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民俗文化大師曹保明講故事——長白縣有條“二十道溝”

聽民俗文化大師曹保明講故事——長白縣有條“二十道溝”

聽民俗文化大師曹保明講故事——長白縣有條“二十道溝”

冰封雪凍的鴨綠江上源二十道溝是一條真正的溝。從二十道溝再往上就是二十一至二十四道溝和長白山東坡鴨綠江大峽谷了。嚴冬,從大峽谷一瀉而出的大江由於在落差中奔流時便被封凍,江面還保留著動人的波浪狀。從早年間起,這兒往上便是鴨綠江放排的起始點。據二十道溝村98歲的李振夏老人講,從前二十道溝有1000多戶人家,這裡住著的都是木幫,長白山東坡南坡的大木,都是從這兒串成木排,然後順著鴨綠江放下去,經過臨江、集安,進入遼寧的入海口大東溝(今丹東東港市),從這條水道,長白山木材由鴨綠江走向了世界。二十道溝往上就是著名的卡拉密排臥子,也就是長白縣林業局的橫山林場,曹保明說:“在距今40多年前的1976年,我搶救挖掘長白山森林文化、木幫放排文化,橫山林場季場長安排我在這裡與木幫一起上了木排……”

那是早春四月天,大江剛剛解凍,適逢第一趟木排起排。當木排衝出閘口,曹保明和木幫們雖然穿著皮叉(一種帶揹帶的皮褲),但還是立刻灌進了滿褲子水。在木排上,一早一晚手凍得握不住筆,到了晌午頭,卻曬得肉皮子繃緊。正如李振夏老人所言,從卡拉密開始,沿途要經過十八道溝、雞冠砬子、猴石、冷溝子、門檻子、星星閃、老母豬哼哼、穀草垛、紡車子、閻王殿、笑面砬子、馬市臺……這些“哨口”(又叫惡河,指險灘)。鴨綠江水從長白山鴨綠江大峽谷流出,經過無數這樣的激流險灘才能到達入海口大東溝。就是那次,曹保明在冷溝子下邊的門檻子哨一下子掉進了江裡,手中的採訪記錄本也漂在江中。木幫們立刻合力救他,曹保明卻急著喊:“快點兒撈我的小本……”

李振夏老人小名叫旗兒,排行老三。為啥娘給他起小名叫旗兒,他已不知道了。他從小生在山東的沂南,沂蒙多山,爺爺和父親都是石匠,父親李在坤更是出名的石匠。長大後,李振夏也成了石匠,常常被各家請去以石頭壘牆砌屋。曹保明說,採訪李振夏的姚慧老師突然發現了老人的手與眾不同——那是一雙蒼老奇特的手,手指長、粗、硬,也是一雙勞動的手、生活的手,是真正的石匠的手。這雙手,刻畫過家鄉的山水,為了生活的理想奮鬥過。可是十幾歲時,他的家鄉被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日本兵把他和鄉親們抓去修炮樓,於是他參加了抗日,並專門炸鬼子的炮樓,還多次與游擊隊攻打敵人的炮樓。李振夏後來成了戰鬥英雄,解放後老人來到了二十道溝,至今也生活在這裡。提起從前,無論是抗日還是木幫生活,老人都一一記得,而且述說起來滔滔不絕。提到參加抗日戰爭犧牲的戰友,老人忍不住擦拭著眼中的淚花。打鬼子使他練就了一手好槍法,在二十道溝村,人人都知道他槍法好,是個老獵人。據他的兒媳鄭淑芝講,公公曾經一槍便可以把天上的飛鷹擊落下來……

長白縣城一到夜晚,五光十色的街燈齊亮,兩旁的樓牆上是身著民族服飾的霓虹人物在歌舞,小城絢麗無比。鴨綠江上源的二十道溝,更是一個充滿故事與記憶的地方,這裡有老英雄李振夏、抗戰老兵英若富等歷史老人。在二十道溝村,還有橫山林場季場長的父親季怡訓這樣有名的木幫把頭,當年他年年從長白卡拉密起排,一直放到丹東。李振夏老人的兒子也提起了“季大把”——“那可是名聲在外呀!”

長白山的森林文化,在李振夏老人的講述下,更加清晰鮮活起來。這也提醒今天的人們,一定要保護好李振夏老人這樣的一些重要的口述人。留住他們的記憶,也是留住了重要的地域文化歷史。

鄉土鄉土,記憶的故土,保留在人的記憶裡。

而記憶,往往在民間,在生活中,在村落裡。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