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明培養姜維做為接班人,為什麼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

仰望明月754


【諸葛亮,死前把軍權交給楊儀。多智近乎妖!!!】



我們要明確一個觀點,這裡的軍權其實指的是在諸葛亮死後,退兵的權力。

然而在諸葛亮將死之際,這個權力在很大意義上就等於整個蜀國權力的交接。

我們看一下,當時諸葛亮在整個蜀國可以選擇的(權力)繼承人有:李嚴,姜維,費禕、楊,蔣琬,魏延。(皇帝太小了,不考慮。)

當然通過史料,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原定繼承人其實是蔣琬。我們這裡來討論一下為什麼他要把軍權交給楊儀,而不是姜維或者別人。

我們先說李嚴,李嚴,東州派,劉備指定的顧命大臣,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此時已經被貶為庶民。



(諸葛亮病發突然,他不在軍中,軍權是絕對交不到他手上。)並且史實證明,就算他在軍中,諸葛亮也不可能啟用他。

有史料記載: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顧激憤也。”

這裡的李嚴即李平,按照習慣還是稱為李嚴。 上面這句話,意思是: 李嚴平常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再度起用自己,斷定他的繼任者做不到。

從這條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諸葛亮指定蔣琬接班,類似於後世的秘密建儲制度,沒有公開。除了當事人沒有其他人知情。

不然的話,李嚴要是知道由資歷不如自己的蔣琬接班,他早就 憤憤不平,甚至在諸葛亮死前就鋌而走險了 。

諸葛亮在逝世前,對於等待東山再起的李嚴不 置一詞,加上不動聲色的秘密指定繼承人, . 實際上己經宣判了李嚴的死刑。

以諸葛亮對李嚴脾性的瞭解,這一手“安樂死"看起來是有意為之。

下面我們再來說魏、楊二人。魏延,元從派,軍方首席,此時位於前線。 楊儀,荊州派,幕府首席,此時位於前線。



他們兩人素有不和。

這一次退兵託付。不異於權力交接,交給文宮而不是桀驁不馴的大將,是最穩妥的做法。

退一步進,假如託付給魏延,以魏延糟糕的人際關係和粗淺的胸襟城府,即使他平安回到成都也勢必將朝堂推入動亂中。還有很大的可能會謀反。

文武不和在歷史上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關健還有他與漢中諸將的關係也很微妙。雖然沒有與楊儀的那種劇烈衝突。

但看史實中王平、馬岱的表現,還有吳懿、 姜維等人晉封縣侯的非常躍升, 可以判斷諸將在選邊的時候也不會和他站一起。

如果排除武將,只選文官。那麼,指定的領軍者就有講究了:蔣琬,李嚴在成都,不在前線,排除;費禕、姜維(文武雙全,也可算文官)的資歷地位不足,排除。

只有楊儀,隨行軍中,既是幕府首席,資歷地位也足夠,又絕不會與魏延妥協,將是鬥爭時最死硬的主心骨。

前面我們說到了,諸葛亮的繼承人其實是蔣琬。諸葛亮他對魏延和楊儀兩人只是用其才而已。

然而倉促之際,敵我矛盾為先,人民內部矛後 為後,兩害相權取其輕,作為臨時救場風員 楊儀顯然更為合適。

楊儀、魏延品行有虧,但是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又豈會簡單的把人,分作好人壞人?

