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般幾歲告別繪本?

親子成長手記


作為一名成年人,我現在還在感受著繪本的美;所以,孩子終其一生,都可以和繪本成為朋友。

作為家長,可能會覺得,之所以會為孩子選擇繪本,原因在於繪本多數是以圖畫為主的,文字只佔很小的一部分;甚至還有一些無字書,通篇不出現一個文字。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好和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相匹配,更能讓孩子理解圖書的內容。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這樣的情況下,似乎就可以直接選擇以文字為主的書籍、放棄繪本了。

其實家長朋友有沒有發現,面對有文字的繪本時,哪怕孩子已經認字,但往往只關注畫面而不怎麼去看文字?

事實上,這就是繪本的魅力。

孩子在看繪本的時候,會仔細觀察畫面的每一個細節,展開想象的翅膀,從想象故事的內容中找到樂趣,沉浸在自己所在的故事世界裡。當孩子與繪本的故事世界融為一體的一刻,也是孩子們真正在閱讀繪本的一刻。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讀繪本的意義只是侷限在通過圖畫理解故事內容,等孩子識字後就可以放棄繪本的話,那麼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損失。

以我女兒為例。我從女兒出生後三個月開始,和女兒一起進行親子共讀;到現在女兒已經成為一名高中生,看過的書當然有很多,但還會時不時地翻看一些繪本。由此可見,不管孩子多大,繪本不會真正離開孩子的生活。

我是“諾善說育兒”,可以和你聊親子教育,陪孩子一路成長。


諾善說育兒


說實話,我家孩子還小,三歲齡,還在看繪本中,我並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告別繪本。但因為我和他媽媽已經給娃囤了好多繪本了,現在看的簡單的,今後看的更難的,家裡都有很多,所以至少不是近幾年的時間吧。但是,就現在我們給娃讀繪本的情況看,他更小時候看過的簡單繪本,長大了會記住,有時翻出來還會看的很有興致,所以今後他喜歡的繪本也是能長期看的吧。

而且現在繪本的年齡層次,針對性就不同。小齡寶寶以認知為主,大齡寶寶可以通過繪本學習很多內容,比如藝術、科技、歷史、文學性的故事等等,繪本都會展示很豐富很有趣的內容,是可以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像一些國際性的繪本大獎,針對的繪本也是可以給包括十幾歲孩子在內都可以看的繪本,所以孩子只要對繪本感興趣,看到小學甚至初中都可以。

我和他媽媽對繪本感興趣,因為其實有些繪本非誠有趣,有創意,很童真。我們都很愛看,何況孩子。所以,我並不認為孩子有必要告別繪本。

當然,等孩子慢慢長大,識字量提高,可以增加文字量大的書。先從一些有插圖的青少年書籍開始,慢慢增加閱讀量,當然從父母陪伴閱讀也能成為好的開始。


霸氣的繪本爸爸


一、繪本有分級,孩子閱讀需要不斷向更高級別的繪本延伸

綜合考慮繪本的文字和圖畫的難易程度,尋媽把繪本分成幾下六個級別。孩子閱讀時,需要需要不斷向更高級別的繪本延伸,也就意味著不斷向低級別的繪本告別。

1. 低幼繪本,以認知書、觸摸/洞洞書、遊戲/紙板書為主,幫助孩子發展感官體驗,發展認知和通過遊戲來學習。例如《杜萊百變創意玩具書》,兼具藝術感與功能性,點、線、面的塗鴉,光線,空間、造型等多維啟發,顛覆寶寶閱讀體驗,培養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邏輯力和審美力。

2. 一級繪本,例如《《好餓的毛毛蟲》,每頁文字只有一兩句話,插圖內容相對單一。

3. 二級繪本,例如《海馬先生》,文字增多到每頁有兩三段,但故事情節相對簡單易懂的繪本。

4. 三級繪本,例如《青蛙王子歷險記》,故事情節複雜,有曲折的繪本;或者故事情節簡單但思辨性增強的繪本。

5. 四級繪本,例如《1999年6月29日》,有的不限於故事,而增加有跨學科的成分,如有關於科學內容的;有的每頁文字增加到上百字;有的哲學思辨性強;有的有多條故事情節線的繪本。

6. 五級繪本,例如《造夢的雨果》,是文字量數萬字的繪本,已成為一本小說的形式;有的是與多種文學經典書籍相關的繪本。

二、從繪本的藝術和視覺素養角度,繪本的適讀年齡是無界限的

繪本有別於其他插圖書,本質上是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視覺體驗。繪本集合了故事線,主題或概念,通過一本書的包含的一系列圖片來發展。

視覺素養是圖像的讀和寫的能力,是指一個人通過觀看,並同時獲取和整合其他感官體驗,而獲得發展的一組視覺能力。

繪本對於孩子的藝術薰陶和視覺素養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孩子到了初高中時期,都可以閱讀繪本。


