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的文言文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千景萬象


在學習補漢語的時候,曾經學過這樣8個字,那就是: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這句話講的就是每個人應當拿出自己的本事來選擇自己的崗位,並且獲得相應的報酬,如果實在做不到的話,那就放棄這個職位吧,其實這句話對於我的影響非常明顯,現在幹工作就有一些力不從心的感覺,老是想著去放棄,但是卻沒有那個動力和勇氣,不知道是不是對於這句話的一個侮辱

每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都是有這時間節點的,學習能力下降之後,年齡到了一定的程度,只會想著自己的娛樂或者自己的開心,讀一讀一些生活情趣方面的書籍,卻把一些業務知識類的書籍束之高閣,這樣子的話,業務能力肯定會有所下降,這就造成了自己的能力與自己現成的植物不相匹配的一個現狀,對於這樣的一種狀態,我覺得應當主動放棄自己現有的一些植物,避免影響了整體的工作,當然也會更年輕的人騰出工作崗位讓他們施展自己的身手,大展宏圖。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崗位上都是這樣的人,但是對於有的人來講,在這個崗位上肯定有某些不可告人的好處,對於我來講,崗位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只是增加了自己的疲勞,增加了自己心裡的憂慮,所以造成了心理上還有身體上的健康影響。

陳力就列,不能則止。

希望有一天或者最近爭取拿出勇氣做出自己應當做的。工作與生活其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千萬不能因為工作影響了身體健康。這也是一種藉口,或者這就是一種真實的能力和工作匹配的問題。


宜城老師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初中學過很多意境高深,景色優美的文章,但讓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初一上學期的第一篇古文的第一句。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記得很清楚,學習這篇文章時,是一個下午,金黃的夕陽把大家的影子拉的很長,陽光灑在半塊黑板上,恰恰就像是自己在院子裡和蟲蟻嬉戲的下午。

這節課老師讓我們讀了這篇文章,簡單的講了一下就送給我們第一個禮物,全篇背誦。隨後大家就回宿舍收拾東西了。我的宿舍在頂層的最裡邊,宿舍裡還沒有床,大家席地而坐,靠在墊子上,一遍一遍的讀這篇《童趣》,我走到陽臺的窗邊,抬頭看著不遠處的山,操場上的樹,以及遠處的家,和我逝去的童年,口裡反反覆的念著這句“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而我的思緒早已飄到遠方,飄到了回不去的童年。

此生獨有的回憶



37號墳墓


印象深的不少,最深的只有“豎子,不足與謀”

不知道算不算初中的,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初中時期就已經看過不少文言文了。當時看見這句話的時候,我還在為項羽惋惜。

彼時年幼,我一直認為項羽是個大英雄,劉邦是個地痞無賴。我所接觸到的教育告訴我,人的三觀要正,我們見慣了雷鋒的英雄事蹟,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鄙視劉邦,而把幾百年的大漢王朝棄之不顧。

所以,那時我特別的氣憤,若是我在場我一定氣得和亞父一樣破口大罵:豎子不足與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年齡漸長,見識增廣,我發現我的想法錯了。項羽失敗是一定的,倒走歷史,治軍一塌糊塗,治國粗糙無比,治人難以直視。反觀劉邦,極其了所有成功得因素。鴻門宴的成功是註定的,即便沒有鴻門宴,也有其他類似的事情發生。

敵弱我強,項羽仍能做出如此幼稚之事,豈不是豎子不足與謀?

但是,我仍然不敢相信英雄落入如此下場。我的知識面,邏輯思維能力都在與日俱增,某一天,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開國皇帝都是變態!全國最成熟、最牛逼的變態就有成為皇帝的潛質。在他面前項羽就是豎子啊,難怪亞父無能為力,再來一打亞父也不行啊。

如同,咱們這時代的開國,換了誰也做不成一把手,魅力擺在這!

