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難?《真武湯》有奇效,可惜無人會用。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

很多人夏天往往比冬天更容易感冒。夏季著涼感冒,都是因為溼氣纏身引起的!現代人生活在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人體感覺舒適,身體卻受不住。夏天本該是出汗的季節,卻因為使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而淤積體內,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也就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

祛溼難?《真武湯》有奇效,可惜無人會用。

現在分享一種很著名的一個祛溼名方,——《真武湯》。

真武湯,為祛溼劑,出自《傷寒論》。具有溫陽利水之功效。

照常進行大家最喜歡的組方分析環節:

君藥

附子:溫腎曖脾,以助陽氣。

臣藥

茯苓、白朮:健脾滲溼燥溼,以除水溼。

佐藥

生薑:溫陽散寒,宣散水氣。

使藥

白芍:利小便;緩急止痛;斂陰護陰,使溫陽不傷陰。

我在臨床上具體使用此方,經常和五苓散治療,五苓散的藥物有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這些藥物功效雷同,能夠相輔相成,增強方子的療效和適用症,水腫明顯的,需要加強利水消腫的,也可以在方子的基礎上加入薏仁、白扁豆等等。

祛溼難?《真武湯》有奇效,可惜無人會用。

我曾使用此方,調理一個腰部發冷酸困患者,辨證屬於陽虛寒溼,使用此方治療效果良好。但方子總體性質偏溫燥,陰虛內熱亢盛的人不宜久用。

真武湯只有五味藥,附子,白朮,茯苓,生薑,白芍。其中白朮茯苓兩味藥是作用在脾胃中焦,一般人生病,還沒病入下焦,只停留在中焦的話,用白朮茯苓兩位藥就可以健脾祛溼利水。白朮加強腸胃蠕動,促進消化。

茯苓去舊水,生新水。意思就是把停留在身體內已經不參加循環的多餘的水分排掉。很多人身體很胖,鬆鬆垮垮的,像個水袋子,卻總是口焦舌燥,要喝很多水,單單一味茯苓都可以止渴。水液代謝出現障礙,水淤積在皮下,太陽一曬就變成水垢。這種情況用一味茯苓就能夠解決。

祛溼難?《真武湯》有奇效,可惜無人會用。

生薑的做用是發散水氣和止嘔,體內太多水的人,很容易會嘔或者噁心,那麼用生薑一味就可以解決。

白芍有人說是為了反佐附子的辛熱,這當然有道理,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為了止痛。日本人把體內多餘的水稱為水毒,可見水太多真的是毒,因為它會成為滋長其他細菌病毒的媒介。一長東西,肚子就會痛,所以白芍就是用來止痛的。

祛溼難?《真武湯》有奇效,可惜無人會用。

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生川穀。附子一藥,大辛大溫,主風寒咳逆邪氣者,消中下焦寒氣也,下焦不寒,肺氣自降而不咳逆;溫中者,不僅中焦脾胃,裡俱可謂廣義之中也;金創者,需生氣血,促運行,固本而防外邪,亦附子之用;破癥堅積聚血瘕者,以辛熱行動之性也,內經言“陽化氣,陰成形”,故而陰寒凝滯多成實質癥瘕,以陽通陰,此其至理也;寒溼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者,亦是寒邪入經絡,氣血難行不得濡養,且寒性本就拘急,故而拘攣而痛,可見附子不僅入下焦,溫元陽,還能直入經絡,祛寒勝溼也。

祛溼難?《真武湯》有奇效,可惜無人會用。

可見附子之辛熱屬極,按火神派說法極則生變,故而由散變斂,故而可用治下焦元陽飛散,此說或可參考,其實當解為散周身寒氣而元陽自安歸位或更為妥當。

用於本方中,溫裡止腹痛,入少陰,溫下焦陽氣,且至周身四肢,以陽行水,助腎行使氣化功能使水速去也。亦可見本證較苓桂劑陽虛更重,故而用附子而不用桂枝,從症狀相比:苓桂朮甘湯為“起則頭眩,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而本證直接“頭眩”,身已動,且已欲倒,還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等水邪更偏中下之證,可見水邪之盛。可見仲景用藥,有的放矢,層次分明。

祛溼難?《真武湯》有奇效,可惜無人會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所在,切不了盲目用藥。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巨大,大多保持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體健康或多或少會受影響。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鬱結,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乳腺增生、便秘或便溏、月經不調、痰溼肚腩肥大,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