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真相讓你知曉後,大吃一驚?

木劍溫不勝


二十九軍大刀隊,真實編制其實是手槍隊,大刀隊只是俗稱,大刀隊缺的不是大刀,而是連發自動手槍。

抗戰時期,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給日本人當頭一棒,重創侵華日軍,引起輿論大量聲援,舉國熱情抗日,原來我們用大刀就能打過鬼子,怎麼能不讓人振奮。

當時天津報紙這樣刊登:“我們喜峰口的英雄是光著腳、露著頭,使著中古時代的大刀,……搶回了山,奪回了嶺,收回了喜峰口,俘虜了幾千個日本人,收到了幾千枝日本槍,捉住了許多輛日本坦克,抬回來許多架日本開山炮。這個故事,豈不比(法軍守衛)凡爾登的故事還威武!還壯烈!還光榮!還燦爛!”

當時上海的報紙更是添油加醋,將這件事描寫的特別神奇,日本士兵晚上睡覺的時候害怕頭被砍了,因此自制鐵護圈放到脖子上,如此云云。

著名作曲家麥新,為此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

上海愛國青年學生更是唱著《大刀進行曲》遊街聲援軍隊,並且積極募捐,要為前線戰士打造大刀,彷彿只要大刀到位,抗日就有希望。

事實上,參加喜峰口的大刀隊,真實的編制是手槍隊,以當時的作戰命令來看“第217團附手槍第一、第二連及王崑山營,於本晚(3月11日)23時由潘家口出發,……襲擊蔡家峪、白臺子敵炮兵陣地,奏功後,即與第224團聯絡,協力向喜峰口東北高地之線進攻。”

根本就沒有正式的大刀隊,而是手槍連。

二十九軍宋哲元部是西北軍殘部經過張學良收編為調到察哈爾駐防的,可以說,二十九軍就是西北軍的延續,而手槍隊一直是西北軍的殺手鐧,1916年的時候,馮玉祥就組建了手槍隊。

中國戰場由於火炮和機槍火力不密集,往往能夠留下火力缺口,這就導致白刃戰的經常發生,在近身戰鬥中,手槍是最佳的武器,而中國古代一代有“出奇制勝”的軍事思想,當20發的盒子炮到達中國後,迅速風靡一時。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配備手槍隊的國家,手槍隊在軍閥混戰中的表現是十分亮眼的,在中國之後,其他國家才紛紛效仿。

西北軍選拔手槍隊士兵的要求很高,因為手槍隊的任務很艱鉅,往往需要貼身肉搏,然而貼身肉搏的時候,配合大刀的確可以做到方便的作用,其他步兵背大刀,則完全是因為步槍上按不起刺刀。

正是因為手槍隊人把手槍放在槍托裡面,並沒有揹著的大刀現眼,因此老百姓俗稱大刀隊。

西北軍大刀隊作戰的的形態並不是兩手拿大刀,而是左手握手槍,右手持大刀(一把刀重四斤左右),如此能做到左右開弓,白刃戰中遠近可打。

實際上西北軍手槍隊的作風在軍閥混戰時期已經用爛了,根本就沒有什麼稀奇。

當時新桂系的黃紹竑,十分清楚長城抗戰的情況,為此還跟《申報》的史量才談及此事,詢問媒體為何要鼓吹大刀隊呢?

史量才說“新的沒有得吹,只好把舊的來吹吹。”

黃紹竑當時很氣憤,這跟以前鼓吹義和團的老把戲嗎?