大好河山,歷史研究起來太血腥、太殘暴、太沒情理。如果是我,我現在更願意去研究名著。它們是簡化過的,邏輯縝密的,位於平行時空裡的另一段“歷史”。


屋前暗影憐流水


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惜,這篇文章已經被刪除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作為一名非常熱愛文言文的語文教師,現行教材裡的文言文,我是倒背如流。這些文言文中,不少的語句,有的讓人熱血沸騰,有的讓人頷首沉思。比如,《論語》中的句子,句句經典,“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多有哲理?而《與朱元思書》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又飽含人世的滄桑。《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蘊含胸懷天下的濟世情懷,而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又展現了多少生活艱難卻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陳涉世家》中陳勝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因為,這一句話,是來自遠古的吶喊,是來自心靈最深處的對自由平等的渴望,是對現實的無情批判與反抗,是對未來無限憧憬與嚮往!

人,是生而平等的。但一些制度設計,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千百年來,人們囿於出身的侷限,屈從於命運的安排,絕大多數人,逆來順受,甘心一輩子受人奴役。而只是一個僱工的陳勝,卻敢於反抗,面對別人的嘲笑,以“鴻鵠”自喻,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在上學的時候,我讀到這句話,頓生豪氣,作為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偏遠落後貧窮地區的人,我想,如何像陳勝一樣,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努力才能改變現狀!於是,將“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作為了自己的座右銘。現在,雖沒能出將入相,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但至少,我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

我想,這篇文章,雖然已經被刪除,但無數的後輩,一定可以從這句話中,吸取到精神的力量,努力學習,做最好的自己!


三水三心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小時候讀《項脊軒志》,平實的語言裡處處透露著歸有光老先生的孤獨、寂寞、冷,但每每讀到這一句,莫名的傷感、莫名的胸口發悶。在那個年紀,我是理解不出太深的東西,總覺得有東西在自己的胸腔塞著,但講不出來,講出來的總不是自己想的。直到有一次讀到許清來的解讀這句話"讓時間有了度量,讓思念變得可數",頓時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在妻子離自己而去的那一年親手種下枇杷樹紀念她、再到如今枇杷樹已經"亭亭如蓋矣",但如蓋的枇杷樹下,如今卻只剩下垂垂老矣的歸有光自己,不見了賢惠善良的妻子。一切景語皆人語,如今勃勃生機的枇杷樹亭亭玉立,對比作者與亡妻的陰陽兩隔,再從全文看,這些年歸有光自己也過的不順,那種落寞、思念、孤獨在這一句裡提現得淋漓盡致。

無獨有偶,辛棄疾用同樣的方式將"愁"表達到了極點。"年少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從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流傳千年的佳句名作,從來不缺對"愁"的表達,而這些從來不說自己愁,卻把"愁"表達得淋漓盡致的名句,無疑是當中的佼佼者。

我不懂詩,也不懂文學。只是說說我自己在當時的感受。


玖情8欲


1.(補上下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畫蛇添足》

3.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4.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苛政猛於虎》

5.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

6.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惟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荔枝圖序》

7.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掩耳盜鈴》

8.吾欲行善,然以學淺故,競害己命,而遭此惡報哉。《農夫與蛇》

9.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周處》

10.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愛蓮說》


手機用戶6169433072


立刻就想到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此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兩句就描寫了多個景物,能讓人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面,大概只有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能媲美了。

為什麼會印象深刻呢?除了句子本身的優雅、工整以外,還與這句留給我的記憶有關吧。

以上!