法正睚眥必報、孟達叛降敵國、李嚴鱗甲難近,諸葛亮都能容忍、合作和安撫,而且諸葛亮甚至,還為了魏延,責備處罰,官在其上的元從派劉琰,可見一斑。

要只因為平行有虧,諸葛亮不用魏延、楊儀?那就太小覷了諸葛亮的胸襟之閣和城府之深。

楊儀和魏延兩個人,其實都是功高難制的人。也只有諸葛亮在世,才能壓制住他們。在諸葛亮心裡,他們已經都被判了死刑。選擇楊儀也只是權宜之計罷了。

要清理功高難制的楊、魏二人,正史所描繪的正是最優路徑:先團結所有人幹掉魏延,至於楊儀,脫離軍權回到成都就沒有了威脅。而蔣琬遠在成都,軍權只得歸了楊儀。

蔣、費可以智取楊儀,而難以力敵魏延。

罷!罷!罷!只能是楊儀了。

從結果來看,蜀國雖有動盪,還是承受的起的:蔣琬順利接班,漢中諸將都保留下來;魏延招致成都朝廷和漢中諸將的圍剿,楊儀脫離軍權後被冷置。

軍方、幕府的兩位首席在諸葛亮之死後,迅速失意離世,蜀國的進取能力大減,這也部分促成蜀國轉變戰略,由進攻改為防守。

蔣琬,費禕接班,更是明確表態咱們都不如諸葛丞相,保境安民就好,而他屢屢實行“破壞制度”實行大赦,也從側面反映蜀國國力己經到了極致,不得不矯枉過正。



總結來說,諸葛亮將退軍重任交給楊儀,是深

謀遠慮的安排,而最終蔣琬能夠順利接班,也

並非無心插柳的結果。

諸葛亮對於身後事的佈置,對於人心的掌控, 當得起“多智近乎妖”的評價。


君毒舌


先說題目中的小瑕疵,諸葛亮臨終前是把軍權交給了蔣琬,並沒有交給楊儀。三國志蔣琬傳記載,諸葛亮秘密上書給後主,我如果去世,以後的國家大事可以託付給蔣琬。

在諸葛亮死後,後主任命蔣琬為尚書令,不久又加封都護將軍,授予作為行使職權的附節,兼任益州刺史,又升任大將軍,總領尚書事。而相反,楊儀卻沒有掌握什麼具體事務,優遊閒處罷了。

真的培養姜維做接班人了嗎?

先說姜維的來歷,姜維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收服的魏國降將,時間是建興六年(228年,就是馬謖失街亭那次)。諸葛亮很看重姜維,給蔣琬的信中寫道,姜維工作忠誠勤勉,考慮事情精細周密,我考察他的才德,名士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這個人是涼州最難得的人才。還提到應較他先教練中虎步士兵五六千人,他長於軍事,忠於漢室,才識勝過別人,後期可以朝見主上(後主劉禪)。

通過諸葛亮的描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很看重此人,的確也加以了栽培。但這僅僅只是說明了諸葛亮對人才的渴望,並不能說要讓姜維做接班人。(小說三國演義中提到了想將自己所學傳授給姜維,但小說畢竟是小說,這裡以正史為主,暫不討論小說)。

在三國志姜維傳中,從諸葛亮收服姜維,到諸葛亮去世(建興十二年,234)這六年時間裡,關於諸葛亮與姜維交集的事蹟找不到,只能從別人的傳中找到一些小細節。

諸葛亮十分看好姜維,那麼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兵權是交給蔣琬而不是姜維呢?

1.先看資歷和工作經驗,蔣琬在劉備入蜀時擔任縣長,後來被罷免。在劉備做漢中王時(219),蔣琬再次入朝做官。以後步步高昇。到諸葛亮去世時(234),一共工作了15年。而姜維則是6年(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應該說資歷和工作經驗蔣琬都多於姜維。

2.出身。蔣琬首次是以州書佐的身份追隨劉備,蔣琬自始自終屬於蜀漢政權的一員,屬於蜀漢嫡系一員。而姜維是以降將身份從魏到蜀,僅僅六年時間。所以姜維暫時不可能擔任大的職位,來接替諸葛亮。

3.功績。在蔣琬傳中記載,建興五年,諸葛亮進駐漢中,蔣琬與長史張裔留下來主持相府的事物,建興八年,接替張裔任長史,又被加封撫軍將軍 諸葛亮多次外出征戰,蔣琬總是準備充足的糧食和武器供應前方。應該說,有了蔣琬,諸葛亮可以安心進軍,有了較為穩定的大後方。加之,蔣琬在後方處理各類事物,應該與後主劉禪也時常接觸,蔣琬深的後主和諸葛亮的信任及讚揚。

