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公斤/方,年產值800萬元,這模式不但賺了錢還長了臉

內容提要

從室外到室內,浙江岱山縣的水產養殖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升級。

1986年岱山縣政府成立水產開發指揮部,結合“萬畝低窪鹽鹼地養魚高產技術開發”項目,掀起了開發鹽鹼地發展水產業的熱潮,同時縣政府確定將魚池開發土方抵頂縣辦水利工程,進一步調動起群眾的開發熱情,自此,全縣池塘養殖面積逐年增加,逐步探索形成了“上農下漁”、“上經下漁”、“上棗下漁”、“上畜下漁”等多種有效的種養結合模式。

20世紀初,隨著經濟效益高,飼養難度小的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引進,岱山水產養殖面積呈“井噴”增長,並於2003年達到了22000畝的最峰值。

養殖面積雖然上來了,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生態優先理念的興起,這種佔地大,資源利用率低下以及汙染相對較大的養殖模式正在逐漸衰退。標準化的大棚養殖以及高效的工廠化養殖日漸興起。

在岱山興東水產養殖公司,記者看到,原本露天的養殖場被搬入了廠房。寬敞的廠房裡整齊排列著十餘個飼養池,每口水池裡都安裝有水管,與廠房一側的循環水處理體系相連。“我們採用的是‘工廠化循環水飼養體系’,通過這套設備既能達到水產養殖率先實現‘零排放’,同時還能增加產量,提升產品質量,可謂是一舉多得!”養殖場工程師孔令宏告訴記者,2017年,限公司投入800餘萬元,新建了一整套“工廠化循環水飼養體系”。

工廠化循環水飼養系統

設備首要包含沙漏罐、紫外線消毒器、生物過濾器和蛋白分離器等,能完成飼養水體的循環使用,基本到達零排放,大大提高水資源的使用率。孔令宏介紹,因為魚兒在成長過程中會發生糞便等廢物,要堅持水體潔淨,體系就要進行循環。首要,出產廢水經過管道進入沉積池,對糞便等粗顆粒廢棄物進行沉積;緊接著出來的水經過精細過濾,然後進入紫外線消毒器,在此過程中,絕大部分細菌和病毒都會被消除。這樣一個循環後,潔淨的水體又被從頭輸回魚池內,在節省水資源的一起,為魚蝦兒成長提供健康的環境。

80-90公斤/方,年产值800万元,这模式不但赚了钱还长了脸

養魚蝦先養水

水,決定了魚產值和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水質。“工廠化循環水飼養體系”就是經過水處理設備將飼養水淨化處理後再循環使用,然後到達節省資源目的的飼養形式。“這套新體系我們也叫它‘內循環’,水的重複使用率在95%以上;而傳統飼養是開放式的流水飼養,每天的換水量則在300%以上。”孔令宏向記者解釋,“工廠化循環水飼養體系”這種方法不同於傳統飼養的流水設施,每個養魚池之間相互形成了一個關閉的循環水體系,可隨時根據需要將池內的水輸送到水處理體系進行處理,再將處理後的水輸回飼養池內。

“現在每立方米產量達到80-90kg,年產值也達到了800萬元,增產很明顯。”不僅環保,而且能增產,孔令宏說,未來這種養殖模式將可能成為大勢。

類似標準化生產模式如今在岱山並不少見。在長塗叮咀,一組周長達60米的“巨型”深海網箱成了大黃魚養殖的法寶。“深海網箱養殖的大黃魚雖然成活率比起普通的養殖模式低一些,但其營養成分85%接近野生大黃魚,所以在市場上很受歡迎。”舟山岱衢洋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革新養殖方式的第一批人,他們嚐到了甜頭。

深海網箱養殖大黃魚

“改革開放40年來,政策放開了市場,市場倒逼了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積累了應變能力,應變能力順應了新時代的生態優先理念,生態優先理念引領水產養殖新模式變革,新模式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水產養殖新模式健康發展的驅動力。”羅峰告訴記者,20世紀初期,岱山養殖主要以傳統圍塘養殖模式為主,2003年,全縣養殖面積達到最高峰22000餘畝。近年來,岱山以“提質增效”為發展方向,引導養殖戶先標準化、集約化、設施化、良種化、循環化以及信息化發展。

80-90公斤/方,年产值800万元,这模式不但赚了钱还长了脸

據統計,截止目前,岱山縣已經擁有“規上”養殖企業32家,大棚養殖面積超過1000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