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啟智:說壞話的未必是壞人,說好話的未必是好人!

戰國時,楚國任用昭奚恤為國相。素有善謀之名的江乙與昭奚恤不和,於是向楚王進言,說:“有個人非常寵愛自己的狗,但是這隻狗卻經常向作為飲用水源的井裡撒尿。有鄰居看見了,就想到那人家裡去提醒他,卻被惡狗堵在門口撕咬。現在,昭奚恤常常阻撓我來見您,就好像惡狗堵門一樣。況且,您有個毛病:遇到專說別人好話的人,您會覺得,這是個君子啊,於是非常親近他;遇到經常指出別人缺點的人,您總覺得,這是小人啊,於是開始疏遠他。如果總是這樣,那麼即使世間有子殺父、臣殺君的事,您卻再也不會知道了。為什麼?因為您只愛聽對別人的稱頌,不愛聽對別人的指責呀(

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楚王於是說道:“你說得對,今後我要聽取兩方面的言論。”(“善,寡人願兩聞之。”)(典出《資治通鑑 周紀二 顯王十六年》

讀史啟智:說壞話的未必是壞人,說好話的未必是好人!

<strong>俗話說,來說是非事,必是是非人。一般情況,修德持正之人,總是律己嚴於責人,不會四處搬弄是非,不會動輒說人不是。所以,如果遇到總愛說長道短之人,我們應該注意觀察、準確判斷,弄清他的意圖,看透他的品行,分辨是非,防止受騙。然而,世事不可一概而論,如果矯枉過正地認為,凡說不字的肯定不是好人,又有誰敢於針砭時弊,又有誰敢於仗義執言?我們又怎麼得到真實的信息,判明真實的情況?所以,說壞話的未必是壞人,說好話的未必是好人。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兩聞之”——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讀《諮治通鑑》,品歷史故事,悟人生智慧!(第七篇)敬請關注《讀史啟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