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三个百分点能给环保企业减轻多少负担?

降低三个百分点能给环保企业减轻多少负担?

点击上方“中国环境新闻”可以订阅哦!

今年4月1日起,史上最大规模的年度减税降费方案正式实施,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两万亿元。新政实施首周,各地顺利开出执行新税率的增值税发票,对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以环保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领域来说,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

再降税率让出多少真金白银?

2018年5月1日,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今年4月1日起,制造业等行业税率从16%再降至现行的13%,简单的数字背后到底能给企业减少多少负担?

根据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约占GDP30%的比例测算,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估算为27万亿元。按照原来制造业增值税16%计算,应缴纳4.32万亿元,如果按照减税3%计算,减税8100亿元左右。

那具体到环保装备制造业减税的数额大概是多少?根据工信部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事环保设备制造的企业约7000家,行业实现产值7440亿元。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一万亿元的目标。如果2019年取中位数约9000亿元作为行业总产值测算,减税额达270亿元左右。

不仅如此,受增值税税率下调影响,4月1日起,成品油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天然气跨省管道运输价格全部下调,也减少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长期利好环境服务业和工业绿色发展

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业普遍规模较小,80%以上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龙头企业少之又少,排名前十的企业在整个环保市场的占比不足5%,同时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6%左右。

不少业内人士坦言,降税对利润越来越薄的环保装备制造业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从财务角度分析,降低增值税将带来增值税附加、应收账款计提减少,也能缓解企业流转资金的压力,从而降低企业财务负担。同时,也意味着企业有了更多经费可以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也有了更多可能。降税不仅是单个企业眼前的红利,更是行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红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增值税是间接税,企业不一定能从增值税减税中直接获利,实际效果既要看行业的整体减税规模,也要看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如果企业不具有议价能力,则减税利好由上下游企业获得。因此,对于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增值税减税对企业的直接利好可能很有限。

实际上,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购买的所有产品里面都包含了增值税。比如一台电脑卖7000元,其实含1120元的增值税(按照增值税是16%计算),现在制造业的增值税降至13%,理论上一台电脑的价格降低了356元。增值税降低了之后,在短期内这部分钱可能直接转为企业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电脑价格会降低,销量会增加。

回到环保装备制造业,随着政策的变化,行业洗牌将会加剧,并长期利好环境服务业和工业绿色发展,下游工业企业将进一步减少环境治理成本。

加速工业企业绿色发展

2018年,五部委联合公布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实施生效,企业购买环保设备金额的10%可以从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加之环保税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倒逼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绿色转型升级。2018年,钢铁、造纸、化纤等高污染行业购置环保设备分别增长88%、81.2%和71.4%,促进传统制造业每单位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产出的利润提升3.3%,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不少工业企业表示,营改增过程中,企业投入环境治理成本抵扣减税,对于企业推进这方面有积极作用,而本次则是直接下调税率,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更有效推动这一工作。

近日,工信部、国家开发银行又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无疑对工业污染防治给予了更大的定向支持。

《通知》明确,将拓展中国人民银行抵押补充贷款资金(以下简称PSL资金)运用范围至生态环保领域,对已取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承诺,且符合生态环保领域PSL资金运用标准的工业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升级、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治理、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工业企业环保搬迁改造及环境整治等。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7172392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