尋媽繪本精讀


在我看來,我們是不需要告別繪本的。

有一些繪本,因為本身內容比較低幼,而且信息蘊含量相對來說比較少,所以可能孩子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會覺得比較幼稚,這些繪本會伴隨著孩子的生長,而自然而然的說再見。

但是有一些繪本,他們的信息量很大,而且蘊含的意義非常豐富。

這類書,即使成年人都未必讀懂。

比如說陳志勇的《抵岸》,還有他幫助完成的《小小的事》這類題材相對來說比較沉重。

即使是大人讀起來也會非常有感觸,那麼這樣的繪本可能是要等到孩子六七歲,甚至是像我們成年人讀了以後才會能有所感悟的。

還有一些繪本,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意義。

比如說,《安的種子》這本書,小孩子讀的話可能會說,啊,原來蓮花是要在春天種下去才能長出蓮花來。

大人讀出來的話,

如果是一個媽媽讀出來的,可能是覺得培育孩子的時候要順其自然。

如果是一個創業者,可能讀出來的就是創業過程中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而且要像故事其中的一個角色本一樣,要勇於去探索、去行動。

如果是一個公司的老闆,可能更希望自己擁有像安一樣踏踏實實工作的員工,也或許更希望自己有一個願意去鑽研的像靜一樣的員工。

你看,不同的人在繪本中汲取的營養都不一樣。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能讀出不一樣的東西,

而不同的人在同一個階段讀出的東西也不一樣。

所以,我們是不需要告別繪本的。

套用楊絳先生的一句話,如果一天不讀書,感覺一天都沒什麼滋味,一週不讀書,感覺一週白活了。

繪本亦如是。


繪本花源


孩子一般幾歲告別繪本?

個人建議,孩子幾歲都不應該告別繪本!

首先,從繪本的類別上來看,很多製作精美內容精緻的繪本,都是適合0-99歲的閱讀年齡的,很多繪本充滿了人文哲學氛圍,比如凱迪克大獎得主瓊·穆特的代表作《石頭湯》,這本書被評選為2007年度全國十佳童書,無數大人和孩子都在石頭湯的美味中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作者把自己對禪宗和東方文化的熱愛,融入到了這個古老的巧計故事當中,以此弘揚慷慨好施的力量。這本書在各大網站的年齡分類是3-6歲,然而諸如此類的一些優秀繪本,我們難道真的說它們只適合3-6歲的孩子嗎?沒有看過這些書的大孩子和大人們,難道在第一次接觸時,真的不會為之打動嗎?

其次,從兒童包括成人的閱讀習慣而言,讀書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重複的事情,難道一些優秀的繪本,不應該被長年累月時長翻起嗎?試想我們自己,有多少書曾經是少年時期的摯愛,然而真正長大成人後,真正留在我們心裡的又有多少呢?除去本身讀書方式方法的問題,難道一些好書不應該被反覆翻閱嗎?

第三,繪本本身和純文字的圖書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一本好的繪本,是圖畫在講故事、文字在講故事、圖畫和文字共同在講故事,這其中關於繪畫、關於音樂、關於文字、關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難道僅僅是0-3、3-6歲的孩子所能領悟透徹的嗎?難道不值得所有的大孩子和大人們細細品味,深入研究嗎?

第四,之所以會有“孩子一般幾歲告別繪本”這個偽命題,其實可以說是人們的功利心在作怪,家長們總是擔心閱讀大量的繪本會影響孩子的文字理解能力,10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沉浸在繪本的海洋,有可能他考試連試卷上的文字都讀不完,因為過多的繪本閱讀“喪失”了他最基本的閱讀能力。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肯定不是!

具體的我們以後可以專門寫一篇文章來分享繪本閱讀的好處!


普普的新房子


孩子並不一定需要他要完全告別繪本,因為即使是大人,對於很多色彩豐富的圖畫純欣賞的角度,也是非常棒的一種美的體驗。
我們對繪本的最大誤解就是,圖片多文字比較少,所以家長最開始願意給他們選擇繪本,因為圖畫更容易吸引視覺感官,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打動孩子。
但是繪本的問題,也來自它所傳遞的信息,大部分通過的是圖畫而並不是文字。
孩子一般從圖畫思維,視覺記憶過渡到聽覺記憶,或者文字性記憶在4到6歲左右。
人的感官除了視覺之外還有聽覺,還有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
給孩子看繪本的最大好處是讓他從圖畫中吸收到美的體驗。再尋找細節中找線索,從圖片中處理邏輯問題。而這個時候他的聽覺和大腦思維同樣在得到鍛鍊,所以爸爸媽媽和孩子親子閱讀繪本時,還必須能從繪本短短的文字中,找到圖片後面蘊藏的更多的信息,和孩子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討論。
而孩子越來越大,尤其是接近小學階段,他需要更多的文字處理經驗和識字方面的需求。
這時候適當的引進繪本級別略高字數更多的圖書是很有必要的。
特別是孩子,如果以及處於識字敏感期,他對文字的好奇心大過了對圖片的觀看時。多用文字類的描述方式讓他聽懂一個故事。孩子轉而聽多了,再看對應到相應的純文字的故事情節中去。這就是繪本和橋樑書最完美的過渡。

