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線快遞網點老闆的聲音,從中你是否看到了你的身影?

來自一線快遞網點老闆的聲音,從中你是否看到了你的身影?

很多快遞人心中都有一個創業夢,或大或小。

我也一樣,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快遞網點老闆。

如何才能把快遞做好,這個問題我每天都在想,也在進行著各種實踐。入行多年,時間越久越有體會,背後種種說不出心酸暫且不提,最大的一個感悟是如“肉夾饃”那般雙面夾擊的尷尬:

處在中間的快遞網點,看上去是肉。但“肉”的真實感受,你瞭解過嗎?

今天想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沒有很多繁瑣的數據和深奧的解讀,只是自己的一些體會,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來自一線快遞網點老闆的聲音,從中你是否看到了你的身影?

一入快遞深似海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快遞創業路上的心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在很多人的主觀意識裡覺得幹快遞網點門檻低、技術要求低、啟動資金低,儘管會有些辛苦,但還是可以賺到錢的。不光是外人這樣認為,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剛接手網點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現實卻是,你要面臨的問題遠比想象中更多。

眾所周知,快遞“最後1公里”和“最前1公里”是快遞行業的兩大難題,網點則是解決這些難題的排頭兵,可以說承擔了整個快遞服務鏈條最大的壓力。所有的問題,都首先在網點這裡呈現,最終也是網點去解決。

這些天,二三線快遞遭遇的危機傳的沸沸揚揚。如風達停擺歷歷在目,國通停工餘波未消…“快遞這碗飯不好吃,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價格戰要打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呀!”、“罰款比掙得還多,怎麼活?”這些都是我身邊網點老闆們的真實心聲。

除了這些,網點還要經歷諸如“掙得還沒罰款多”、“人難招,招人難”、“上路難”等無比尷尬和現實的問題。這些問題相信每個幹網點的人都深有體會。

舉一個新近發生的,讓我深有所觸動的例子——鄉鎮網點(快遞代理點)的生存問題。

有媒體報道,陝西有家鄉鎮快遞網點會在客戶收取快遞的時候會多收2塊錢的取件費,被曝光後,無論是總部還是輿論都認為那家鄉鎮網點違規。

於法或許如此,但於情於理呢?

昨天陪家人去公園遊玩,那裡的農夫山泉要賣6塊錢,而在超市最多也就3塊。當時我就在想:同樣的農夫山泉,憑什麼超市賣三塊,景區裡就貴一倍?難道物價局就不管嗎?消費者為什麼不去投訴?

同樣的道理,發件網點不敢向發件人收取足夠費用,包裹經過層層中轉,最後才到鄉鎮點手上。派費經過層層過濾,到鄉鎮點手上基本是6毛左右。我們這最遠的鄉鎮離縣城50公里,每天二十幾票,往返油錢得幾十塊,還不算車子磨損、司機人工,拖回來後全家幫忙,入庫、編碼、發短信…從早守到晚,全年無休,你說收兩塊錢過分嗎?不收的話這些網點還會做嗎?話說回來,如果上一級免費送貨到各鄉鎮網點,也許就有好多人不會收錢了。

想馬兒不吃草,又想馬兒跑得歡,這些大家都懂的“尷尬”場景,最終埋單的是我們這些網點老闆們。

總部最常見的邏輯和做法就是“一刀切”,美名曰“公平、公正”。其實,如果總部能根據鄉鎮網點派送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高一些快遞費用,相信客戶也能理解,這個尷尬也就迎刃而解了。

說到底,問題還是出在頂層設計。

類似的尷尬場景,從上面這個例子能推演出很多源頭。“幹快遞網點就像熬藥,要想續命,就必須忍受煎熬。”這是很多網點老闆們經常會跟別人開玩笑說的一句話,但這同時也是網點老闆們所處位置的真實描述。

來自一線快遞網點老闆的聲音,從中你是否看到了你的身影?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快遞江湖裡沉澱了太多驚心動魄的故事。作為這個行業的參與者和旁觀者,自然也少不了經歷一些“黑馬”的日落西山,一些“大佬”的幾度春秋,一些“後生”的風頭正盛。

