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真的只是騙補貼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平臺:e代理互聯網海外財富管理專家(iedaili)。作者是安瀾資本的宋楊舜威。

e觀點 | 新能源車真的只是騙補貼嗎?

汽車行業已經走過了進兩百個年頭,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傳統制造業,也是體現一個國家平均工業製造水平的支柱行業。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一紅海行業迎來的新的變革,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重塑了整個產業鏈,提供給了急需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中國這一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會。

今天我們從競爭格局的角度來討論這一行業目前的狀況,從而分析目前該行業的狀況和發展路徑。

賽道的高度

賽道高度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市場規模。市場規模越大,行業可創造的價值就越多,用現在流行的話講就更容易出現獨角獸。

大的市場產業鏈會相對較長,而這樣可以提供的打法就比較多。比如產品終端的差異化競爭(車和家),產業鏈地位競爭(蔚來、精進電動),平臺級解決方案(禾賽科技)等等,這樣創業者較為容易的在產業中確定自己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天花板高的賽道中,融資能力本身就是核心競爭力,蔚來汽車能夠獲得行業領跑的位置,和在這個行業中融到足夠的錢和先拿到路測牌照是分不開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蔚來汽車依舊會依靠其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在行業中領跑。

但新能源汽車賽道有一個其他行業並不常見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創業者都是以攪局者的身份出現,而行業中已經存在著大量傳統行業巨頭。大多數認為傳統行業巨頭必將對攪局者進行打壓,但並沒有考慮到的是,由於傳統巨頭規模體量實在太多巨大,涉及利益方過多,並依舊和其他巨頭處於完全競爭狀態,導致新能源汽車其實更多隻是另一方向選擇的中期目標,而相比拼死一搏而又靈活多變的創業者們,其實巨頭們反而是處於不利的狀態。

賽道的寬度

賽道的寬度決定這一行業最終能夠容納多少競爭者。大多數人會認為,賽道的寬度和賽道的高度是同一概念,但實際並非如此。市場規模巨大的行業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導致競爭者的減少,例如滴滴之於智能出行,波音空客和民用航空,可口可樂與飲料行業。所以市場規模和競爭者數量並不一定程正相關性。

但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汽車行業是一個罕見的超寬賽道,在目前單單在市場上活躍的汽車品牌就有近百個,而子品牌還未計算在內。這也就意味著,只要產品可靠並具備差異化特點的公司,就極有可能存活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大量機構都願意積極佈局這一重資產行業。即使是紅海,但在具備競爭力的情況下,優質的創業者依舊有極大概率跑到終點。

除非,你投的是樂視汽車。

賽道的長度

行業的發展週期是一個極其關鍵的影響因素,決定這個跑向重點究竟要耗時多久。發展速度大部分時候和行業特性有著正相關性,所以導致行業之間發展週期差異極大。

有的行業發展很快,共享單車市場從開始發展到進入完全競爭狀態僅用時幾個月;而電商這種行業需要數十年之久,阿里、亞馬遜等企業都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週期。

對於新能源汽車這種行業而言,資本的推動速度也將決定著這一行業的發展速度,但從宏觀角度去看,依舊存在著較長髮展週期的極大可能,尤其是在目前依舊處於中前期發展的行業,在產品定位和行業最終走向甚至盈利模式方面還存在著較大變數,所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最終將會是一場馬拉松,並不會因為某家或某幾家公司完成上市而完成競爭格局的勢力劃分,先發優勢和後程發力將會有著各自不同的影響。

賽道的壁壘

對於製造業來講,技術壁壘決定著規模效應,從而推動成本和利潤的優勢。所以對於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講,技術壁壘對於企業在賽道中的位置有著重要影響。

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壁壘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電池技術,三元材料電池技術的突飛猛進是這次新能源汽車浪潮中的重要推動因素。目前該類型電池價格依舊以每季度25%左右的幅度在下降,這也意味著佔有車輛37%成本的電池部分將對新能源汽車後續的車輛價格和利潤空間有著巨大影響。

但即使如此,新能源汽車依舊沒有很好的解決低溫狀態放電、電池容量和快速換電帶來大量基建投資的問題。所以誰能夠最快提升電池可靠性和車輛續航里程與充電/換點問題,誰就能夠在行業中佔有極其有力的位置。

無人駕駛,無人駕駛的迅速應用將顛覆行業甚至對於出行的概念。汽車是目前人類使用所有硬件中智能化最為落後的,而新能源汽車的簡單結構將會為人車互動與應用無人駕駛技術提供極佳的平臺。

但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私人用車的無人駕駛更多的使用的是輔助駕駛系統,更好的改善駕駛員的駕駛體驗,與真正意義上無駕駛員的無人駕駛還是有較大區別。

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後新能源汽車與無人駕駛技術將深度融合,而融合的速度與質量講直接影響用戶的體驗。而目前這一技術,蔚來汽車已經領先同行一個身位的距離了。

電動車行業需要耐心

任何一個工業產品的誕生都是一個需要不斷打磨的過程,尤其是汽車這種極其考驗國家工業製造水平的行業,更是如此。

電動汽車是一個工業極其複雜的產品,中國本身在燃油車技術上並不屬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我們通過部分電動車企業已經將中國的電動汽車送進了世界第二梯隊的水平實屬難得,他們依舊需要資金的支持、輿論的支持,而中國也同樣需要這樣的企業來改善國家的經濟結構。

※ 本文僅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

e觀點 | 新能源車真的只是騙補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