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教,教研强校——访上蔡中学董事长陈青海

科研兴教,教研强校——访上蔡中学董事长陈青海

科研兴教,教研强校——访上蔡中学董事长陈青海

科研兴教,教研强校,科研兴则教育兴,教研强则学校强。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产力,是学校腾飞的发动机,更是学校卓越的催化剂。深谙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成为了陈青海经营成功的最大法宝。

农民出身的优秀企业家陈青海,成功之后没有忘记家乡上蔡县的发展。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50万左右上蔡籍人士在外地打工。因工作忙碌,他们的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办一所民办学校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萌生。这样既可以为大量在外务工人员解除子女无人照管的后顾之忧,还能实现自己振兴家乡教育、回报家乡人民的梦想。于是,2014年7月20日,占地面积300亩,投资3亿多元的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一体化学校——上蔡中学诞生了。70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难题得到解决,陈青海回报家乡的愿望实现了。

子女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面对家长们对孩子成人成才的殷切希望,陈青海感慨良多。通过前期学习调研和向专家内行求教,他洞察到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明确了必须站在教育的改革前沿,用科研的思维改变教育,用创新的方法科学管理,从而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基。

在2018年12月27日驻马店市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上蔡中学(高中部)以同类学校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学校,高中文科语文、数学、文综三个学科囊括同类学校全市先进学科的前三名,并获15万元奖励。同时,上蔡中学(初中部)也以骄人的成绩被授予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学校。

2018年中招,上蔡中学初中部以总平均488.1分,比第二名高出27.32分、六科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傲视群雄,实现办学四年四次卫冕。作为一所创办仅四年的学校,上蔡中学缘何能创造如此的无上荣光,夺得骄人战绩?董事长陈青海给出了答案。

用科研的思维管理,让文化立校

用科研的思维管理,并不是说学校管理一定事事都立项课题,但事事都要有科研理性的思维方式。从新闻媒体和教育者那里,陈青海得知每年高考前后,不少学校都曾呈现高三学生的“撕书”场景,那仿佛演变成为一场肆无忌惮的毕业礼。对于怀揣教育梦想的陈青海来说,这样的景像痛心不已,也同时让他对如何管理学校倍加警醒。

由于一些学校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管理还停留在空耗时间、死拼体力的落后思维上。机械的卡、压,造成了现在的学生求学与厌学并存,知识增长与身心煎熬同在,教育者期盼高升学率与精神紧张焦虑交织,这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陈青海看到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摧残的严重结果,他知道要走出这种误区,必须追求办学思维的科学性、合理性、前卫性,让思维后的决策能经得起空域广度和时域长度的检验,而不能仅凭经验作办学决策。

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陈青海深深地懂得,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人才,让学生事半功倍地高效学习,就必须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模式、方法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只有坚持科学的全面发展的办学文化,从科研思维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实现成人成才的美好愿景,才能让我们的校园不再焦虑,老师不再疲惫,学生不再身负枷锁前行,才能打造一个身心愉悦、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校园。

陈青海和他的领导团队提出“五化”管理的理念,即以科学化为根本,民主化为基础,创新化为动力,精细化为保证,人文化为归宿。 强调教育教学组织凡事都要有科研理性的思维方式,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和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比如,连续长时间学习一旦超出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极限,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心俱疲等现象,所以学校安排每周末有半天自由活动时间,选择在学生承受极限之前安排每月放假时间,每天中午安排学生一小时睡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左右脑功能的不同科学研制课表以利知识的学习巩固,每天安排公共自习进行知识整合等。学校还与全国知名教育品牌衡水金卷达成合作协议,上蔡中学成为衡水金卷共建基地,这是衡水金卷在全国的第一家共建单位。借助金卷试题科研研发团队,让学生变苦为巧练、变练多为练精。正是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让学生既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又能保证更加高效的学习。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次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学校全部生活时空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如今“先进的文化、优秀的质量、严谨的学风.安全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已成为上蔡中学的口碑和名片。文化立校,科学施教,质量兴校,让上蔡中学真正成为了优秀学子成才的沃土、学困学子圆梦的圣地。这里摘取18年高考几个花絮为例:当年中考成绩195分的张龙涛,高考以566分跨入一本大学;中招英语只有40多分的李江河,高招却考了130多分,以优异成绩与重点大学结缘;郏若涵:初升高物理只考40多分,班主任兼物理学科的王老师一点一点的帮助,高考考到90多分,圆了自己的一本重点大学梦……低进高出,中进优出,优进杰出,“要读书选上中;读上中定成功”已成为众多选择上蔡中学的学生和家长的共识。

用科研的思维教学,让课堂高效

高效课堂在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力。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著名课程研究专家吴刚平认为,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悖于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高效课堂的产生是这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摆脱落后的填鸭式教学,如何让课堂高效是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陈青海和他的领导团队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当中,一些学校推行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习题训练的机器;而也有另一些学校限于课堂形式改革,推崇所谓的几+几+……的数字游戏等,课上空空,课下空空,陷入扭曲的教学思维。

