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现在,人也叫网红,店也叫网红,如果把这个概念放到以前,那么进贤路当之无愧就是一条“网红路”,它的“网红店”可不止一家两家。

这条短短几百米的小路,却特别让人留恋。这里就像是浓缩的上海,有市井的弄堂、破旧的街面房子,也有潮人汇聚的服饰店、洋餐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你的味蕾能找回老上海的味道。

短小精悍的历史

进贤路,1926年才修筑,地处当年的法租界。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过去的路名叫“普恩济世路”,Route John Prentice。读过法语的都晓得,用route这个单词,说明这条马路过去也不大。

那么,John Prentice这个人又是谁呢?

他是个英国人。奇怪么?为什么法租界要用英国人的名字来命名?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J.Prentice,苏格兰人,很早就来了上海,大概在1870年的时候,他是当时旅沪的著名造船专家,一直是上海工部局的成员,并且于1901-02年,短暂出任过工部局主席。

J.Prentice在旅沪法国人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和很广的人脉。1925年4月,他死于那场肺炎流行,并被葬于静安寺这里的外国人墓地,就是现在静安公园的所在地。上海法国人俱乐部内部,还曾为他设立过纪念堂。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去西泉浴室汏浴

说起“混堂”,上海人对于浴德池、卡德池、大观园、逍遥池这些知名老混堂,都不会陌生。而在进贤路所在的小浜湾地区,过去也有一个上海滩很有名的混堂,这就是西泉浴室。

这里是上海为数不多,设有一清、一浊,两个大池的浴室。同其他澡堂一样,堂口有擦背、捶背、扦脚、敲脚、推拿、剃头、擦皮鞋等服务,还有人托盘小卖出售生梨、青萝卜、青橄榄、莲心汤等清热去火爽口小食。

当年,西泉浴室内还有一副木雕对联,上联为:“进门皆是清洁客”;下联为:“出门并无龌龊人”——算不上什么惊世绝句,但对仗中亦将人生况味点出几许!即便是房屋条件颇好的斜桥地区居民,依然会选择附近的西泉浴室,经常去那边洗澡。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当年,普恩济世路在法租界的地位不容小视,法租界境北的第一口深井(自流井),就在于普恩济世路地籍5549号地块。

民国32年(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租界时,用江西地名“进贤”二字,取代了“普恩济世”的名字,进贤路由此得名。

“文艺范”

看到标题,侬肯定以为我要先说进贤路的饭店,侬猜错了!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自从设计师小店陆续从长乐路搬过来之后,去进贤路的意义,终于可以不再止于茂名路路口,那几家装修简陋且座位总是欠奉的老牌饭店了。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在这条藏身闹市区,走来走去都让人有戛然而止之感的次马路上,现在有了不少时髦铺子、咖啡店和设计师工作室。它们分布在进贤路的两头,与中段那些看起来年代久远,有点儿破败的旧式弄堂房子和烟纸店和谐共处,透出几分不骄不馁之气。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远声书局

进贤路的“文艺范”,是有历史的。

这里的89弄4号,过去是“远声书局”的所在地。书局创办于1934年,店主张玉贲。

抗战爆发后,一批青年学生在地下党的支持下,为打破了“孤岛”文艺界的沉寂,办了一个文艺刊物——《文艺》。

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人之一、戴平万,就是这个刊物的撰稿人之一,当年很多文艺座谈会,也会选在普恩济世路(进贤路)举行。

除了时髦和新潮,进贤路上海还有几家“古董店”,卖的都是老上海的旧家私,这几家店的老板姓周,颇有一点“local之王”的风范。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老周从2005年开始做起旧家具生意,从最初的6平米小店,到今日大小不等的3家店,很有一番白手起家的意思。

进贤路地段好,并且离我家这么近,旧时还是杜月笙的地盘,我就喜欢这种历史感。反正老的东西越来越有市场,年轻人就是喜欢这种腔调。

“复古”的天鹅阁

进贤路上,倒是有一个老克勒开的店,这就是“天鹅申阁”。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作为海派西餐的代表,“天鹅阁”早已成为了上海人的记忆,据说,老板取“天鹅申阁”的名字,也是因为纪念自己童年的记忆。老板说,他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穿戴整齐,跟著长辈们去“天鵝阁”吃西餐,那过节般的兴奋感,至今难忘。

后来回国后发现,当年的“天鹅阁”被拆掉了。除了无尽的遗憾,自小喜欢下厨房做料理的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开一家西餐厅,把儿时品尝的老菜肴重新拾起来。

他的确做到了。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红白格子桌布,和当年天鹅阁的材质、颜色一摸一样,还原了一个老上海的西餐厅。罗宋汤、炸猪排和土豆色拉,是很多老上海食客每次必点的“三件套”,尤其是土豆色拉,那真是小辰光的味道!

