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1904年春天,在家乡接受九年旧式教育之后,13岁的胡适跟随三哥来到上海求新学。那时的学堂并非官办,全由私人开办,自成风气,毫无系统,等级亦不完全,也没有正式的大、中、小学等名目。

胡适进入的第一所学堂——梅溪学堂,是他父亲的朋友张焕纶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该校的课程设国文、英文、算术三科,但以国文科最为重要。梅溪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初级中学。

次年,胡适转学于澄衷学堂。该校系浙江宁波商人叶澄衷所办。澄衷学堂的课程设置比较完备,除国文、英文、算术外,还设物理、化学、博物、图画等科。澄衷学堂当时共分十二班。前六班本目当初中,后六班类似现在的小学。胡适最初编入第五班,不到半年升入第三班,第二年又升到第二班。

1906年暑期,胡适考入中国公学。那所学校是在日本的一部分中国留学生,为抗议日本文部省歧视中国留学生而愤慨回国创办的。

1908年9月间,中国公学发生了一次风潮,结果大多数学生退学出来,另外组建了一所中国新公学。

“我这时还不满十七岁,虽然换了三次学堂,始终没有得着一张毕业证书。我若继续上学,明年可以毕业了。但我那时确有不能继续求学的情形。”“正在这个时候,李琴鹤君来劝我在新公学作教员。我想了一会,就答应了。从此以后,我每天教六个钟头的英文,还要改作文卷子。十七八岁的少年人精力正强……一直教到第二年﹙一九0九﹚冬天中国新公学解散为止。”﹙参见胡适《四十自述》﹚

在这所学校,胡适还是没有得到一张毕业证书。

1910年7月,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官费生。8月从上海出发,乘船赴美。9月到达纽约州绮色佳镇,即入康乃尔大学。

胡适忆道:“我在一九一O年进康乃尔大学时,原是学农科的。但是在康大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学了三个学期之后,我作了重大牺牲,决定转入该校的文理学院,改习文科。”

又说:“我在一九一五年九月注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部。其后一共读了两年。在第一年中我便考过了哲学和哲学史的初级口试和笔试。初试及格,我就可以写论文;我也就﹙可以﹚拿到我的﹙哲学博士﹚的学位了。一九一七年的夏季,我就考过我论文最后口试。所以两年的时间——再加上我原先在康乃尔研究院就读的两年——我在哥大就完成我哲学博士学位的一切必需课程和作业了。”

也就是取得了报考“博士候选人”的资格。所以,胡适在日记中说他1917年5月22日“考过”申读博士学位的考试,并没有说“考取”。同年7月,他就回国了。8月即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攻读博士学位,首先得取得报考的资格,然后参加考试,通过者即为考取。胡适只走了头两步。七年的留学生活就结束了。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年轻时的胡适

胡适在上海五年接受的并不是正规的新式教育。在美国留学也不知道主修哪一科。据胡适回忆:

“康乃尔文学院当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至少一个‘学科程序’才能毕业。可是当我毕业时,我已完成了三个‘程序’:哲学和心理学,英国文学,政治和经济学。三个程序在三个不同的学术范围之内,所以那时我实在不能说,哪一门才是我的主科。”﹙《胡适口述自传》﹚

幸运的是,生于清朝末年的胡适竟两次得风气之先。一次是到上海求学,一次是去美国留学。这两件事在当下的中国,用上海话来说,叫“扎台型”,而胡适在整整一个世纪前居然轻易做到了。如此幸运,未免使人心生妒意。

遗憾的是,青少年时代的胡适因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根底较为浅显。

对自己的缺憾,胡适心知肚明,所以他常说“但开风气不为师”。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胡适又说过“又开风气又为师”这样的话。

前一句是针对他个人而说的,后一句则是对大学而言的。他在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会上说:“大学不但要开风气,也是应该立志去做大众师表的。”

胡适曾把“不为师”与“为师”概括为两种教育方法:“一是普及,二是提高。把它普及了,又要把它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有稳固的基础。”

“不为师”,致力于普及也。

用后人的话来说: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唐德刚《胡适杂忆》﹚

胡适是怎样致力于普及的?