陈青海说,用科研的思维教学,就是要根据校情、生情的和学生内在的需求,激活潜能,通过翻转课堂、课堂前置等形式,把学生思考、研究和听课及练习,吸收、消化和内化及活化结合在一起,正课后安排相应的自习,去吸收消化知识,去思、去感、去悟。运用“问题导学”,每堂课都要根据学生实际创建生活的情境和问题的情境,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设身处地的融入情境,使知识成为内化于心的知识,融入生活血脉的知识,而不是外在的知识。

学校认为,好课重在效益、效率、效能,让学生会学、乐学、创学。一节课能否成为“好课”,体现在学生学习时的自主程度、探究程度、合作程度,也就是课堂氛围、学生参与课程目标完成率。好课的六大共性可以归纳为:学生为主的课、动静结合的课、充分展示的的课、遵循流程的课、师生互动的课、注重情感的课。他们在教学中遵循“低重心、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找准切入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灌输知识。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内容,悟出知识的精髓,从而让知识在根本上吸收、内化、活化、再升华。设计接地气,学生有灵气,课堂有生气。这也正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强调的重在提升学生素养的要义所在。

方向对了,成绩自然斐然,仅从初中部骄人的战绩便可见一斑。建校第一年:在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素质测试中,学校总分位居全县第一。有8名学生进入全县前10名;发展第二年:2016年12月,八年级县素质测试,学校总分位列全县47个中学第一名,语文、物理居全县单科第一名,数学第三名,英语第二名。其中学校有3名学生入围全县前10名;崛起第三年:2017年中招综合成绩全县第一!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均雄踞榜首;卫冕第四年:2018年中招,综合成绩总平均分488.1分,比第二名高出27.32分,九科中六科全县第一,总排名再获全县第一。

用科研的思维教育,让德才共赢

教育教学要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人才的需要,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更要塑造创新型人才;不仅要锻造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造就社会上人格完善的公民。

用科研的思维管理学校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在追求学校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在追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上做文章,在学生成人成才上共赢共重,不仅实现学生学业上的提升,能力上的提升,同时更要有素养上的提升,人文上的提升。

学校以“进来一个,雕琢一个,成功一个”的办学理念为指引,以“个性鲜活,身心两健”培养目标为基石,全心全意做教育,千方百计谋发展。学部领导紧跟时代的步伐,追随前沿的理念,以小学部为例,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成绩。其中,在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由县教育局举行的四年级诗词竞赛中,四年级代表队荣获全县第一名,六年级数学竞赛中,六年级代表队荣获全县第二名。2017-2018下学期五年级县竞赛中,语文全县第一,数学全县第一,总分全县第一;六年级诗词竞赛全县第三,数学全县第三,总分全县第三。其他各项成绩、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同类学校。

陈青海认为,旧教育观念的残余思想,造成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浮躁,教师为了学生在知识上取得优异成绩,“善意”的逼迫学生去死抠书本,固执的认为学生成绩的提升发展只有死做题这一条路可走。 学生成了被动消极的机器,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而且扼杀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天赋。

大千世界的魅力在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同样,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也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能“千人一面”,教育要注重人的多元化的培养,为孩子张扬个性和特色提供丰富的舞台。为此,学校成功引入著名特级教师、衡水教育名士陈春芝优秀科研成果——中学生潜能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大力倡导“成功是成功之母”理念、没有发展不了只有尚未发展的理念、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三大育人理念”;大力推行“三大工程”:即暖心工程、导学工程、筑梦工程。上中教育人形成这样的共识: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他适合奔跑的跑道,还要努力让他在这一跑道上跑出最快的速度。教育要关爱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性,教诲每个孩子懂得自尊,激励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引领每个学子健康发展,助力每个梦想走向成功。

科学巧雕琢,弱苗结硕果。在第一届高中所招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薄弱、中招成绩较差的情况下,经上中三年的培育,很多同学在高考中考出了理想的成绩、走进了心仪的大学。2017年首届高考,当年招收的中考成绩在全县3000名之外的648人高中毕业生,11人被985、211名校录取。文考、艺考全面辉煌,升入一本高校113人,二本升学率72.1%,专科上线比率100%。更有7名学子走出国门,负笈海外,被英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的高等学府录取。高中部文科语文组、文科数学组、文科综合组、理科数学组被评为“市先进学科组。首战便创造了“低进高出”的惊人奇迹。

陈青海总说,没有人格修为的成长,就不是也不可能是教育真正的成功。教育重分数而不唯分数,要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拥有健全的心智、健壮的体魄、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不以一个参照体去评价所有的学生,高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类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给学生思维的自由,创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智能倾向不同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得到发展。让陈青海最感欣慰的是,从校园走出的上中学子不仅知识丰厚了,成才了,而且家长都认为孩子知理了,懂事了;四年砥砺,四年前行,上中不仅教学成绩令人刮目相看,而且素质教育亦是精彩纷呈:全县举行的四、五、六年级语文、数学竞赛、古诗词竞赛上中小学部均名列前茅;河南省慈善杯作文大赛、曹灿杯朗读大赛、外研杯英语大赛中学校多名学生获省、市级金奖;男女足球队在市长杯、县长杯足球比赛中多次夺冠……

陈青海最后说,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教育为根本,科研为利器,就一定能为学校插上腾飞的翅膀,就一定能为国家铸就民族的希望。

(中视新媒体新闻观察员:礼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