而反觀姜維入蜀的六年,應該是一直跟隨在前方作戰學習,關於這六年姜維的表現所記載的並不多,應該說功勞較少。

所以軍權並沒有交給姜維。

姜維真正掌握軍權,是在費禕去世之後,費禕在世時,不提倡北伐。在費禕去世後,姜維開始大力北伐,並在去世的三年後,升任了大將軍。

以上為本人的分析和見解。歡迎點贊+關注。


遨遊文史世界


你這個問題問得相當有深度!下面我深度剖析一下。

楊儀,諸葛亮軍中長史。為人輕狂自傲,自以為頗具才幹,可堪大任。但無統軍履歷,因此在軍中沒有根基。且資歷較淺,多有樹敵,不能一呼百應,即使諸葛亮死後也不可能把持川蜀政局,造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魏延蜀漢名將,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曾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魏延既有從政經驗,又馭兵多年,資歷深厚,野心勃勃,自謂除諸葛亮無人可與之相比。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被諸葛亮拒絕,心生埋怨。諸葛亮此時為求川蜀日後政局平穩過渡,便定下驅虎逐狼之計,決心除掉魏延。

諸葛亮死後,讓楊儀帥三軍之職,魏延自然不服。一場權力鬥爭自此開始,二人分別向朝廷報對方謀反。諸葛亮親信費煒深知諸葛亮深意,與楊儀合力誅殺了魏延,為蜀國日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政治鬥爭就如同漩渦,永遠沒有贏家。除掉魏延之後,楊儀自以為建立了不世功業,結果朝廷卻並未對他封侯賜爵。楊儀口出怨言,被後主直接賜死。

反觀姜維對諸葛亮及蜀國忠心耿耿,深得諸葛亮衣缽傳授,極具軍事才幹,有較高的政治預判,因此是蜀國日後北伐統軍的不二人選。作為下一代接班人,諸葛亮是不可能讓他捲入政治鬥爭漩渦,他必須保護好這個接班人!

楊儀死了,魏延死了,這場權力鬥爭結束了,蜀國的政治局勢也平穩過渡,接班人在沒有任何傷害的情況下上位了。你說諸葛亮神不神?!

歷史也多有案例可尋。康熙臨死之前也曾貶斥多位名臣,時人不明康熙深意,以為他糊塗妄為。其實康熙是在保護他們,讓他們遠離權力鬥爭的漩渦,一旦捲進去必然不保。權力鬥爭的結束,卻又是他們為國效力的時刻!


隨字了得


諸葛亮為什麼在明明知道益州疲敝的情況下,且明明知道自己時命不久,卻要六出祁山,以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國家實力差距太大

從國家實力來說,蜀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魏國的實力是他的數倍。而以弱蜀去挑戰強魏,可以說確實是憑藉著諸葛亮的一己之力。也說明諸葛亮的功勞是不容抹黑的,幾乎是憑著個人智慧去實現對魏國的碾壓。

但是即使是這樣,蜀國也是“益州疲敝”,魏國的錢幣從曹操時期到曹丕,銅錢都是一般大小,而蜀國政權,錢幣一直在偷偷的越鑄越小,到蜀國亡國時,錢幣只有當初的五分之一。這其實是變相地盤剝百姓,諸葛亮雖然一身廉政,兩袖清風,但是連年的戰爭,蜀國百姓苦不堪言,人口一直是淨流出。

堪比管仲、樂毅的僅諸葛亮一人而已

諸葛亮在隆中時,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治國之良丞,將齊國治理得天下最富,百姓安居樂業;樂毅是燕將,以一己之力,帶領弱燕几乎吞併強齊,立萬世難以企及之軍功。這兩位都是不世出的人才,諸葛亮認為自己堪比這二人。

可以說諸葛亮死後,蜀國暫時失去了三國爭鋒勝出的核心競爭力。

姜維是奇才但絕非司馬懿對手

諸葛亮知道姜維是奇才,讓他教練軍中虎步士兵五六千人,並在給蔣琬的信中大力推薦,說他“長於軍事,忠於漢室,才識勝過別人,後期可以朝見主上(劉禪)。”

諸葛亮為什麼向劉禪推薦蔣琬、費禕,而不是姜維。原因有三:一、姜維絕非司馬懿對手,但是姜維比司馬懿年輕,假以時間歷練,在熬死司馬懿後,應該也是首屈一指的軍事人才;二、蜀國疲敝,需要的是守成的將領,蔣琬老成,一直負責糧草和武器供應,不是進攻型人才,費禕反對北伐,用這兩個人可以讓蜀國休養生息;三、姜維是進攻型人才,但是國家和他個人的火候都不夠,等到國家慢慢恢復了,司馬懿也被熬死了,姜維也歷練得差不多了,這時正好堪大用。

諸葛亮可以說是機關算盡太聰明。我是“天下會會天下”,喜歡聊三國的關注一下我。


天下會會天下


提這問題的人,你是把誰葛亮當作什麼人了?象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嗎?假若諸葛亮就是象曹操那樣的一代奸雄,那麼他想把軍權交給誰都可以,這肯定是沒問題的。可惜他不是。

終諸葛亮的一生,他就是蜀漢王朝的一位丞相,是為蜀漢王事躹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大忠臣。這樣的人怎麼會幹出公權私授的事?