當時二十九軍的首領宋哲元是有著深刻的認識的,“我以三十萬大軍,不能抗拒五萬敵人,真奇恥大辱。”

在喜峰口戰役,二十九軍董升堂所帶的就是手槍連,在喜峰口戰役之前,他曾囑咐部隊:“如與敵人遭遇,儘量用大刀砍,手榴彈炸,非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開槍射擊。”

為什麼?因為大刀隊的子彈不夠用啊!能用刀砍的,就不要浪費子彈了。

估計當年那些走在大街上的愛國青年學生,知道大刀隊的奧秘其實是手槍,缺的不是大刀,一定會十分生氣。

抗戰時期人們相信大刀隊能夠戰勝日本,就跟相信義和團能打敗八國聯軍是一樣的。


史論縱橫


在這裡我就說幾個關於清朝、在我知道真相後曾經讓我感到大吃一驚的事情。

清兵入關後的揚州10日

雖然我們一直都說明朝是被清朝所滅亡的,但如果我們認真探究歷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明朝實際上是被李自成給摧毀滅亡的。

在李自成滅了明朝之後,因為李自成的手下在這個過程中抄了吳三桂的家,所以後來吳三桂放棄了向李自成投降的選擇。

吳三桂當時為了避免遭受到李自成軍隊的消滅,他就向山海關之外的多爾袞投了降,然後打開山海關的城門,把戰鬥力強悍的清軍給放入了關內。

在清軍和中原地區殘存下來的各大勢力爭搶對天下的掌控權時,他們殺了很多人。

在清朝攻打揚州的時候,他們遭受到了史可法和南明部隊的強烈抵抗,而在他們打下揚州之後,為了報復這些人曾經對他們的抵抗,他們當時就對揚州進行了慘無人道的人口滅絕。


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曾經繁榮無比的揚州在清兵過後變成了一片人間地獄,後來揚州城內被和尚們收斂的屍骨就達到了80多萬具之多。

當然關於這方面的事情在正史中是沒有記載的,沒有任何一位古代君主會把自己曾經的殘忍事蹟記載在自己歷史中。

在原本的時候,清朝還有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但是在乾隆皇帝派人修撰《四庫全書》的時候,這些所有有關於他們的負面事件都通通被抹除在了歷史之中,直接被乾隆給清檔刪除掉了。

後來是在清末時期,有人從日本帶回了清朝初年流傳到日本的《揚州10日記》,人們才瞭解到了當年曆史的殘酷性。


清朝妃嬪們的長相

在現如今各種清宮劇的輪番轟炸下,想必大家對清朝皇宮妃子們的長相都已經留下了一個自己的想象,在曾經我年少不經事的時候,我也曾幻想過這些清朝妃子們的美貌模樣。

但是在後來我無意中看到了清朝妃子們的照片之後,我卻改變了之前我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可以從幾張清朝妃子們零星流傳下來的圖片和畫像中看出這些清朝妃子們的長相。






關於清末變法人士的真相

在不瞭解歷史事實的時候,很多人對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都是非常敬佩的。

但是我覺得如果大家瞭解過當時譚嗣同和康有為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那大家對他們的印象可能就會發生180度的大轉變。

譚嗣同、康有為等人當時的變法行為雖然是一件很積極的事情,但是他們的某些主張卻有些讓人不敢苟同。



比如譚嗣同和康有為都曾經提出過要變賣邊遠省份、獲取金錢支持變法的主張。

在說到如何獲得促進清朝變法的錢財時,他們二人都有說過要把西藏、蒙古、新疆、東北等省份、地區賣給列強們之類的話。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關於這方面的細節,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譚嗣同書簡》和《我史》這兩本書。

其中《譚嗣同書簡》是歐陽中皓的孫子通過整理自己爺爺和譚嗣同的書信整編出來的,《我史》是康有為自己給自己寫的自傳,都有著一定的可靠性,裡面就有著相關的記載。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讓我大吃一驚的歷史真相,因為篇幅有限的原因,所以我們在這裡就只介紹這幾個清朝的例子,如果有機會的話,再和大家說一下其他朝代的例子。