1930年他从已出版的三集《胡适文存》中选出22篇论文,印作一册,“预备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作一种课外读物”。学校教师愿意作课本的,也希望用这个选本。

胡适把22篇论文分作五组:第一组6篇,泛论思想方法;第二组3篇,论人生观;第三组3篇,论中西文化;第四组6篇,对于中国文学的见解;第五组4篇,对于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胡适给每一组论文作一个提要,使“少年朋友们容易明白我的思想的路径”。

胡适给第一组论文写的提要是这样开头的:“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

这就披露了胡适思想方法的两个来源:达尔文主义和实验主义。实验主义从达尔文主义出发,只承认点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

第二组论文是胡适本人的人生观,代表他的宗教。

他所提倡的人生观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一方面要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个人,只有把自已铸造成器,才能有益于社会;一方面要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

胡适信奉的宗教想叫人知道:个人是“小我”,人类是“大我”。个人是要死灭的,而人类是不死的不朽的。“为全种万世而生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替人谋死后的“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

第三组论文指摘东方文明,颂扬西洋的近代文明。

一切文明都有物质和精神两部分。说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这是妄人捏造出来的谣言。

材料都是物质的,而运用材料的心思才智都是精神的。但物质是倔强的东西,你不征服他,他便要征服你。东方人过去也曾制造器物,做出一点文明,但后世子孙得过且过,不肯用手用脑去和物质抗争,不久就被物质征服了。

“这样受物质环境的拘束与支配,不能跳出来,不能运用人的心思智力来改造环境改良现状的文明,是懒惰不长进的民族的文明,是真正唯物的文明。”

反过来看西洋文明:“这样充分运用人的聪明智慧来寻求真理以解放人的心灵,来制服天行以供人用,来改造物质的环境,来改革社会政治的制度,来谋人类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

东方文明最大的特色是知足,西洋的近代文明最大的特色是不知足。

胡适对于中国文学的见解,只不过达尔文进化论和杜威实验主义的实际运用。第四组论文有六篇。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步入中年的胡适

第一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旨在贡献作者对于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历史的文学进化论。在他看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时代与彼时代之间,虽皆有承前启后之关系,而决不容完全抄袭。纵观古今文学变迁之趋势,白话文学自宋以来,虽见摒于古文家,而终一线相承,至今不绝。

胡适将白话文学列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自从《诗》三百篇到于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儿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其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馆的陈列品!”

胡风请读者不要误会,他并不是说:凡是用白话写的书都是有价值有生命的,而是说:用死了的文言决不能做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凡是有真正文学价值的,没有一种不带有白话的性质。

换言之,白话能产出有价值的文学,也能产出没有价值的文学;可以产出《儒林外史》,也可以产出《肉蒲团》。但已死的文言只能产出没有价值没有生命的文学,决不能产出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

为什么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呢?

胡适答道:“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妙,表情表得好,便是文学。那些用死文言的人,有了意思,却须把这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有了感情,却须把这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

胡适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就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

提倡国语的文学,就是要使国语成为文学的国语。胡适以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乃是我们的根本主张。

而要做到这个根本主张,应该分三步走:一、工具;二、方法;三、创造。前两步是做准备,第三步才是创造新文学。

要创造新文学,必须先预备创造新文学的工具。这工具便是白话。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方法。光有工具没有方法创造不出新文学。大凡文学的方法可分三类:一、收集材料的方法;二、结构的方法;三、描写的方法。

关于第一类方法,胡适以为中国以往的文学,大病在于缺少材料,将来的文学家收集材料的方法如下:﹙1﹚推广材料的区域;﹙2﹚注重实地的观察和个人的经验;﹙3﹚要用周密的理想作观察经验的补助。

胡适把第二类方法,分为剪裁和布局两步。有剪裁,方可“做什么”;有布局,方可决定“怎样做”。材料剪定了,须要筹算怎样做始能把这些材料用得最合适最得当。第三类方法,千头万绪,大致不出四条:1、写人;2、写境;3、写事;4、写情。

工具用得成熟自然了,方法也掌握了,方才可以创造中国的新文学。

至于怎样创造新文学,胡适以为:“现在的中国,还没有做到实行预备创造新文学的地步,尽可不必空谈创造的方法和创造的手段。我们现在且先去努力做那第一第二两步预备的工夫罢!”