我的孩子第一次接觸純文字的故事非常的偶然,當時給他無意中提起了《綠野仙蹤》的故事情節。

孩子只聽了一個開頭,就一發不可收拾,追問著後來發生了什麼,但是我已經對大致的情節忘得差不多了。

於是直接跳過繪本,直接買了一本純文字,帶少量插圖的綠野仙蹤故事小說回來。

就純閱讀的形式讓孩子聽我讀,只有少量的插畫。孩子已經對閱讀形式很熟悉的情況下,他只是聽,聽兩頁聽三頁,或者一口氣,聽完一整章節。一整本書,大約也就一個星期不到就讀完了。

接下來我又給他加入了其他,比較適合他現在年齡的小故事,比如林格倫的《淘氣包埃米爾》系列。橋樑書,《淘氣包亨利》和《小偵探內特》的系列故事書。

孩子慢慢完全適應了這種純文字的閱讀習慣和聽故事的習慣。

即使到後面,我把一些純科普類的內容也用這樣的方式,給他講給他聽,孩子也沒有排斥的反應,很完美的從繪本的圖片閱讀過渡到了文字閱讀上。

所以,針對孩子,每個人不同的興趣,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方面,繪本只是閱讀的載體,而並不一定是閱讀主打的書籍。
在孩子一定的年齡,有意識的過渡到文字階段的閱讀,會對他們以後自主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安家媽媽的小世界


孩子一般7歲,上小學一年級之後會告別繪本。

1.讀書分好幾個階段

剛開始孩子小,還不知道書是什麼的時候,可以看布書,按壓有聲音,可以放在嘴裡咬,對孩子沒有傷害。

在等孩子大一點可以讀繪本。繪本就是以圖為主,圖文互補的圖畫書。寶寶看圖,媽媽讀字。寶寶邊聽邊看,通過媽媽的補充全面瞭解繪本的意思。這個階段是以讀圖為主的階段。

在下來,就是圖畫書,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小人書。這種書以讀字為主,圖是對文字的註解,沒有圖也能理解文字。圖只是為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一年級之後還有可能讀一種書,就是文字加註音的書。因為孩子識字量不夠,所以給文字注音了。書中也有一些圖,但以文字為主。

注音的書和圖畫書一般是同時推進的,甚至注音的書比圖畫書還好讀一寫。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純文字的圖書。

一般情況下孩子上學之後,由於識字了,會漸漸遠離繪本。

2.優質繪本沒有年齡界限

但是,這並不是硬性要求。好的繪本大人也可以讀,可以讀一輩子,也會有所收穫。

譬如,我以前看過一本書,書名小步走路。從這本書裡,我就學會了堅持。

還陪兒子看過不一樣的河狸,我學會了尊重不同,堅持自己的想法。

3.繪本可以和其他書同步推進

繪本以圖為主,很多圖案都是大家作品,畫的很精美。

可以讓孩子組合式閱讀,同時看繪本,注音圖書,在家家長親子閱讀稍難一點的書。這樣就會形成各種圖書的優勢互補,孩子能從閱讀中獲得最大收益。


小慧聊育兒


繪本,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指一類以繪本為主,並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國際公認“繪本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


繪本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圖文結合的同時,圖片具有連續獨立性,文字往往只是輔助作用。圖書繪製精美,圖片色彩鮮豔,表現力強,有的圖片則具有形式的美感!

一位朋友懷孕後,就迷上了繪本,被他的色彩搭配深深吸引。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幼兒,兒童,還是成年人都可以讀。有的是被他的故事情節吸引,有的是被圖畫震撼,美好的畫面總會帶給人好的心情。讀繪本,幾歲也需要!


楠得有你


首先,松居直先生說繪本是0-100歲都適合讀的書。那麼可以肯定的說,繪本之中必定會有適合嬰幼兒、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乃至中年人,老年人看的內容。

\n

其次,給孩子讀繪本就像喂孩子吃飯一樣,既要供給足夠的營養,又要給孩子品嚐不同的口味,所以對於經典的繪本大師的作品,要反覆的閱讀,就像熟讀“唐詩三百首”一樣。

\n

再次,同一繪本在不同年齡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不同階段可以讀到不同的趣味和意義,並沒有嚴格的年齡劃分。大一點的孩子在閱讀繪本時會更多的和自己的生活閱歷結合起來,獲得更多更貼切的感受。


\n最後,繪本就像一個寶庫,讓人沉沁其中,豐富孩子的世界,給成人體會生活,品味人生的平臺。


黃一越媽媽講育兒


孩子看繪本的時間應該真的只有短短的幾年吧,我家寶貝現在正處於這個時期,現在我是看到適合她的繪本就忍不住的買買買,現在她是看的樂此不疲,我想等到她開始上小學,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的時候,也就不滿足於看繪本的階段了吧,她自己就會覺得太“小兒科”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