孤客生


說說漢朝劉邦那一家子的事情,感覺那個時代的人,活的真的很卑微,即使是皇帝,也不見得有多快樂。

劉邦和呂后,生了一兒一女。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女兒就是魯元公主。

劉邦去世之後,兒子劉盈登基,呂后掌權。這時候生在皇室裡,爭權奪利,你死我活的爭鬥開始了。

劉邦的大兒子叫劉肥,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就把劉肥封為了齊王。

齊國是當時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也是地盤最大的一個諸侯國。呂后對齊王劉肥存在芥蒂,所以,她總想找劉肥的事。

在一次劉肥去朝拜天子的時候,呂后拿了兩杯毒酒,差點毒死劉肥。當時幸虧漢惠帝劉盈,要不劉肥就死了。

劉肥大難不死,但是,他也出不了長安城,呂后把他給軟禁了起來。這時候他的手下給他出主意,讓他把齊地的一個郡給拿出來,獻給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

這樣的話,呂后一高興說不定就會饒了他呢。

劉肥依計行事,他不但給了妹妹魯元公主一個城陽郡,而且還認了妹妹做小媽。你看劉肥為了活命,真是什麼事都幹做呀,連小媽都認了,是不是驚呆了。

其實這個還不算太出乎意料,還有更加出乎意料的事情。這件事還是和呂后以及魯元公主有關。

呂后的兒子,劉盈當皇帝后。呂后要為兒子選一個皇后。你猜這個皇后,呂后給他選的誰?

竟然是魯元公主的女兒,也就是說劉盈這個做舅舅的,要娶外甥女。

你看呂后這個女人做事,是不是一點底線都沒有呀。我想要不是違揹人倫,她很有可能讓魯元公主嫁給自己的兒子劉盈。

還好,那時候的魯元公主已經嫁人了。

呂后之所以為兒子選皇后,重要的是選自己的家人,就是因為她當過皇后,知道當皇后的好處。

所以這個事情,在她看來不能便宜了別人。

最終劉盈還是娶了自己的外甥女,可是,劉盈一點都不喜歡自己的這個皇后,畢竟他們是兩代人,之間有代溝。

但是,這是他母親給他介紹的婚事,他不從也要從。

這就是他作為皇帝,最大的無奈。

再說最後一個,呂后不是在劉邦死後,用極其殘忍的辦法,殺死了戚夫人,然後把他給丟到了廁所了嗎?

為了顯示自己的得意之作,她竟然給自己的兒子劉盈顯擺,讓劉盈來看戚夫人的慘樣。

劉盈這一看,壞了。他竟然給嚇病了,足足治療了半年的病,他才能下床。

自從劉盈見到戚夫人的慘樣之後,他再也不上朝處理國政了,真的是人生苦短,及時享樂呀。劉盈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他受到的刺激太大了,緩不過來。

因為整天縱情酒色,很快劉盈的身體便垮了下來,二十多歲便死掉了。這都是呂后造的孽呀。


史學達人



前幾天,無意中在《不得不知的2000個歷史常識》一書中看到了一則常識,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歷史上不存在的10天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的《清代中西曆表》一書中,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9月18日)是陽曆1582年10月4日,而9月19日卻是陽曆10月15日,這中間十天哪去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在人類歷史上,這十天並不存在,是歷史上的空白。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通行的歷法是公曆,但是在1582年以前,通行的卻是“儒略曆”。由於儒略曆不很準確,每隔四百年就產生三天誤差,到了1582年就誤差了10天。這樣一來節氣和日期混亂了,許多天文學家提出補救辦法。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為此召開了由天文學家、僧侶參加的討論會,研究對策,會上,教皇接受了醫生格里奧提出的公曆記年法。於同年頌布法令,命令把1582年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這樣一來,這一年的10月5日到10月14日就被刪除了,就在歷史上消失了。