第二篇《〈尝试集〉自序》意在提倡用白话作诗。

胡适把三年以来做的白话诗分做两集,总名为《尝试集》。1927年9月到北京以前的诗为第一集,以后的诗为第二集。

第一集的诗无论怎样大胆,终不能跳出旧诗的范围。这些诗的大缺点是句法太整齐了,没有自然的音节,而有截长补短的毛病。

第二集的诗以诗体的大解放为理想的目的。“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齐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第二集的诗虽不能处处达到这个目的,但大致都朝这个目的去做。这是第二集和第一集的不同之处。

为什么要印行《尝试集》?作者答道:为了这本诗集所代表的“实验的精神”。“我们这一班人的文学革命论所以同别人不同,全在这一点试验的态度。”

实验是科学家的试验方法。“科学家遇到一个未经实地证明的理论,只可认他做一个假设;须等到实地试验之后,方才用试验的结果来批评那个假设的价值。我们主张白话可以做诗,因为未经承认,只可说是一个假设的理论。我们这三年来,只是想把这个假设用来做种种实地试验……要看白话诗是不是比文言诗要更好一点。这是我们这班白话诗人的‘实验的精神’。”

这篇序言的结论是:“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

第三篇《文学进化观念》论证作者的文学观乃是历史的文学进化观。

文学进化的观念有四层意义,每一层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训。

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文学乃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一种记载,人类生活随时代变迁,文学也随时代变迁,故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第二层意义是:每一类文学不是三年两载就可以发达完备的,须从极低微的起源,渐渐地进化到完全发达的地位。某一类文学的进化史,就是摆脱种种束缚力争自由发展的历史。

第三层意义是:一类文学的进化,往往带有前一个时代留下的无用的纪念品。这种纪念品早先本是有用的,后来渐渐地失去效用了,但因为人类守旧的惰性,仍保存这些过时的纪念品。这种物品叫“遗形物”。

比如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唱工、锣鼔、马鞭、跑龙套等等,本可以渐渐废去,但依旧存留,遂成为一种遗形物。

“这种遗形物不扫除干净,中国戏剧永远没有完全革新的希望。”

居然有人把这些遗形物当成中国戏剧的精华,这是缺乏文学进化观念造成的祸害。

第四层意义是:一种文学有时进化到一个地步,就停住不进步了,直到它与別种文学相接触,无形之中受了影响,或有意吸收别人的长处,方才继续进步。

中国文学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就不少。六朝至唐三四百年间,中亚各国的音乐、歌舞、戏剧传入中国的甚多。此外,中国词曲中受外国影响的地方比比皆是。中国戏曲使用的乐器,十之六七是外国传入的,最著名的当推“胡琴”。

第四篇《国语的进化》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白话是古文的进步,还是古文的退步?

一切器物制度都是应用的。因为有某种需要,故发明某种器物、创造某种制度。应用的能力增加,便是进步;应用的能力减少,便是退步。

语言文字也是应用的。其用处简单说:1、表情达意;2、记载人类生活的过去经验;3、教育的工具;4、人类共同生活的唯一媒介。这几种用处增加了,便是进步;减少了,便是退化。

以上四种用处,文言竟没有一方面不是退化的,而白话在这四个方面的应用都比文言大得多。总之,文言的应用能力,久已减少到很低的程度,故是退化的,而白话的应用能力不但未曾减少,反而增加发达了,故是进步的。

接着,胡适进一步说明白话是怎样进化的。“白话的变迁,因为不受文人的干涉,故非常自由;但是自由之中,却有个条理次序可寻;表面上很像没有道理,其实仔细研究起来,都是有理由的变迁;都是改良,都是进化。”

