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為什麼總是佔據熱搜?

涼嗖嗖11


自從熱搜出現開始,娛樂明星就始終在上面有一席甚至多席之地。不過從熱搜形成的機理來看,也很容易理解,畢竟熱搜是根據大眾搜索量而來。而微博最廣泛的用戶則始終是最年輕的那一批人,他們的關注點自然是娛樂明星。

大眾對於娛樂明星的膜拜,本質上是一種粉絲行為。在中國,因為人口基數大,年輕群體廣泛,而活躍在一線大眾視野中的,始終只有少數,所以這些少數娛樂明星能擁有更多的粉絲基數,也更能左右媒體平臺甚至熱搜。

從易烊千璽過生日,到火箭101打榜,從蔡徐坤參加綜藝,到範丞丞唱新歌,以及明星出軌、粉絲撕比、強配CP等等,我們見證了太多刷爆微博的熱搜,似乎娛樂明星始終有著話題熱度和不斷增加的圍觀群眾。而這幕後的推手,則是一個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少年少女。如果有一天,大眾把藝人只當作藝人,把唱歌跳舞只當作職業,也許,這種霸佔熱搜的現象就會消失了。


巴塞電影


這個問題有些意思,怎麼說呢,我就根據自己做私人保全的經歷來說下吧。

1,公司炒作。14年的時候我的僱主是韓國的一個娛樂公司,我跟著一個女子偶像組合,當時這個組合沒有什麼名氣,但是有一天,一個視屏出現了,公司抓住這個機會,狠狠地炒作了一下,結果這個組合火了,很多人說一個人挽救了一個組合。其實這麼說也不算錯,不過最成功的其實就是這次炒作。瞭解韓國娛樂圈的大概知道是那個組合,我就不說了。

2,私人炒作或者工作室炒作。這個就很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

3,曝光度。明星為了被大家能記住,就要維持她的曝光度,因為有了曝光度,才能有名氣,然後有代言,商業演出的機會。

4,粉絲效應。這年頭粉絲是一個很難歸類得群體,就不給他們分類了,不然就要各種被挑釁。飯圈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名稱,做的事情有時候感覺就是失了智,大家基本瞭解。但是她們對於明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發個圖片或者視屏,然後粉絲就會各顯神通,這才走了上熱搜的機會。

4,媒體的追逐。現在是流量的時代,不光明星,媒體也是一樣。通稿,專訪,公告,哪怕明星換個眼鏡,換個配飾,說句話都會去爭相報道,對錯不說,流量時代的必然產物而已。

5,買熱搜。這個就是現在明星普遍得手段了,就不細說了。

6,這種就不能說了,不然肯定要被和諧。就像以前微博一樣,會被封號。

明星上熱搜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看透,沒有什麼奇怪的,一切原因都是為了利益而已,不必大驚小怪。只要有飯圈和粉絲的存在,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


礙事永恆


娛樂明星佔據熱搜是因為他們有關注度

有句話說: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現在有很多批判的聲音出現在網絡媒體上,為什麼娛樂明星一有什麼風吹草動,比如疑似什麼戀情,或者結婚,離婚,生子都有很大的關注度。但我們的科學家若是發明了什麼先進的技術,獲得了什麼專利,甚至對國家有貢獻的老人去世卻無人問津。

這種看似比較病態的現象確實是存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雖然有人去批判這種現象,但是我們自己也要反思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

明星在我們中國感覺地位特別高,特別受追捧,無論去哪裡參加活動都有無數的保鏢圍堵著,全在保護明星這一個人,其中的優越感自然得以體現。

但為什麼明星需要這麼多的保鏢,原因就在於粉絲太過狂熱,在看到自己的偶像時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比如前段時間劉亦菲參加一個活動,保鏢放鬆一會兒,就有一名男子撲上來,將劉亦菲撲倒在地,這也難怪明星們出門在外都要許多保鏢來保護自己。

緊接著是媒體朋友們的廣泛關注和報道,明星身上有利益可得,於是就爭相擴大自己的報道篇幅,每天都為娛樂的頭版頭條費盡心思,因為受眾喜歡。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看看娛樂新聞,八卦一下來填補一下自己的內心空虛也是明星廣受關注度的一個因素,而且通過聊八卦也能和朋友找到一些共同的話題,結交更多的朋友。


田兒的娛樂風尚


照題主的字面理解,被搜索、值得被搜索的人物、事情很多,為什麼是娛樂明星?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公司炒作的結果。個人認為其實不然。

公司炒作存在一定作用,但明星是需要具備一定話題性和傳播性的。

比如,去年趙麗穎結婚,今年生孩子,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人生經歷,為什麼能把微博的服務器搞癱瘓?為什麼屠呦呦拿了諾貝爾獎,而且新聞稍縱即逝?

