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降低了生育率?

最近網上有一篇雄文《公寓樓住宅樓:歐洲東亞生育率的第一殺手》,廣徵博引,試圖證明居住條件對生育率的影響。對此很多人頗不以為然,拿出“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予以反駁。

住公寓降低了生育率,真的如此嗎?

楼房降低了生育率?

圖 | 視覺中國

在歐洲,人口老齡化最為嚴重的是德國和南歐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而法國和英國工作人口卻能保持穩定。歐洲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法國是全歐範圍內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平均生育率為1.92。德國生育率就要低得多,為1.59,雖然和歐洲鄰國相比不算太高,卻是德國自197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很大程度應當歸因於移民潮,來自外國家庭的新生兒佔到全部數量的近四分之一。不難想見移民浩浩蕩蕩奔赴德國之前該國的生育率之低。

在全歐範圍內,平均生育率為1.6,南歐天主教國家雖反對墮胎,生育率卻普遍低於平均水平,西班牙和意大利兩國生育率僅為1.34,排在歐洲末尾。此時若找出各國居民住房的情況加以比較,會發現公寓與平房的比例與生育率有著很強的相關性,比如德國人天性追求自由、不願一生揹負房貸,一半以上的德國人終身租房居住,德國的房子也多是公寓樓,西班牙和意大利也是超過50%的人住在公寓樓裡。住公寓並不意味著居住面積就小於平房或別墅,法國的人均住房面積並不比德國、意大利大。這裡可以排除“多一間居室多一個孩子”的生活經驗。

當然,德國人不願意生育,你可以解釋為追逐自由獨立的民族性格、移民偏少等原因,但當地政府刻意保障居住的政策,也很可能“無心插柳”了。德國政府把“住有所居”看作國民的基本權利,建設了大量保障性房屋,租客享有多種制度保障,國民中一大半都住在公寓裡。發達國家,工業化後居民們從鄉村走向了城市,就有了樓居或墅居的多種選擇,選擇住在樓上,孩子自由活動的場地就遠了一些,樓上樓下的噪音干擾的顧忌也會多得多,改造房屋幾乎不可能。甚至作為人的天性,離開了土地,不接地氣了,養育的願望也可能降低了。

楼房降低了生育率?

《鼕鼕的假期》劇照

為排除移民因素對生育率的影響,我們再來看一看對移民比較排斥的東亞的情況。東亞國家和地區,新加坡和我國香港都是城市形態的存在,這裡絕少獨立住宅,居民基本住在高層公寓裡。1984年後的多年中,我國香港的生育率曾經多年跑輸日本、新加坡、韓國及我國臺灣。不過,近年來位次有所上升,根據《中情局世界概況》,全球224個國家或地區中,香港的出生率排行倒數第四,平均每名婦女生育1.19個孩子,新加坡則是全球出生率最低,僅為0.83。

相對而言,以少子化聞名的日本出生率為1.41,超過韓國的1.26和我國臺灣的1.13。東亞文明圈的生育率全球墊底,這是文化社會學需要探討的問題,這裡只就居住環境做一些對比,在日本,戰後重建中為解決住房緊缺,政府鼓勵“一戶建”式的獨立住宅的建設,雖佔地不足百平米,日本家庭也要建設兩層的小“別墅”,規劃上不免雜亂,空間逼仄,可就是這樣的簡陋獨棟,卻支撐起超過“東亞四小龍”的生育率。

楼房降低了生育率?

《步履不停》劇照

舉例至此,不可迴避的是“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這個早有定評的推理。在英國,房屋價值每上漲1萬英鎊,有房一族的生育率便會增加3.8%,而沒房的租客生育率則要下降4.4%,很多國家都是如此。可考慮到公寓多的地區往往土地緊張房價高昂,日本的“一戶建”帶來的高生育率就尤其難能可貴。

而德國的房價幾十年一貫制,新加坡則用公屋保障了七八成居民的住房需求,那裡的居民從來不會為買不起房子而擔憂,可兩個國家卻是它們所屬文化圈裡生育率最低的,這就更凸顯了居住形態對生育意願的影響。

居住在公寓,免除了風吹日曬雨淋之苦,不再和雜草屋漏積水斗爭,卻也和生命中很多原始的樂趣失之交臂,養育孩子是否就是其中之一種呢?

(本文原載《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11期)

大家都在看

楼房降低了生育率?
楼房降低了生育率?

點擊上圖,一鍵下單【講述東北】

楼房降低了生育率?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週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