从古代的文言变为近代的白话的历史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该変繁的渐渐变繁了;一是该变简的渐渐变简了。

变繁的例子很多,比如:单音字变为复音字,白话因有会话的需要,故复音字最多。

又如:字数增加,白话的字数比文言多得多。

再如:形容词和副词的增加。

至于第二个方向,文言中该变简的地方,白话都变简了。比如:文言中一切无用的区別都废除了。例马二岁叫“驹”,三岁叫“駣”,八岁叫“马八”。白话只保留一个“驹”字,用以指代所有小马。

又如:文法变化多由繁杂不整齐变为简单画一。例文言有“吾”“我”之別、“尔”“汝”之別、“彼”“之”“其”之別,白话把这些无谓的区別都废除了,变成:第一人称,即我、我们;第二人称,即你、你们;第三人称,即他、他们。

再如:古文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曷”“胡”“恶”“焉”“安”等字,白话的疑问代词简化为一个“谁”用以问人,一个“什么”用以问物。

以上所说,只是要证明白话的变迁,无论变繁还是变简,都是有理由的变迁。就是那些该变而不曾变的,也都有不能变的理由。改变的动机是实际应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目的是要补救这种困难。改变的结果是应用能力的加多。这便是国语的进化简史。

第五篇《文学革命运动》说说这五六年的文学革命运动。

中国的古文在二千年前已经成了一种死文字。那时候的小吏已不能了解诏书律令了。但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不能不提倡这种死文字。于是他们想出一个法子鼔励民间研究古文,凡“通一艺以上”者,都有官做,“先用诵多者”。这个法子后来逐渐变成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延长了古文的寿命。

但民间的白话文学是压不住的。尽管这二千年来贵族文学得势,但挡不住平民文学发展的势头。

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是第一时期白话文学的代表。唐代白话诗和禅宗的白话散文则代表第二时期的白话文学。

五代、北宋和南宋的白话词,代表第三时期的白话文学。金元时代的白话小曲和白话杂剧则是第四时期白话文学的代表。

明清两代的白话小说,代表第五时期的白话文学。500多年间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部白话小说。

1916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是有意识地主张白话文学的运动。文学革命的主张起初只是几个私人的讨论。到1917年1月才正式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对于文学的态度,他始终只是历史进化的态度。胡适常说他不配做革命的事业。文学革命的急先锋是陈独秀。他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子。这一年的《新青年》中有许多讨论文学革命的文章。1918年的《新青年》完全用白话做文章。4月胡适的一篇文章把从前他与陈独秀的种种主张归纳为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其实只有“国语的文学”五个字。旗帜更明白,进行也就更顺利了。

1918年冬,陈独秀等办了一个《每周评论》,也是白话的。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傅斯年等出了一个白话的月刋,叫《新潮》。

1919年开幕时,除了上述三刋外,北京的《国民公报》也有好几篇响应的白话文章。从此以后,响应的渐渐更多了。

但响应的多了,反对的也更猛烈了。大学内部也出了一个《国故》,一个《国民》,都是拥护古文学的。二三月间谣言四起。三月间林纾作书给蔡元培,攻击新文学运动。蔡元培也作长书答他。

林与蔡的辩论发生在三月间,过了一个多月,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于是有“五四”的学生运动,有“六三”事件。那时各地的学生团体突然出了无数小报,形式略仿《每周评论》,内容完全用白话。还出了许多白话的新杂志。有人估计,1919年之中至少出了四百种白话报。

1919年的学生运动与新文学运动虽是两件事,但学生运动的影响使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況且“五四”运动以后,国人逐渐觉悟思想革新的重要,对于新潮流,或采取欢迎的态度,或采取研究的态度,仇视的态度减少了,文学革命运动因此得到自由发展。

1920年教育部颁布一个部令,要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秋季起,一律改用国语。又令“凡照旧制编辑之国民学校国文教科书,其供第一第二两学年用者,一律作废”。1920—1921年,白话公然叫国语了。