深究這種關注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是人性天生使然。


第一,娛樂明星,不論是唱歌還是演戲的,本身都是自帶光環的。觀眾透過參演的角色,跟隨著劇情,或多或少都容易引發共鳴。一旦共鳴產生,就會投入感情。

就像最近大火的《都挺好》,又引發了一個新的社會話題“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為什麼這部劇能得到如此大的關注?第一,劇作本身足夠能反映現實生活;第二,電視的廣泛傳播性。揭示現實的作品也有很多,話劇、書籍等等,但有些作品基於表達的侷限,所以在傳播上很受侷限。

正因為有了龐大的受眾基礎,有了好的題材,所以這部劇火了,能持續霸佔熱搜。


第二,公司的包裝。流量明星,尤其是小鮮肉本身就是受市場追逐的群體。加上公司營造出一種努力向上的正能量形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容易收割到一批粉絲迷妹。這也暗合了一種心理,現實中得不到的,就寄希望於明星,那個被自我想象出的完美形象。

前段時間一款遊戲火了,很多妹子拿著手機在遊戲裡養起了二次元男朋友。其實這種行為是對虛擬世界的情感投射和寄託。現實太難找了,於是就幻想有個完美的男友能時刻陪伴自己。

這種行為不是現在才出現,自古就有。晉代美男衛玠就是因為在當時長得太帥,本身身體也不太好,結果有一次出門被聞訊而來的人給“看死”的。“看死衛玠”的典故也是因此而來。


第三,本身自帶超強的話題性。屬於這個範疇的有誰呢?也是最近大火的流浪隱士——沈大師。舉他的例子可能不太正確,因為他不屬於娛樂明星。但什麼他能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呢?因為他“出世”的想法,純粹的理念和他本人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沒有達到世俗中定義的“成功”,卻能修己安人超然物外。他的成名狠狠地打了現實一巴掌,讓手機前的看客自愧不如,放下手機後卻又能“世俗”地理所當然。

有爭議就會引發關注,有了關注就有流量。於是全國人民蜂擁而至,舉著長槍短炮都想一睹真容,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地雞毛,作鳥獸散。

還有一人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國民腦公撕蔥。這樣身份的人不需要團隊炒作,公司包裝,哪怕在網上隨便和人罵一架都能引來巨大流量。這是他的身份決定的。如果你爹也能有這樣的社會地位,你隨便說句話,出門逛個街也能引來大家的關注。

這是因為公眾人物都是自帶光環的。大家把公眾人物臆想得太美好了。擁有巨大財富的人,他們是不是吃的東西很高級?開的車很牛逼?房子裝修得是不是很富炫?就像之前趙麗穎生孩子住在一天一萬的醫院。牛逼的人連每天飲食菜單都能給你扒出來。


人都是有窺視欲和好奇心的。所以這些東西,不僅是粉絲會關注,其實大眾都會想知道,明星那麼有錢,是不是和我們過得非常非常不一樣呢?


但為什麼那些社會價值和貢獻更大的科學家很難引起大眾關注呢?

因為共鳴的起點太高了!尤其是專業性很強的領域。比如貴州的天眼望遠鏡,這種成就是世界級的。它的項目主導人南仁東一輩子為了這個項目付出,去世時卻很少被人知道。這是因為大眾對專業領域的接收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是這個行業的從事者。不然大家是不會特意為了某個人而特意去了解這個行業的。

而娛樂明星成天活躍在熒幕上,除非你不看電視,不用手機,不然多少都能接觸到這些人的信息。所以,這中間的“溝通成本”是很低的。

其次,科學行為往往都是團體行為。比如珠港澳大橋這樣一個工程,開通的那一天也是振奮人心,那你能說這是某一個人的努力嗎?科學行為不倡導個人英雄主義,更看重的是團隊榮譽。


有關注就會引來流量,有了流量就有商業價值,有了商家價值就會被炒作,有了炒作就更容易被關注和傳播……


這就是當下商業社會的本質。


娛樂奇潭


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

第一,明星的關注度比普通人高,明星上熱搜頭條,肯定是熱度啊。話說回來,如今的微博,是個流量平臺,誰有人氣,誰就有流量。現如今,人人都關注明星,明星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搞得滿城風雨,人盡皆知。

第二,出錢啊。買熱搜,上熱搜榜,達到炒作目的。炒作紅起來的明星,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有哪些人。

第三,人們需要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明星的生活現在就像人們的茶餘飯後的小甜品,大家都喜歡在明星的私生活上面尋找樂趣,明星生活中一點點小事都會在人們的眼中放大幾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