据老板说,这里的一些老菜式,也是他和老克勒们“嘎三胡”时回想起来的。这位老板,就是周永乐,他的奶奶是曾被称为“豪门千金”的聂家四小姐、聂其璧,而她也是曾国藩最小的外孙女。

有幸见过老板几次,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举手投足间的老克勒味道和多年海外生活的经理,以及他整个家族流传下来的上海文化一起,统统反映在了他的餐厅和菜品之中。

生活的味道

如果说“天鹅申阁”带给上海人的是记忆中的味道的话,那么,进贤路更为出名的,是那些“生活的味道”——这就是进贤路上,最大牌的几家本帮小餐厅,“春”、“兰心”、“茂隆”、还有陕西南路口的“海金滋”。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虽然茂隆、兰心和春这三家上杂志的上杂志上电视的上电视,更有甚者还被国外媒体奉为海派的传统料理的圭臬,但它们十多年来,依然低调故我。

一不装修二不扩充,只把自己隐在那排新里房子的底层,维持着80年代小理发店般的狭小门面,等待着慕名者的搜寻和偶遇者的惊喜。

三家餐厅,笔者最想说说“春”——实在是因为老板娘,给我印象太深刻了。

“阿庆嫂”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说“春餐厅”当年是举沪闻名,这一点不夸张——无论其所谓的“家常菜式”,还是老板娘那“阿庆嫂般的态度”(我姆妈最喜欢在背后这么叫她)。

我姆妈还总结过春的几个特点:“价格不菲、菜式家常、态度“老奎”、环境拥挤,但是,怪了,就是有一帮子人,来了又来,吃死爱死”——这其中,肯定有伊额儿子,我。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搬到威海路上班之后,就没少去过“春”,最初是借姆妈的由头,后来也么少带各种朋友去,不管带哪种“春色”去,招牌酱鸭、雪菜豆瓣酥,还有油爆虾,定是必点的——实在太欢喜,就是因为本帮酱鸭,吃出了我爹爹当年的手艺!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曾有个老上海这么点评“春”的食客,笔者是觉得,虽然搓克,但是恰到好处——“被老板娘冷面狠搓几句,还西格格痴笑,象在澡堂被按摩女揿到要紧处,痛而快乐”。

真的,我算是发觉了,自己有多欢喜市井气的上海,就有多喜欢这样的“老板娘”。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尽管现在很少去那边了,但是,偶尔去一次之后,依然会写下这样的文字:

是春天了,这段小马路上都有了荷尔蒙的味道:老板娘手里一支香烟,窗台边老食客的背上轻轻一拍,一句“戳气”,真是风情万种,即便外人视作打情骂俏,也不会有艳俗的“老鸨气”,或许,这也是上海女人的“嗲”,淑女带点风尘味,不多不少,就一点点。

新东西不断生长

虽然喝过洋墨水,但笔者并不时髦,也不喜欢潮,就是喜欢进贤路,这般上海的味道。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在这里,快走5分钟足够一个来回;窄窄的马路,索性做了单行道;人行道也是窄窄的,梧桐树一不小心便把影子都泼到马路上;听上去,这条马路都是文艺调调的事情......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在比肩的潮店、设计师品牌店之间的,是有些破旧的弄堂口,那些摇着蒲扇、拉家常的阿婆们,还有躲在阴头里,慵懒的家猫......我喜欢的一本杂志曾经写下,关于进贤路的文字:

如果把她们当作另类时尚的代表,也未尝不可——正是这样的进贤路才有趣,它与时俱进,但还矜持地摆着旁观者的pose,街道并不那么干净,房子也不是那么漂亮,新的东西却不断在生长。

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老早底额浦东新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南市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闸北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杨浦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虹口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黄浦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普陀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长宁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静安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卢湾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徐汇区 侬还认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名》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进贤路,重温生活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