第六篇《〈词选〉自序》

代表作者对于词的历史的见解。

胡适以为词的历史有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自晚唐到元初﹙850—1250﹚,为自然演变时期,是词的“本身”的历史。

第二时期自元到明、清之际﹙1250—1650﹚,为曲子时期,是词的“替身”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其“投胎再世”的历史。

第三时期自清初至今﹙1650--1900﹚,为模仿填词时期,是词的“鬼影”的历史。

词起源于民间,流传于娼女歌伶之口,后渐为文人学士采用,体裁渐渐加多,内容渐渐丰富。但也渐渐和平民离远了。到宋朝末年,词连文人也看不懂了,词的生气完全没有了。但民间的娼女歌伶仍继续变化她们的歌曲。“曲子”便是她们翻新的花样。先有“小令”,次有“双调”,再有“套数”。套数一变就成了“杂剧”。杂剧又变为明代的剧曲。这时文人又来了,既做曲子,也做剧本。于是,体裁变复杂了,内容也变丰富了。然而,这帮文人带来的典故,搬来的书袋,传染的酸腐气味又使这类新文学渐渐和平民离远了,渐渐失去生气,渐渐步入坟墓。

清代学者读书最博,离平民也最远。清代的文学作品,除小说之外,都朝着复古方向走。清代文人很有用全力做词的,也有许多佳作,然而词的时代早过去了,天才与学力终归不能挽回往昔的潮流。有清一代的词作,终究跳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故曰清代是词的鬼影的时代。

“我的本意想选三本长短句的选本:第一部是《词选》,表现词的演变;第二部是《曲选》,表现第二时期的曲子;第三部是《清词选》,代表清朝一代才子借词体表现的作品。”

这部《词选》专门表现第二时期。这个时期也可分作三段:﹙1﹚歌者的词,即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唱的词;﹙2﹚诗人的词,即词的作者都是天才的诗人,他们只是用词体作新诗;﹙3﹚词匠的词。这个时期的词重音律而不重内容,既没有情感,也没有意境,只能侧重于咏物。这是一班词匠的笨把戏,算不得文学作品。

“这是我对于词的历史的见解,也就是我选词的标准。”

胡适对于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不过是赫胥黎和杜威的思想方法的实际运用。

何谓国故?在胡适看来,“国故”这个名词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也包含“国渣”。“国学”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国故学”的使命就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

第五组论文有四篇。

第一篇《〈国学季刋〉发刊宣言》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过去的成绩虽然无可厚非,但将来的成绩一定还要更好无数倍。”

从明末到于今的三百年是古学昌明的时代,其成绩可分三方面:一是整理古书,二是发现古书,三是发现古物。

这三百年古学研究的缺点有三层:一是研究范围太狹窄,二是太注重功力而忽略了理解,三是缺乏参考比较的材料。

要想提倡古学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扩大研究的范围,二是注意系统的整理,三是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

“我们观察这三百年的古学史,研究这三百年的学者的缺陷,知道他们的缺陷都是可以补救的;我们又反观现在古学研究的趋势,明白了世界学者供给我们参考比较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对于国学的前途,不但不抱悲观,并且还抱无穷的乐观。我们认清了国学前途的光明与黑暗全靠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因此,提出三个方向:第一,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第二,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第三,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第二篇《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乃是顾颉刚、钱玄同、刘掞藜、胡堇人四位学者讨论古史的文章的读后感。

这次讨论的双方旗鼔相当,阵势整严。趁讨论暂时休战之机,写了这篇文章请予以指教。

顾先生说:“中国的古史全是一篇糊涂账。二千余年来随口编造,其中不知有多少罅漏,可以看得出它是假造的。但经过了二千余年的编造,能够成立一个系统,自然随处也有它的自卫的理由。现在我尽寻它的罅漏,刘先生尽寻它的自卫的理由,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即使不能遽得结论,但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至少可以指出一个公认的信信和疑疑的限度来,这是无疑的。”

胡适希望讨论双方都依着这个态度去搜求证据,以求明白古史的真相。“只有证据的充分与不充分是他们论战胜败的标准,也是我们信仰与怀疑的标准。”

