著藍色衣服的餓了麼小哥,來了好幾撥。

“這都是別人叫的外賣,我們幫著一條龍採購,最後打包好拿給外賣小哥。”攤主戎曉梅,是個27歲的姑娘。別看這個攤位不大,戎曉梅、戎曉梅的老公、爸爸、媽媽,四個人都忙不過來。

外賣佔了他們每天營業額的80%,好的時候一天能送到160~170單。這些訂單都需要他們一個個攤位去跑,費時費力,“不過高興。”戎曉梅笑著說。

人間煙火地變身“網紅地”

下班前點外賣,到家菜就送到

走進紅石板農貿市場,佈滿蕨類植物的通道,木板牆上的由設計師手繪而成的圖案,會讓人誤以為闖進了一個充滿藝術感的創意空間。轉個彎,13個攤位擁有13種風格,就像日系的美食街。

不久前,這家55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在十幾位設計大咖的精心打造下,從原先“低小散、髒亂差”的糟糕形象,搖身一變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勝地。

而另一邊,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江農貿市場,舊貌換新顏。每個攤位都安裝了商戶智能顯示屏用來展示商戶信息、當日菜價,配備了多匹空調,配合吊扇將室內溫度調節到恰到好處,智能支付系統全面覆蓋,顧客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就能便捷支付——一系列“高科技裝備”讓這家農貿市場再度成為智慧農貿市場的一大典型。

張阿姨在杭州文二街農副產品綜合市場買了十幾年的菜,哪家魚最新鮮,哪家的蔬菜來自本地,哪家的老闆最大方,她都瞭然於心。可如今,她卻不愛去了。

“不是覺得市場裡的菜不好,而是網上下單更方便。”張阿姨給我們算了筆賬:“你看啊,我住的老小區,沒有電梯,我今年67歲了,每天要爬6樓,上下樓梯也開始喘了,別人給我直接送上門,多省事啊。再者,網上經常搞活動的,5折、8折,算下來比我自己去買還便宜。”

這樣的老客戶,在戎曉梅的訂單客戶裡至少有幾十個。“有的家就在農貿市場百米開外,也不願意走。”她說。

記者在餓了麼上看到,戎曉梅店鋪還有滿減活動,餓了麼會員還能再領8元紅包。而最近他們還在做白蝦促銷,19元6兩,據說線下最少25塊錢6兩,“我們還要送蔥薑蒜,而且都挑最好的,他們自己來買都不一定能買到這麼好的。”

戎曉梅說,自己的外賣客戶,主要集中在30歲~50歲之間,年長的圖優惠,年輕人圖便利,“下班前叫個外賣,到家菜就送到了。”

傳統農貿市場有了新活力

未來或成為城市生鮮總倉

戎曉梅的爸媽,十幾年前就開始在文二街農副產品綜合市場經營蔬菜,用戎曉梅的話說,那會兒一天兩千多的營業額。如今,受不斷出現的社區生鮮店的影響,農貿市場的客流下降明顯。

2017年8月,戎曉梅看到有其他同行開始接外賣訂單,自己也想著嘗試一下。最開始,一天只能接幾單,最多十幾單,如今訂單越來越多。“有的訂單金額也很高,比如經常接到300元的訂單。”市場裡也有不少商戶加入了外賣大軍的行列。

只要手機上下個單,半個小時餓了麼小哥就把新鮮菜肉送上門,這種方便快捷的體驗已經讓外賣買菜變成一種新的趨勢。同時,也給傳統農貿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餓了麼數據顯示,近一年來,文二街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外賣買菜的全年整體訂單同比增加125%,華豐農貿市場同比增加達到5倍之多。杭州消費者買菜的訂單筆單價接近60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

社區便利店、社區快遞櫃、社區生鮮超市、無人零售櫃……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商業模式,出現在大家的小區附近。形式不斷更迭,目的卻只有一個——搶佔最後一百米市場。而生鮮,無疑是最重要一環。

2014年9月,創業達人陳偉星繼快的打車之後的又一個移動互聯網項目“小美生活”正式上線。消費者在平臺完成下單,買手團隊直接到合作商店採買並完成最快1小時到達的配送服務。

伺機而動者無數。前有盒馬鮮生的成功,最近,不少電梯裡又出現了叮咚買菜的廣告。這個生鮮配送APP更是打出了“線下29分鐘免配送費起送”的牌子。

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培養、互聯網平臺的成熟,都讓生鮮配送到家,擁有了最好的時機。而未來,也許一個城市會保留兩三個超大型農貿市場,它們更像是城市的生鮮總倉,更多承擔倉儲的功能,為品牌連鎖超市、社區生鮮店、外賣配送平臺,提供生鮮。各種生鮮售賣模式,共同生存。

(原標題《外賣成攤主新生意 智能顯示屏、智能支付系統全覆蓋》,記者 朱銀玲,編輯 李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