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為什麼總是有"奇效"?Tell Me Why?


某人得了疑難雜症,輾轉就醫於很多知名醫院,然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面對該患者一時間也是無從下手,短時間內的對症處理往往得不到讓患者滿意的療效。患者灰心意冷,遂出院回家調養,然出院後偶得一民間偏方,小試幾方,病癒,果然神奇。

相信這樣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幾個,但是還是這樣的故事,往往像鬼一樣——聽得多、見得少。

我有個朋友,小時候被熱水燙傷,去醫院花了很多錢也沒有徹底治好,聽鄰居說附近一位老爺爺有治療燙傷的家傳偏方,於是我朋友的父親帶著我朋友前去拜訪。經過簡單的查看後,老爺爺說稍等一會,之後便進了一個小隔間,朋友和父親則坐在客廳等候。不一會兒,小隔間裡便傳來了陣陣叮叮噹噹聲,父親說那大概是老爺爺在攆制草藥。不大一會兒,老爺爺便出來了,手裡拿著一包類似於沙土的東西,簡單告知使用方法後,朋友的父親便帶著我朋友離開了。回到家後按照老爺爺的要求用藥,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這藥還真是很有效,不到兩天的時間,之前燙傷的地方就不那麼疼了。最讓人震驚的是,那麼嚴重的燙傷,竟然沒有留下一點兒的傷疤。

聽到這裡,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嘆:"神奇啊!"

事實上,我也聽到過很多類似的用偏方治病救人的傳奇故事,什麼"偏方治癒腫瘤" "偏方讓毒蛇咬傷的人起死回生"……

"偏方"為什麼總是有"奇效"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01什麼是"偏方"?

所謂偏方,是指組方簡單,藥味不多,易於就地取材,常流傳於民間,通常是經過好多人或者幾代人的實驗,對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療效的方子,又因為在醫學書籍中沒有記載,所以稱為偏方。

不過,一個"偏"字,意思也很廣,僅僅是未現於經典的"偏"方,還是胡編亂造的"騙"方,我們不得而知。

02"奇效"怎麼理解?

顧名思義,"奇效"就是效果非常好,應該至少能到達統計學裡的"95%置信區間",不然不能稱之為奇。

比較正規的偏方,是經過多人或幾代人實驗有效的方子,應該對多數人或者在多數情況下有比較好的效果。但偏方能否普遍都達到奇效的程度,顯然是個未知數。因為面對臨床病情複雜患者的時候,沒有哪位醫生敢說他選擇的治療方法能夠100%有效。簡而言之,每個人的體質和所處環境、遺傳背景都不同,即便得了同樣的疾病,或者臨床表現相同,也不意味著能夠被同樣的一個方子治癒,偏方也是如此。

03"偏方"為什麼總是有"奇效"?

在臨床上有些疾病有自限性的特點,就是不給予任何治療,到了一定階段疾病自己也會好,比如大家熟知的感冒,7天后大概就可以自愈。說得誇張一點,如果偏方恰好在感冒的第6天介入,治療1天剛好趕上了感冒自愈,這個偏方的效果,還真是不能不說神奇。

還有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定規律,在"爬山期"症狀會持續進展,在"下山期"症狀開始緩解。如果患者在"爬山期"接受正規的治療方法,可能還是會有疾病正在發展的感覺,患者可能會據此認為這些治療沒有效果,甚至放棄正規治療而轉用"偏方"。如果使用"偏方"的時候正好趕上了疾病的"下山期",患者覺得"偏方"有奇效也就可以理解了。

上面的例子中,產生"奇效"的原因是"偏方"使用的時間點很巧妙。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偏方產生效果都是這個原因呢?

當然也不是,比如民間很多人都發現五倍子可以治療腹瀉,所以遇到腹瀉和痢疾,很多人會用五倍子研為細末使用。這基本上符合了偏方有"奇效"的說法(當然,也有用它止不住的腹瀉)。其實,背後的科學道理是:五倍子止瀉的有效成分是鞣酸,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抑制胃腸道黏膜腺體分泌,可使黏膜乾燥,以及減少胃腸蠕動,從而達到止洩的效果。

像這種具有潛在科學性的"偏方",產生"奇效"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在很多時候,"奇效"的產生卻不那麼簡單。

再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好多人都長過"青春痘",也就是所謂的"痤瘡"。這種疾病的病因多樣,調整起來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這是很多患者無法忍受的。這個時候,就有一些美容機構利用了大家求美心切的心理,推出了所謂的"祛痘秘方",對外宣傳其中添加了各種天然精華成分,可以快速改善面部的痤瘡,實際上,這其中多半添加了違禁的激素成分,短期使用確實可以看到讓人驚訝的效果,但是這無異於飲鴆止渴,後期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現在,如果大家再回看一下,上面我朋友燙傷的故事,大家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我倒覺得不留疤的燙傷應該本就不重,能直接塗抹上土藥的,估計連皮都沒有破吧?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留言談論,我說的不一定全對,歡迎批評指正!無差別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