胡适以为,顾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见解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

这个见解有三个意思:一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二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三是即使不能知道某件事的真确状况,也可以知道某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上述三层意思都是治古史的重要工具。顾先生的见解是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这是顾先生讨论古史的根本见解,也是他的根本方法。

他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把每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每件史事在每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某件史事的演进过程: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力图解释每次演变的原因。

刘先生的根本态度和方法是:“参之以情,验之以理,断之以证。”或“度之以情,验之以理,决之以证”。

刘先生列举的三者,证在最后一位。情在第一位。崔述曾痛斥这个方法的危害:“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往往径庭悬隔,而其人终不自知也”,“以己度人,虽耳目之前而必失之。况欲以度古人……岂有当乎?”

至于“验之以理”,就更危险了。史学家只应该从材料里,从证据里去寻找客观的条理。如果先存一个“理”在脑中,用理去验物,那样的理往往是主观的意见。

最后是“验之以证”。证据在史学上固然很重要,但以情与理揣度古史,而后断之以证,这样的方法很危险。“我们对于‘证据’的态度是一切史料都是证据。但史家要问:﹙1﹚这种证据是什么地方寻出的?﹙2﹚什么时候寻出的?﹙3﹚什么人寻出的?﹙4﹚从时间和空间看,这个人有做证人的资格吗?﹙5﹚这个人虽有证人的资格,但他提供证据时有作伪的可能吗?”

第三篇《〈红楼梦〉考证》运用科学的方法,首次考订《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胡适假定,“大概‘石头’与‘空空道人’等名目都是曹雪芹假托的缘起,故当时的人都认为是曹雪芹做的。”

然后,根据这个假定予以求证。他先从袁枚《随园诗话》中找到有关曹寅的记载,找到“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等语,并查到许多有关曹寅的资料,后来又找到曹寅的文集,从而得出如下结论:

一、曹寅是八旗的世家,几代都在江南做官。他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五十八年的织造。曹寅自己做了四年的苏州织造,做了二十一年的江宁织造,同时又兼做了四次的两淮巡盐御史。

二、康熙帝南巡时,他家曾办过四次以上接驾的差使。

三、曹寅会写字,会做诗词,有诗词集行世。他曾管领《全唐诗》的刻印,他又刻有二十几种书。他家中藏书极多。

四、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死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根据清宗室敦诚的诗文集內的材料,胡适得出关于曹雪芹的六条结论:

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二、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他会作诗,也能作画,与一班八旗名士往来。但他的生活非常贫苦。因为不得志,他过着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

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大概即生于此时,或稍后。

四、曹家极盛时接驾四次,后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

五、《红楼梦》是曹雪芹破家倾产之后,在贫困之中做的。做书的年代大概当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六、《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

解决了《红楼梦》的“著者”问题,胡适又解决了《红楼梦》的“本子”问题。

一、《红楼梦》最初只有八十回,直至乾隆五十六年以后始有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

二、后四十回的著者是高鹗。

三、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有不可埋没的好处。

最后,胡适指出:“以上是我对于《红楼梦》的‘著者’和‘本子’两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我们做《红楼梦》的考证,只能在这两个问题上着手;只能运用我们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者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这是考证学的方法。”

还指出:“我希望我这一点小贡献,能引起大家研究《红楼梦》的兴趣,能把将来的《红楼梦》研究引上正当的轨道去;打破从前种种穿凿附会的‘红学’,创造科学方法的《红楼梦》研究。”

第四篇《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认为,科学的方法,只不过是“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在应用上,科学的方法只不过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文章最后,胡适希望有志做学问的青年人回头想想:“单学得一个方法是不够的,要紧的关头是你用什么材料。现在一班少年人跟着我们向故纸堆乱钻,这是最可悲叹的现状。我们希望他们及早回头多学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术:那条路是活路,这条故纸的路是死路。”“等你们在科学实验室中有了好成绩,然后拿出你们的余力,回来整理我们的国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