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縣萬畝梨花盛開,最吸引人的是一棵百年的老梨樹


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總是匆匆的流逝,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而停下腳步,我們很多人在感嘆著光陰易逝,其實面對光陰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時光會帶走一切,但時光也會給予一切。

又是一年清明節到了,清明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每逢清明,我們便會掃墓祭祀,緬懷祖先。

4月4日至6日,邢臺威縣舉辦第四屆梨花節,吸引了周邊的大量遊客。梨花節第二日正值清明節,作為分會場的紅色小鎮草樓村舉辦了“少年中國夢”紅色研學行和“中國夢 ​梨花情”文藝匯演。70餘名學生參觀了草樓村戰地醫院、宋任窮舊居,聽老兵講革命故事。

威縣草樓村位於古漳河流域,村頭遺留了許多碩大無比、長滿枯草的土包,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座矗立著的草樓,因此得名草樓村。抗戰時期,不足千人的草樓村竟有二百多人參加戰鬥,二十多名村民壯烈犧牲。草樓村是名副其實的“英雄村莊”。

如今,草樓村依託紅色文化,以“革命老區、紅色草樓”為主題,建成了勝利廣場、紀念廣場、宋任窮故居、戰地醫院、駐軍舊址等,打造了集林果種植,綠色採摘,休閒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綠色生態示範園區,成為以傳承紅色記憶為特色的美麗鄉村。​


紅色研學的孩子們在草樓村烈士紀念堂掃墓獻花並共繪長達201.9米的“少年中國夢”畫卷。這一場紅色研學之旅,也激勵了孩子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遊客在草樓村紅色小鎮裡可以走訪革命舊址、品嚐當地特色美食、觀賞文藝演出,近距離感受了梨花大鼓、手工粗布、梅花拳等非遺民俗展示。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形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它可以用22種基本色線變換出1990多種絢麗多彩的圖案。2014年,威縣土布紡織技藝被收錄到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的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紡線、漿染、經線、作綜、織布、了機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十分繁雜。”老土布可以織出平紋布和斜紋布,按圖案可分為方格布、漢字布和花鳥魚蟲布,通過抽象圖案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極具藝術魅力。

“土布別花(織花)技術是威縣土布紡織技藝中繁雜的工藝,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織造形式。通過各種色線交織把代表吉祥、喜慶、豐收、富貴及有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和書法字體織成圖案,可以做成門簾、炕圍子、被面、包袱帶等實用品。


在威縣梨園有一棵百年老梨樹,它栽種於1918年,樹幹直徑40多釐米,比普通梨樹要粗三四倍,花朵茂盛,樹幹妖嬈,別有一番風味,很多遊客都會在這裡合影留念。

此時的萬畝梨園花開正當時,唐代詩人岑參曾作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十萬畝的梨花綻放,置身其間,花香瀰漫,讓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

很多人都會拿起手機和相機,來記錄下這春天裡最美的威縣。趁著春光無限,不妨來威縣走一走,赴一場和梨花的約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