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九坝有个神秘的大消洞,你去过吗?

小伙伴们

你们知道吗?

桐梓九坝有个神秘的大消洞,你去过吗?

桐梓九坝镇槐子村学坛垭口

有一个神秘的大消洞

与20万年前“桐梓人”

居住的岩灰洞仅一山之隔

桐梓九坝有个神秘的大消洞,你去过吗?

洞口长约300米、高20余米,藤蔓丛生。洞内分前厅和后厅,前厅十分宽阔,约有1500平方米,后厅也有800平方米。后厅内侧壁下流着溪水,再往内就是几个小洞,进小洞,或上或下,探走20余步,便又豁然空阔。大洞套小洞,森然可怖,至今无人探险其深浅,据传上通岩灰洞,下通落水孔。


桐梓九坝有个神秘的大消洞,你去过吗?

洞口现残存有用巨石砌成的300余米长的城墙遗址,垮塌的城墙遗址高仍有3至6米,宽有2米。城墙中间有石门,也称城门,但已毁塌无法考证,只留下一城墙缺口。

从城门缺口而入,便是洞内前厅了,前厅内有巨大的灶台遗迹,灶孔十分明显。前厅与后厅之间也是用巨石砌成的长约100米的城墙将其隔开,但遗址垮塌严重,城墙高约只有2至3米,宽2米,城墙中间也有城门,现只存缺口。通过这城门缺口后才是后厅,直往里走,便被巨大的钟乳石柱档住,可分左右而入,入内又有一灶台,灶炉完整。再往上下又是小洞,仿佛是迷宫。

桐梓九坝有个神秘的大消洞,你去过吗?

后厅一侧也有几个小洞,每个小洞只能容一人爬进,漆黑阴森,不敢探入。据老年村民介绍,小洞洞口虽小,只要爬进去,里面也较宽阔,是当年储藏银粮之洞,十分隐蔽。

走进这岩洞废址,无不令我们惊诧与嗟叹,她仿佛就是一部早被人们遗忘的无处向世人叙述、无人翻阅的史册,有许多历史故事有待考证。

桐梓九坝有个神秘的大消洞,你去过吗?

据当地人相传,岩洞城池最早建于杨氏土司政权时期,是播州西面屏障驻军储藏钱粮之府库。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令狐元随明总兵刘珽出重庆平播州之乱,大战捷镇溪、智取鼎山城,立战功被封义勇侯,主政桐梓,随后对杨氏土司残余势力进行清剿,曾清剿到此。

咸丰二年(1852年),县衙役杨隆喜,又名杨凤,痛恨满清政府黑暗统治,回家乡九坝与陈寿、李时荣等以秘密杀“鞑子”为口号,召集乡民重筑大消洞,并在洞内大炼火药,大造兵器,大量储藏粮草等,乡民踊跃参加,影响不断扩大,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

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咸丰四年(1854年),杨隆喜与陈寿、李时荣等在九坝揭竿而起,举行起义,自称“黄兵”,建号“江汉”,改称九坝为“赛波府”,发表反清复明和安民免粮告示。大消洞便又成为钱粮、兵器储藏之府库。起义队伍两万余人,先后攻占桐梓、仁怀县城,进逼遵义。在云贵总督罗绕典率军镇压下,转战罗甸、独山、都匀、最后退守余庆,在龙溪被俘就义。

更有相传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经浙江、江西、湖广进入贵州,在大消洞附近与追剿前来的清兵及当地团练大战一场,鲜血染红了几个山头,石达开战败往习水、古蔺、叙永而去,无奈写下了“垂翅无依鸟倦飞,老鸦旋口夕阳微;穷途纵有英雄泪,空向西风几度挥”的壮丽诗篇。当地百姓因听不懂石达开士兵讲话,统称其打“苗话”,也有称他们为“蛮子”的。掩埋士兵的山头后来一直被称为“苗子坟山”,另一处又称为“蛮子坟山”。


桐梓九坝有个神秘的大消洞,你去过吗?

特别是民国初年,地方土匪猖獗,到处烧杀抢劫,百姓夜不敢入户,大消洞又成为躲“老二”的理想场所。据传最多时躲藏有百十户人家,钱粮都存放在洞里,百姓凭借城池抵抗土匪,土匪久攻不破。直至解放后,大消洞才被完全废弃,也才逐渐被人们遗忘。

曾经喧闹过、杀伐过的大消洞已经安静下来了,她似乎在静静等待,有许多谜团需要考古工作者的探考与发掘……

(记者 令狐昌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