姜維是諸葛亮看好的人這沒錯。諸葛亮也確實把姜維視為弟子,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且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提升姜維在蜀軍中的實力和地位。

比如姜維剛歸降不久,諸葛亮就將帳下最精銳的一支部隊,五千重甲步兵虎步軍交由姜維統率。而所有這些扶持,應該說都是在諸葛亮職權所轄範圍內的。

至於蜀軍最高統領權,那是國主劉禪所有的,是由劉禪授予諸葛亮代為行使的,根本就由不得諸葛亮想給誰就給誰,除非諸葛亮變成一個和曹操一樣的人。

我們現代國家對最高權力在特殊時刻的交接,通常都是有一套固定章程。比如說美國,總統一旦出現意外就由副總統頂上,這是在他們的憲法中明文規定了的。

而在這一點上,其實古今的做法相似。一把手不行了由二把手接上,整個過程都是要遵循一套固定的規章制度來進行操作的。也只有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規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權力轉移過程產生的動盪和衝擊,這對所有的人都有好處。



張旁子


真實軍權是交給蔣琬,而不是楊儀,諸葛亮死前,把軍隊交由楊儀、費禕、姜維帶領回成都,而不是把兵權交給楊儀,諸葛亮死後,大軍撤回成都,楊儀為撤兵總指,姜維為斷後,而魏延呢!諸葛亮留下命令,他要打曹魏,就讓他領一支軍隊去打,但大軍必須要回城都。

後勤是楊儀搞的,如果讓魏延統兵,管後勤的楊儀會幫魏延嗎?魏延有次還拿刀去殺楊儀,被費禕勸阻,諸葛亮也並沒怪魏延,而楊儀即哭泣魏延欺他。 諸葛亮留下軍令,是對的,楊儀、魏延有仇,如果讓魏延管兵,楊儀管後勤,蜀國的軍隊不就是會給他們倆個搞沒嗎?現在諸葛亮下令,魏延不撤,讓他自己令一軍伐魏,楊儀與大軍回成都,不是解決了嗎?可是這兩人,還有費禕的逃跑舉動、阿斗相信楊儀不相信魏延,才導致魏延被殺。

羅貫中寫諸葛亮說魏延頭後有反骨,命馬岱留意,不聽話就斬吧,歷史上魏廷之死是楊儀乾的,楊儀與魏廷不和,其實真實諸葛亮魏延關係還不錯。_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魏延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諸葛亮病勢垂危,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交代後事,安排自己的退軍事項。讓魏延率軍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就自行出發,退回到漢中,魏延與楊儀更是勢同水火。魏延這個人對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別人都讓著他,只有楊儀不能忍讓。惹急了,魏延甚至會拔出刀來要殺了他,諸葛亮死後,楊儀逼反魏延,魏延只好和兒子及其幾個親信逃亡,奔向漢中。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將他殺死。

《三國志 楊儀傳》記載:“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但楊儀籌度糧谷,後勤能力很好,很有才幹

諸葛亮死後,楊儀暫領兵權,主導撤兵,姜維負責斷後,魏延想去打曹魏就讓他去打,這就是諸葛亮的遺命。我們來看看蔣琬,諸葛亮說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可知評價之高,對他器重。楊儀雖然能力也比較突出,但是他不適合當家做主,只能做做具體的工作。 諸葛亮有一次給密表予劉禪:“臣如果出了什麼意外,軍國大事可以全部交給蔣琬”。


粵神通


因為姜維確實很有才,諸葛亮只想用他的軍事才能,而不想把蜀國的命運壓在他手上,讓他們互相牽制對蜀國比較有利。


黃賜安77


這是從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當時在軍事上是姜維確實是有實力和戰爭經驗,而掌握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還是離不開政治。諸葛亮還是聰明的,但歷史的變化也不是某個人能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