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醫生”為病人捐款14年 “謊稱”是慈善捐助

4月7日,江蘇省腫瘤醫院一醫生堅持給病人捐款14年,引發網友關注,有網友將該醫生的捐款行為稱為“暖心義舉”。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從2005年起的14年裡,暖心醫生每年會給三四個貧困病人捐款,將款項打到住院費中。起初,曾有患者將其捐款退回,後來,該醫生再捐款時便“謊稱”款項是慈善項目捐助。“暖心醫生”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出生於醫生家庭,受父母影響,樂衷於幫助別人;捐款是自願的,自己曾省下請客吃飯錢捐給患者。在與北青報記者的對話中,“暖心醫生”稱,希望通過傳遞愛心,構建更好的醫患關係,讓醫患間多一點尊重與信任。

“暖心醫生”

為病人捐款14年引關注

4月7日,江蘇南京一位“暖心醫生”給病人捐款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在視頻中,他在助手的幫助下,穿好藍大褂,戴上口罩,準備手術。“每年跟著單位做一些大的、集體性的捐助,我說不如‘點對點的’,我一個人能幫一個就幫一個。”視頻中,“暖心醫生”說,“正常的話,肝臟病人做一次介入(手術)要兩萬多,好多家庭很難去應付兩次、三次以上的手術,吃東西也捨不得吃。這種病人,我內心就覺得非常的同情。”

視頻發出後,多位網友點贊評論。有網友評論,醫者仁心很感動、很暖心。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視頻中的醫生就是江蘇省腫瘤醫院醫生席瑋。據江蘇省腫瘤醫院官網消息,該院有五人獲得南京市慈善總會授予的“優秀慈善義工”稱號,而該院義工團隊的醫生席瑋就是其中一位。席瑋作為江蘇省腫瘤醫院介入科副主任醫師,在醫院介入科主要從事腫瘤介入診療,主要針對的是晚期肝癌、胰腺癌的微創治療和非血管腔內支架植入術。工作期間,席瑋曾默默給一些有特殊困難的病患捐款,少則一兩千,多則四五千。

關照患者自尊心

“謊稱”捐款來自慈善項目

在席瑋所在的科室,癌症晚期病人比較多。席瑋回憶,2005年,他作為(治療的)組長,有了自己負責的病患,需要親自制定病人的治療方案與治療計劃。在與病人接觸的過程中,席瑋對每一個病人的家庭背景都較為了解。

一次,一位來自農村的男子引起席瑋關注,該男子沒有親人、沒錢看病。後來, 席瑋往男子的住院費匯了1000元錢。那時起,每碰到看不起病的患者,席瑋會通過捐款幫助他們,盡一點微薄之力。

開始,有幾個收到席瑋款項的患者發現多出來的住院費,知道了是席瑋個人捐款,便主動將款項退還。後來,席瑋再給病人捐款時,便“謊稱”是慈善項目捐款。“患者也有自尊心,有別的想法,換一種(捐款的)說法更好。”

令席瑋印象最深刻的病患是他捐款最多的患者,一位原發性肝癌患者。據席瑋介紹,這位患者是六旬的孤寡老人,孩子去世,生活困難。老人上手術檯是自己籤的字,一萬元左右的治療費,是老人向村裡人借來的錢。由於老人的住院費不夠,而且治療完就要回家過年了。席瑋便私下給老人匯了5000元,讓他有結餘能回家過年。“他自己有求生的慾望,來醫院看病又沒錢,回家過年還有人找他還錢。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他的事讓我感覺很難過。剛好那年春節,我也沒有回家過年,就把辦年貨的、回家的錢都給他了,想讓他過一個比較安逸的年。”席瑋說。

席瑋幫助過的這些患者,很多人都不知道接受的是席瑋的幫助。由於基本上都是癌症晚期患者,他們的生存期都沒有超過半年的。

父母言傳身教

省下請客錢捐助患者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出生於1974年的席瑋,自1997年參加工作以來,已經工作22年了。在緊張的醫務工作之餘,席瑋會通過攝影與自駕游來放鬆自己。

席瑋出生於醫生家庭,父母都是醫生,妻子是一名護士。從小在醫院裡長大的席瑋,很小便對醫生這份職業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記事起,席瑋的父母便經常教導他與姐姐要樂於幫助別人。上小學時,席瑋便經常看到從醫的父母向家庭困難的人施以援手,平日裡,還將米、油與糧票攢下來,送給真正需要的人。

童年時期的寒暑假,席瑋每年都在農村的姑父家度過,還會幫他幹活。由於姑父、姑媽的去世,少時的席瑋便深知農村人看病的困難。在徐州醫科大學上大學時,席瑋在學生會組織了不少志願者活動,會去徐州當地的敬老院打掃衛生,為老人送豆奶粉。回憶起學生時代,席瑋充滿了笑容,“學生時代很單純,對錢不是很看重。”

父母影響與成長環境對席瑋耳濡目染,接過父母衣缽、成為醫生的他深知,幫助患者是醫護人員的一種責任。剛工作時,席瑋和普通的年輕人一樣,經常與朋友出去吃飯。隨著年齡的增長,席瑋便思索著,把吃飯的錢省下來,幫助別人更好。

在生活中,席瑋教導一年級的女兒要多幫助別人。目前,席瑋的女兒也成為了一名小義工,有時候會和父親一起到醫院看望患者。

對話

“點對點的幫助好 從身邊做起更好”

“暖心醫生”席瑋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捐助患者是自願的,受到家人支持。希望通過捐助來傳遞醫護人員的愛心與同情心,構建更好的醫患關係,讓醫患之間多一點尊重、理解與信任。

北青報:一般會對哪種患者捐款呢?

席瑋:我不是刻意去做(捐款)。有時候會碰到一些孤寡老人,他們要麼沒有兒女,要麼沒有兄弟姐妹管。像這種患者,我會捐一些款。如果有患者家裡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能夠借到錢看病的,這種我一般不會捐款。當然,我捐款也會根據我自己的經濟情況。

北青報:捐款的行為家人支持嗎?

席瑋:家人挺支持的。我們家都是醫護工作者,而且受父母影響很深,覺得幫助患者是一種責任吧。我妻子是護士,姐姐雖然目前沒在醫院工作,但也在資助別的小孩上學。我女兒今年上一年級,也說自己長大想當護士、當醫生。

北青報:給患者捐款對家裡會有經濟上的壓力嗎?

席瑋:壓力還好,家裡面雖然也要還房貸,但是平時會把閒錢攢下來,不亂花。其實我捐的患者不多,可能一個季度會捐一個吧,我也不是刻意去做。平時如果碰到(家庭困難的孤寡老人)會去捐,碰不到的話就不捐。也看個人情況,如果自己當時經濟有困難也不會去捐。

北青報:除了捐款以外,平時還有做公益活動嗎?

席瑋:我們醫院加入了南京市慈善總會,這個我感觸很深。我覺得我之前所做的(捐款),可能也有好多人在做,通過義工的社團,我們大家能組織在一起,想辦法做一些有利於病患的事。我覺得點對點的幫助最好,從身邊做起更好。

北青報:最近關於你的視頻在網上挺火的,想過自己的事會火嗎?

席瑋:沒想過,我看到微博上(關於我)的新聞了,覺得還是低調些好。這種捐助的行為,我們不能說大比例去宣揚,畢竟這是一個自願的事。希望通過它來傳遞我們醫護人員的愛心與同情心,去構建更好的醫患關係,能夠讓醫患之間多一點尊重、理解與信任。記者 李濤 張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