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建設中的“三三制”原則

漯河統戰 ID:lhtzb0

漯河統戰官方微信平臺帶您看統戰新聞、學統戰知識、品統戰文化、展統戰形象。

正文共:2260 字 1 圖

預計閱讀時間: 7 分鐘

背景導讀

抗日戰爭時期的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七七事變,全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時期,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政策全面成熟並取得巨大成功,毛澤東提出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黨的三大法寶著名論斷。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在邊區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權,為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功堅持和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人民革命力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鞏固和壯大。

统战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的提出

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抗日根據地建設的楷模。1935年春,由劉志丹、習仲勳、謝子長領導的陝北、陝甘邊兩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統一為陝甘革命根據地。這塊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西安事變後,1937年1月黨中央由保安(志丹)遷至延安,建立了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盧溝橋事變後,經國共兩黨談判,改稱為陝甘寧邊區政府。這是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區別於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體制的合法的地方政權。

根據地建設最根本的是民主政治建設。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內建設起來的抗日民主政權,乃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它既不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專政,也不是無產階級一個階級的專政,而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專政。只要是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不問屬於何黨何派,都有參加這個政權的資格。

1940年3月6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黨內指示,明確指出,在抗日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的;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於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並第一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權建設思想,指出:

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佔三分之一。

為了保證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地位,毛澤東提出必須使佔三分之一的共產黨員在質量上具有優越的條件。只要有了這個條件,就可以保證黨的領導權,不必有更多的人數。同時強調:

所謂領導權,不是要一天到晚當作口號去高喊,也不是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我們,而是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範工作,說服和教育黨外人士,使他們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同月11日,毛澤東在延安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再次強調,在“三三制”政權中,應該是:

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

“三三制”的實施

“三三制”原則提出後,首先在邊區部分區縣進行了試點。1940年4月,邊區政府決定,新區建立統一戰線政權時,各級參議會與政府委員,必須包括各階級抗日黨派與無黨派之成分,無論任何一政黨之黨員所佔議員或委員之總數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經過民主選舉,分別建立了鄉縣兩級的臨時參議會和政府,許多有名望的紳士被選為參議員。同年7月,毛澤東在為紀念抗戰3週年所發表的《團結到底》一文中,首次公開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權的主張,指出:不論政府人員中或民意機關中,共產黨員只佔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張抗日民主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佔三分之二。無論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參加政府工作。任何黨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應使其在抗日政權下面有存在和活動之權。

统战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

1941年1月,中共邊區中央局指示邊區自鄉村起可以徹底地實行“三三制”。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的《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邊區參議會實行“三三制”原則,共產黨員必須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辦,獨斷專行。綱領要求把陝甘寧邊區建設成為軍民一致、軍政團結、政治民主、經濟上有辦法的對全國有示範作用的先進地區。施政綱領為“三三制”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法律依據。

按照“三三制”原則,各根據地先後通過民主選舉建立起臨時參議會和政府機關。1941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召開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133名參議員出席,其中有共產黨員46名,佔三分之一多。11月,陝甘寧邊區召開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各議員小組提出的常駐議員和政府委員候選人名單中,共產黨員人數較多,於是謝覺哉、馬文瑞等12名黨員自動要求退出政府委員候選人,蕭勁光等6名黨員退出常駐議員候選人,後經無記名秘密投票方式從39名候選人中選出18名政府委員,其中共產黨員佔7名,略超過三分之一。此時,共產黨人徐特立當即聲明退出,經大會通過,以黨外人士白文煥遞補。林伯渠當選邊區政府主席,開明紳士李鼎銘被選為副主席。李鼎銘在就職演說中講:

共產黨很願意大公無私做到精誠團結,各黨派、無黨派人士應互相信任,互相親愛,看成一家人,同力合作,幹這抗戰建國的事。

此後,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三三制”政權在敵後各抗日根據地相繼建立起來。“三三制”政權作為一種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從制度上為黨外人士進入政權並佔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這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和團結各階級、階層、黨派和團體參與抗戰,最終奪取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來源:統戰新語(tongzhanxinyu)

统战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

●統戰要聞||漯河市委統戰部開展“清明祭先烈”活動

●黨派動態||民建漯河市委召開傳達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學習會

●社會服務||漯河民盟盟員到電視臺說法

●今日推薦||放下,你就贏了

统战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傳遞友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