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哲裡木盟的中國“馬王”

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的中國“馬王”

1950年"馬王"扎那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一個牧民家庭裡。遼闊的草原,美麗的牧場是他成長的地方,馬背是他生命的搖籃。自從阿爸胡力亞喜將他扶上馬背的那天起,父親就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草原上最出色的騎手。

扎那是我國第一個獲得"中國馬王"稱號的草原牧民騎手。他自幼酷愛騎術,先後參加過盟、自治區賽馬數十次,成績優異。

扎那的故鄉通遼市有"賽馬之鄉"的美譽,牧民們養馬、訓馬、賽馬、愛馬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每年夏天,草原上的民族速度賽馬此起彼伏,從牧民中湧現出來的騎手組成的賽馬隊,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了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次比賽都幾乎包攬全部金牌。扎那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扎那走向"中國馬王"的道路卻是不平坦的。扎那從8歲開始學騎馬,但是在12歲那年,他從馬背上重重地摔了下來,造成了嚴重的脊椎骨骨折。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打擊著他年幼的心。他癱倒在床上……而在那段日子裡,扎那想的最多的還是騎馬。內心不但沒有對此悔恨,反而更加執著了。經過多次治療骨傷痊癒了,扎那卻腰彎背駝,不能站立行走了。草原上的孩子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不拔的性格,扎那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開始時他先練習爬行,然後再慢慢練習站立,直到練習走路。在這度日如年的艱難歲月裡,他心中總是燃燒著一團火:我是因騎馬而摔傷的,我還要回到馬背上去,從馬背上找回來我失去的青春,要當科爾沁草原上最好的騎手!

扎那再次跨上馬背時已經20歲出頭了。身高不足1米4的扎那克服了重重困難,練就了一身馬上功夫,也學會了一套訓馬技術,成了聞名遐邇的訓馬手和好騎手。1981年,科爾沁左翼後旗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扎那終於迎來了一展身手的好機會,他一舉奪得了10000米速度賽馬的冠軍。真正使扎那聲名遠播的還是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他奪得了3000米和5000米速度賽馬兩枚金牌。此後,捷報頻傳。他不僅在"中國馬王杯"邀請賽中榮獲了"馬王"桂冠,還捧回了北京"康熙杯"邀請賽的獎盃 。

扎那說,作為"馬背民族"的子孫,他對馬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養馬、騎馬、賽馬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可以沒有牛群、羊群和金錢,但不能沒有馬,特別是三河馬。而當他看到國際賽場上的優秀賽馬時總會羨慕不已,他說:"要想在國際賽場上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有國產的良種馬。而三河馬個兒高、腿長、速度快,是我國目前最有培養前途的賽馬。而若想培育出優良的賽馬,就要打破一些落後的傳統觀念,把養馬、馴馬、賽馬有機地結合起來。"

儘管現在扎那已經50多歲了,但是他仍不願意停手,他希望把自己的一手絕活傳給後生們,讓中國在馬上項目早日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所獲榮譽

1991年8月,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獲速度賽馬3000米、5000米兩枚金牌。

1992年4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國馬王杯"邀請賽上榮登"中國馬王"的寶座。

同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康熙杯"邀請賽上,捧回"康熙杯"。

1995年,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又獲速度賽馬1000米金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