蘇同學StayReal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4.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最愛這一句)

7.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8.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9.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10.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這些個人都比較喜歡,也是初中文言文經常考的句子!






suki老師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此句取自《國語.周語上》。

原文如下: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這句文言文也屬於典故,寓意深遠,值得細細品讀。這個典故也先後被人改編成歷史故事,很多故事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更形象的描寫了周厲王殘暴不仁,讀之令人難以忘懷……

相傳西周時期,有一殘暴的君王,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厲王。可他只知道吃喝玩樂、搜刮民脂民膏、不理朝政,世風日下,民怨沸騰。

周朝的大臣召公聽到百姓的議論,怕長此以往民心動搖必遺害無窮。於是,他進宮勸諫厲王希望他改變政令,收復民心。只可惜昏庸的周厲王不聽勸諫,反而下令誰敢議論他批評朝政立即處訣,並找來巫師監視老,百姓的生活,只要誰議論朝政一律除之而後快。從此,百姓們不敢私下議論周厲王,甚至面對面都不敢講話,熟人偶遇也只是用眼神打招呼。從此以後,似乎一切歸於平靜,周厲王得意洋洋地召見召公說:“你看,現在沒有人敢說我的不是了吧!”

可召公搖看頭,長嘆道:"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自古治理河流只能疏導,但是不順水勢引流反而把決口堵上只能引發洪流造成更大的災難。冶理國家就應該讓百姓暢所欲言,才能聽到真實的聲音,硬把百姓的嘴堵上所造成的禍害遠遠超過了堵塞河流。古代聖君都是廣開言路親政,瞭解民意而使天下太平,而大王怎麼可以禁止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堵塞自己的視聽呢?”

可惜,周厲王並沒有聽召公的諫言反而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受暴政長期壓迫的老百姓當然忍無可忍,爆發了歷史大規模的暴動反抗周厲王的暴使,迫於形勢周厲王也逃之夭夭。

由此可見,壓制人民真實的聲音堵塞自己的視聽危害之深,史筆可鑑不可不從中吸取教訓。


水寒雅芙


"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令人印象深刻。

這句話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老百姓可以讓他們聽指揮(驅使),不可以讓他們明白是怎麼回事(所以然)。"

這句話在我幼小的心靈裡如五雷炸裂,一下子頓悟了,你說醍醐灌頂也行,總之突然明白了,統治者(食利者)和被統治者(勞力者)之間的關係。後世也有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但是這更多的是從社會分工來說的,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重在闡述統治手段有很大的不同。

誠然,這句話還是歷史上的一個公案,如何斷句,歷來眾說紛紜。從康有為到梁啟超,有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多種斷法。不過,這都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時,民本思想漸興後,人們不希望聖人竟有如此這般愚民思想而引起的質疑之聲。這些都是誤入歧途,還是兩千多年前原來鄭玄注的原意為確:由,從也。言王者設教,務使人從之。若皆之其本末,則愚者或輕而不行。"

為什麼這句話就是本意而不是其他斷句的意思呢?這要從大的歷史背景來考察。春秋末期,由於鐵器漸漸流行,生產得到提高,原來的井田制遭到破壞,興起了很多私田,許多平民可以不依靠貴族而獨立生活了,老百姓的地位越來越顯著。甚至,原來不能學的平民也可以參加像孔子這類人舉辦的"私學"了。平民也越來越成為社會重要的政治力量了。在當時擁有話語權的貴族當中,也逐漸開始提及"民"這個詞。甲骨文中就沒有民這個字,西周的鐘鼎文有,寫成一個錐子扎向一隻眼睛,其實就是"流民,沒有依附貴族的戰俘,奴隸"。而春秋後期的民,則顯然地位高的多,意思也發生轉變,這些民已經有一定的自由,甚至完全不依附貴族,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孔子這句話論述的"民"顯然已成為當時邦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依靠民去打打仗了。聯繫更後期的孟子說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驚世駭俗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社會生產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是逐漸轉向新的歷史時期的標誌。果然,隨後進入戰國,再然後是秦漢,中國走向了新的道路。

由此可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你理解的那個意思。這是統治者的一種統治手段,無論你說是否有愚民思想,它說的就是那個意思。十六世紀學者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論述的內容如出一轍,君主應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達目的,當然不必讓百姓明白君主之所以然了。



當然,由於這句話容易引起誤解,永遠不可能成為顯性社會話語,大家默默記住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