漫漫歷史長河,蘊藏了多少的知識和奧秘,等著我們去發掘,去探索。惟有勤讀、勤查,勤思,才能使我們的大腦更加豐富。


阿扁侃歷史


讓我一生最知曉的一件事,使我大吃一驚,一生難忘,世無決有,滅絕人性,天理不容,毀林,毀自然荒地造成綠色生態嚴重毀滅不能換回行為。

新中國成立,黨中央毛主席號召全國人民開展建設自已的新家圓,開展植樹造林和大搞農業生產高潮,在中央和幾代政府領導下幾代勞動人民用汗水和雙手用幾十年時間植樹造林以達到全國各地林網全fu蓋,到1995年有的地區有的村屯農田林網一體化。以經為子孫後代載培出鳥語花香,到處一片綠色景象。1999年以後有的地區招到樹木連續破劃,國:家在2002年在有的地區開始實施補救措施,下撥款開始地還林地還草又打井又給設備,有的地方還能在2004一O5年熊把補載樹草給打的井給毀掉用兩年時間把本管轄區的自然樹木和幾十年戴培的樹木林帶不管大小樹木,世無決有破伐連根除掉,自然荒草地全部破壞開墾,造成自然生態毀滅,水土嚴重流失,各種動物滅絕,各種鳥類滅絕,地下水流速下降,地面嚴重下沉不可換回的後果。


手機用戶23164154566


如果我問你,你印象中的八路軍是什麼樣子?估計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土”,將領大都是泥腿子出身,整支隊伍破破爛爛的像叫花子。其實,這只是表象,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這群人是最具有朝氣的人,最具有探索慾望的一群人。

下面,我們來講講八路軍和油田的故事。

首先,我們來看下面這一張照片:

這張有點帶著九十年代老港片中龍門客棧風格的草棚,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陝甘寧邊區的油田以及煉油廠房,如果仔細點看,靠山一側還有根菸囪。

八路軍和油田,印象中似乎是不挨邊的,石油這種工業化國家的掌上明珠,怎麼會出現在八路軍根據地呢?

原來,早在清朝的時候,就有人在延安發現了油田。1906年,清朝官員從日本買來石油設備,在延長縣打出了中國第一口油井,史稱“延一井”,日產石油2000於千克。

沒過幾年,清朝就被推翻了,這口油井就被廢棄了。接著就是軍閥混戰,直到老蔣取得名義上的統一,民國時期經歷所謂的“黃金十年”,但是,這期間,誰都沒有重視這個油井。

1935年,劉志丹率領陝北紅軍佔領了延長,並接管了這口油井。長征後,中央大部隊到達陝北,對這口油井予以了高度重視,想法設法籌集鑽油、煉油設備。

十分有趣的是,在國民黨掌握了全國大部分資源情況下,共產黨竟然控制了100%的石油工業。

雖然八路軍沒有能力生產出汽油,但是靠著油田也出品了包括煤油、擦槍油、油墨等產品。抗戰開始後,物資越發匱乏,陝甘寧邊區積極組織油田恢復生產,更名為“軍工五廠”,由中央軍委軍工局領導。工人們收集設備器材,逐步健全機構組織。為此,各種土方法層出不窮。

油井架上鋪的樹枝茅草,就是防空偽裝,原料易得,實用性強。

由於工業不發達,煉油只能用煤炭和木炭進行,有點像燒木炭的窯子。

這應該是共和國第一代石油工人,這是他們為祖國後來的石油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為部分設備缺失,這些頗有創意的“土八路”們竟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木製鑽井機,雖然看來簡陋,但用起來頗有成效。

由於技術設備是在是嚴重匱乏,延長油田的產量乏善可陳,但是,不可否認,這些早期的技術積累,為將來的石油事業奠定了基礎。


一卷青史


1901年,李鴻章人生的最後一年,也是他最虛弱、最痛苦的一年。

此時的大清國,剛剛經歷了八國聯軍的鐵蹄摧殘,奄奄一息,慈禧和光緒還遠在西安,不敢回京,而八國聯軍也依然駐紮在北京城,非要等著條約簽好、賠款數額確定了才肯撤兵。

在混亂的日子裡,吐血越來越嚴重的李鴻章,抱著78歲的病老身軀,一個人呆呆地坐在院落裡,看著遠方的落日,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他的日子不多了。