然而故事再精彩,也都只是故事。網點最關心的議題始絡是:掙錢。這也是目前困擾網點的最大問題。

幹快遞網點,掙到錢才是硬道理。

只要網點掙到錢了,網點老闆們上可以跟你談如何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下可以跟你談怎樣提高員工待遇,甚至對於如何將中國快遞變得更綠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如果自己都不掙錢,什麼格局、什麼情懷就變成了“站著說話不腰疼”,沒有錢怎麼養活那麼多員工,沒有錢如何追隨和應對總部的種種變革。

前些年,快遞行業野蠻瘋長,快遞單價高時,幹快遞網點掙錢的老闆們大有人在,確實賺錢了。然而,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網點的業務量看上去在不斷上漲,進出港量、服務、時效等數據也都很亮眼,但核心的單價卻在持續下降。與此同時,成本不斷上漲,利潤隨之走低。這些“虛胖”的業績報告開始出現一些讓網點“尷尬”的現實——

1.刷單

人們都對刷單深惡痛絕,但如果不是沒辦法,誰會冒著風險去刷。為了完成指標,刷單的方式層出不窮,這個問題也是行業普遍現象,只不過有些行為“包裝”的好一些而已。

對於我們網點來說,刷單現象是一個偽命題,是行業競爭中所必經的過程,需要等到行業進一步集中後,才能得到結局。

就像電商發展一樣,無論是現在比較火的拼多多,還是曾經的淘寶,他們剛起家的時候哪個不是自己刷單。

遺憾的是,就目前而言,這一“尷尬”還會持續下去。

2.價格戰

打價格戰是每個行業都會經歷的事情,快遞行業尤為慘烈。每年我們都會覺得已經打到底了,再打下去誰都賺不到錢,總部的領導也說價格戰就要結束了,但“神奇”的是:每年開春之後,各快遞公司的網點都在降價搶市場。

今年也不例外。

仗要靠我們打,鍋也是網點來背,最終“得便宜”的是客戶。因為通達系差距並不大,客戶看誰便宜就發誰。為了爭搶客戶,各地網點老闆們也是打紅了眼。

來自一線快遞網點老闆的聲音,從中你是否看到了你的身影?

雙面夾擊四面楚歌

2019年,焦慮裹挾著每一個快遞人,快遞網點首當其衝。

一方面來自總部,對網點時效、攬收量、服務質量以及價格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價格越來越低,風險不斷加大,而員工對自身的成長及福利待遇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這些“尷尬”讓網點老闆們幾乎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1.總部“壓力”

做生意有賠有賺,加盟制快遞自負盈虧,一遇到困難就指責總部也並不合理。這裡就不過多吐槽,說多了都是淚。在總部看來,你不幹總有人幹,大不了換一個人接盤,反正等著入局的人大有人在。如果有些指標沒有完成,就冠以“末位淘汰”,這種感覺當真很是酸爽。

行業競爭瞬息萬變,在奪命狂奔的時候,總部能否適當放慢腳步,等一等你的靈魂?

回頭看看我們這些在身後打拼的兄弟們,然後稍稍反思一下:是否給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其發揮,是否過於強勢,如果可能,是否給予網點更多的保護和適當的支持?

2.客戶的“苛刻”

客戶是上帝,站在上帝的視角看我們這些快遞網點就是“羔羊”,看誰便宜就發誰,能省點就省點。

為了服務好客戶,我們只能忍痛“薅自己的羊毛”。

就這樣,我們以低價換來了一些固定大客戶,但客大欺主,他們經常不主動付款,你不催他付錢,他基本上想不起來,甚至在付款上也拖拖拉拉,賬期也變得越來越長,這樣下去,還真不敢跟他們玩。

3.員工的“需求”

這個“內部問題”最讓網點老闆頭疼。

在行業外的人看來,快遞行業裡最辛苦的是風裡來雨裡去的快遞小哥,而快遞網點的老闆們過的卻很滋潤。但不要忘了,我們這些幹快遞網點的,哪個不是從快遞員幹起來的,我們比誰都能體會幹快遞的心酸和不容易,我們也想著提高兄弟們的待遇,但我們並沒有真的那麼賺錢,我們也要養家餬口,只能儘量留住他們,讓他們更有獲得感。

“快遞小哥”尚能得到的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關懷,而我們這些幹網點的“小老闆”呢?

親愛的朋友們,一起來為這個苦逼的“老闆群體”把把脈,開開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