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 快樂其中,快樂其外 -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尋求快感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生活當中,我們都會去尋求快感。


我們追逐各式各樣的快感,假期的尋歡,戀愛的甜蜜,口腹之慾的滿足······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快感是形成社會的基本結構。我們從生到死,都在秘密地或處心積慮地,甚至明目張膽地追求快感。快感引導並設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令我們在生活當中,不至於變得枯燥、愚蠢、孤獨,或者在我們看來變得毫無意義。


然而,快感並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認識快感,才會靠近真正的快樂。認識快感,並非要否定它,而是以快感去探索真相。其實,快感會帶來痛苦,沮喪、憂傷、恐懼。凡是不停地追逐快感,也將難以避免面對它的陰影及痛苦。因為,快感和痛苦,是不可分開的。


其實,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看到很多的例子。比如在淘寶逛街買東西,這是我們的一種快感,當我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會發現,我們很容易因此產生很多欲望,甚至有種什麼都想買的念頭,看上的好看的、心儀的商品,都想要收入囊中······


這個時候,我們會很興奮,很激動,而這樣的快感,也會帶來痛苦,比如因為糾結不知道買哪個的掙扎,因為不能全部買上自己想要的東西的遺憾,甚至是自責等等。


我們都渴望快樂,而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喜悅,不是快感。


喜悅不是想出來的,一想它,就是慾念,它就會立刻轉為快感,喜悅是當下直接的感受,喜悅是活在當下,是剎那間領會其中的美和喜悅。


就好比我們欣賞一朵花,我們看大海浪花,我們只是因為當下美的感受而感到喜悅,這便是真正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也是一種純粹的美——也就是愛。這樣的瞬間,那一剎那,沒有其他的感受和想法,只是單純地因為美而喜悅,而我們也沒有任何慾念,不去想著,什麼時候還能再看到花,不去留戀而渴望將來能夠再次出現這樣的美景,出現這樣的喜悅。


如果有慾念,那麼這樣的慾念就是快感的肇事者。


當因為愉悅而有所慾念,就會產生快感的欲求,也會形成重複快感的渴望,甚至形成機械化的慣性反應。意念,會通過慾望創造並維繫快感,使它延續不斷。

當我們起念頭想要再次擁有某種體驗的時候,就是對快感的青睞。


念頭一旦升起,就容易扭曲本來的喜悅,這樣的慾念,會變成一種記憶,渴望快感的記憶,會操縱與麻痺我們的心,而難以自由。


於是,我們往往會因此覺得,我們一定要去賞一賞那年春天盛開的花,才會快樂,要去看看大海,才快樂,要買到心水很久的衣服,才快樂滿足。如此,我們容易被“綁架”。


其實,我們渴望的快感,是陳舊經驗當中的東西,快感的追逐,會伴隨痛苦。你會發現,而我們所渴望的那些東西,那樣的快感,是過去的經驗,過去的記憶,其實,已經無法擁有了,不是嗎?我們的追求,是希望再次得到滿足,可過去的東西無法粘貼了。


喜悅和快樂,可以用同樣的行為動作去複製,但是粘貼不出來,我們沒有辦法體驗到當時的快樂了。


回顧一下自身,會發現,就是這種想重複於粘貼快感的需求,才不斷帶給人掙扎和痛苦。


“不只是你的美感需求,甚至在心靈本質上,你都拼命想重複同樣的愉悅經驗,結果卻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失望。”


當我們因為無法得到滿足,就會表現出種種因為匱乏所帶來的反應。焦躁、嫉妒和怨恨·······都不會讓我們收穫快樂。


生活當中,其實我們的許許多多的失意,都是一種恐懼,恐懼快感的消失,貪戀安全感。比如失戀之後的耿耿於懷或者無法釋懷,就是一種對於失去親密關係的恐懼,對安全感的快感的依賴。


然而,失去的感情,已經是陳舊之物,再也無法在同一個人身上感受到當時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和當下的圓融,投入於當下。


只有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於當下,與某物相應,你才會感受到自然自在的快樂,而沒有混雜的慾念。否則,因為沒有付出全部的心力,就會出現空隙,產生矛盾和掙扎,衍生出痛苦。


要去正視快感的整體意識極其價值,然後才能享有生活的喜悅。


你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嗎?


在文字裡獲得力量的我,希望透過文字賦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來

在這裡,見你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