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讓這個晚清老臣是老淚縱橫,面對慈禧的宣戰詔書,他拼死抗命,帶頭組織“東南互保”,以保東南半壁不陷入混亂中。

這位漢臣的頭牌,更是被各地督撫推舉為帶頭大哥,擬定了“李鴻章大總統”方案,萬一老太后與皇上死於非命,到時就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主持大局。

隨著大清國戰敗,驚慌失措的慈禧不得不放下姿態,一封一封的緊急電報拍給李鴻章,命他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命他為“全權大臣”,北上主持戰後的大局。

因為馬關條約,李鴻章已經被罵了多年的“漢賊”,“逆臣”,他的下屬們也苦勸他再也不要蹚這個渾水了,不然又是一生的罵名。

車馬勞頓幾個月,李鴻章還是在1900年10月,到達北京,開始收拾這個爛攤子。

一路上的舟車勞頓和感染風寒,李鴻章還是病倒了,眼瞅著李中堂時日無多,八國聯軍也沉不住氣了,他們也怕大清國真沒人再能收拾這個局面了。

經過艱苦談判,1901年1月,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很自然的舉國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又經過7個多月的艱苦談判,李鴻章幾乎就一直在病榻上指揮著談判,把10億兩賠款減少到4.5億兩,所有談判的屈辱,李鴻章背了。

終於到了《辛丑條約》簽字的時候,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參加了條約簽字儀式,按照官銜,慶親王奕劻無疑是留守在北京城裡官職最大的,畢竟是親王級的。

慶親王奕劻正準備提筆簽字,李鴻章說: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才60多,還年輕,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讓老臣來籤吧。

李鴻章接過慶親王的筆,顫抖著把自己的名字寫成了“肅”字模樣,這三個字疊在一起,看起來是那麼的悲苦。

這一天,是1901年9月7日。

簽完條約,李鴻章的病情急轉直下,此時他的生命已經不足60天。

11月7日,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天,在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沙俄的公使來找麻煩來了,他們拿了一份條約逼李鴻章簽字,強迫清政府承認沙俄在中國的利益。

俄國人態度蠻橫,要求立刻簽字,李鴻章顫顫巍巍地簽完字,然後大口大口的吐血,上氣不接下氣。

身邊的下屬見狀大哭:中堂大人放心,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依然雙眼炯炯有神,似乎在期待著什麼,身邊的下屬們說道:中堂大人放心,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與世長辭。

李鴻章去世後,清廷晉封其為一等侯爵、諡文忠,在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並在京師建祠定期祭祀,成為大清國唯一一個在京師建祠的漢族官員。


雲中史記


1920年直皖戰爭前夕,皖系段祺瑞的心腹大將西北邊防軍司令徐樹錚(有小諸葛之稱,是玩腦子的狠人)請張作霖進京,試圖拉攏奉系支持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早就想逐鹿中原,但直皖之爭態勢未明,張作霖並不想過早的涉足其中,只以“調停”的名義隻身犯險,來到北京。(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時北洋勢力直、皖、奉三足鼎立,張作霖身居關外,他支持任何一方都會形成二打一的局面,都有一方完全壓制另一方的可能,因此,張作霖到北京後就成了直皖兩派的座上賓,先是皖系吳佩孚、曹錕登門拜訪,再是段祺瑞專門與張作霖秘商聯合事宜。

但張作霖認為涉足中原的時機未到,因此並沒有明確表態究竟支持哪一方,這時候在北京城外駐紮的西北邊防軍及其司令徐樹錚,向來以工於心計和心狠手辣著稱,他就想了與其讓張作霖做大做強,坐收漁利,倒不如現在就給他來個斬草除根。

