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吳達軍的回憶:童年時代的氣油燈



乍看這題目以為“氣”是錯別字,其實不是;在我的兒時,我也是將氣油燈說成汽油燈,認為是氣油燈是以汽油為燃料,稍後大些我實際操作了一次點燈過程,才知道氣油燈燃料是用煤油,學名應是煤氣燈。


蕪湖吳達軍的回憶:童年時代的氣油燈



童年時代主要的照明用具是煤油燈,簡單的煤油燈是用一個空的鋼筆水瓶子,瓶口一塊圓形鐵片,中間一根筷子粗細圓空心鐵管鑲嵌鐵片上,間距為下部三分之二,上部三分之一。圓孔中間穿著一根棉紗,下放浸泡在裝有煤油的瓶子裡,上面捻出五毫米,作為燈芯。晚上在燈下做作業,一二小時過去過去後,鼻孔成了煙囪。家庭狀況好一些家庭用的罩子燈,乾淨多了。那時煤油是計劃供應,相當緊缺,有時煤油沒有了,只有用菜油燈。直至到七十年代初期用上電燈,照明情況才有所改觀。但那時電力供應也不正穩定,經常停電。

照明設施發展到現在是五花八門,最使我難忘是童年記憶中的氣油燈。

氣油燈是外國人發明的。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皇親國戚用上了,後來民囯時期農村的土財主作為奢侈品從大城市引入到鄉鎮。解放後中國農村普遍沒有電燈,當時婚喪嫁娶,如果那家用上氣油燈照明,會被人津津樂道。特別是在大唱樣板戲年代,搭在學校操場上的大戲臺兩旁高拄子上,各掛一盞點亮的氣油燈,更加增添了戲劇感染力。特別是劇情發展到緊張關頭,臺上臺下一片寂靜之時,只有氣油燈發出噝噝的聲音,這時的氣油燈不只是照明設施;而是劇情中不可缺少的道具。那種場面,那種境界,沒有身臨其境過人是感覺不出來;我也是用語言無法當描述當時的此情此景。


蕪湖吳達軍的回憶:童年時代的氣油燈



氣油燈亮,但操作點亮時是技術活,不是每個人都會的。首先打開帶有鐵絲網保護的防風玻璃外罩;在出油口繫上用絲棉製作像玩具氣球還沒吹開狀的燈泡,在儲油罐中倒入約一公升煤油,擰緊封口蓋。在蓋口附近有一個充氣手柄;一手按著燈體,一手用充氣手柄不斷地來回抽動向內充氣。當壓力錶達到一定數值時即可。

點燈前首先打開氣閥,將絲棉燈泡吹鼓,因是絲棉製作的,彭脹系不大。再將油閥打開;這時氣和油混合後噴射到燈泡上,看到有浸潤狀態時。用火柴點燃燈泡,一聲輕微的彭聲,燈泡即刻亮了起來,趕緊叩上玻璃防護罩。調整好油路和氣壓,點上二三個小時不要煩神,間隔的打打氣就行了。簡單的工作原理就是將滴狀的煤油經過高壓氣體後形成霧化再噴射到絲棉燈泡上燃燒發光。純度高的煤油發出的光白色;質量差的煤油燈光則暗紅色。

氣油燈不用時關閉也有講究,如果操作不對燈泡是一次性使用,用的方法得當;一個燈泡能用幾個循環,我記得當時一斤煤油是一角七分;而一個燈泡是一元整。過去徒弟學技術師傅要留一手,熄燈時是不給你看的,只講一面,另外你思考去吧。而破碎成粉狀的燈泡據說還能入中藥。


蕪湖吳達軍的回憶:童年時代的氣油燈



現在只能在電影電視中看看氣油燈的外觀了,電影電視中的氣油燈裡面裝備的也是電燈泡。只有發出噝噝聲響同時又有發出亮光的燈才是真實的氣油燈。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