徐樹錚很快就制訂了暗殺計劃,那就是在段祺瑞的團河駐地殺掉張作霖,當時的靳雲鵬不堪大用,稱病賦閒在家,徐樹錚便以此為由頭,等張作霖從曹錕的總統府剛回到住處奉天會館,當時很多的軍政大員發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同鄉會管,當時北京最闊的會館莫過於李鴻章捐建的安徽會館。

張作霖前腳到奉天會館,徐樹錚後腳就跟了進來,顯然總統府有徐的眼線,徐樹錚帶著讓張作霖當國務總理的許諾前來,張作霖並不相信,因為徐樹錚向來以“詐”著稱,虛虛實實,綿裡藏針,但徐樹錚一再盛情邀請,還邀張作霖第二天與他一起去團河見段祺瑞求證。


張作霖便託詞道說自己還有要務,第三天一定與他同去,張作霖覺得徐樹錚邀他出任國務總理是假,趁機殺人是真,等徐樹錚前腳出門,張作霖便帶著少數隨從搬出奉天會館,登記入住了位於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六國飯店。

張作霖這樣做也可以理解,當時北京已經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下,而且段祺瑞有徐樹錚的邊防軍助威,勢不可擋,在北京弄死個人簡直跟弄死只蝦米一樣,張作霖搬進東交民巷六國飯店,顯然想借助外國勢力,讓徐樹錚投鼠忌器。

但是要是這麼就結束了,那張作霖也就不過如此了,緊接著張作霖沒停腳,化妝成洋人出六國飯店,直奔火車站,等登上自己的專列以後,又沒停腳,從窗戶直接登上了一節貨運車廂,在煤堆裡出關,直奔東北老巢。

在這一過程中徐樹錚派的監視人員一直如影隨形,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等到徐樹錚從張作霖這眼花繚亂的操作中反應過來時,張作霖早已到了奉軍控制的勢力範圍,徐樹錚在廊坊設置的攔截點根本沒見人。

民國是亂世,產生了很多出身不好出身不高的大人物,這些人究竟比常人高明在哪,從張作霖如何脫身徐樹錚獨掌就可見一斑,這些梟雄的智慧簡直高的嚇人,他們對於時代的適應能力,對人心的東西和拿捏,不僅僅是讓人大吃一驚,簡直驚為天人!


歷史三日談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裡。少林派作為武林的“泰山北斗“,有著“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

少林高僧們行俠仗義,除惡揚善,是武林人人景仰的名門正派。特別是少林七十二絕技,《易筋經》、《洗髓經》更是江湖上人人夢寐以求的武學寶典。

所有的武俠小說中,少林武術的創始人都是一個,就是來自天竺的高僧達摩。

達摩:


少林武功是天竺僧創立的?支持的人說少室山有個達摩洞,是達摩祖師當初在此修煉,面壁九年,武功始得大成。我們今天還能隱隱約約看到石壁上有達摩的影像。這就是證據。

反對這個說法的人更多。因為歷史上的達摩是誰,是哪裡人,生於何時都沒有統一的答案。   

元代的《釋氏稽古略》、梁代的《高僧傳》上說都說達摩來自天竺。

《釋氏稽古略》說他是

“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菩提達摩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名剎帝利”。

但北魏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中說:

“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遊中土。”

天竺是現在的印度,波斯是現在的伊朗,問題來了,達摩究竟是印度人還是伊朗人?  

 達摩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的?《釋氏稽古略》、《景德傳燈錄》、《佛祖統記》上的記載也不一樣。有說是520年的,有說526年的,也有說527年的。   


他有沒有去過少林寺?這個也不能肯定。   

《舊唐書·方伎傳》記載:

“後魏末有僧達摩者。。。乃之魏,隱於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

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達摩先到了南朝的梁國,之後,達摩到了北魏帝國,並隱居於嵩山少林寺。   

《舊唐書》成書於後晉,和達摩所生活的時代有四百多年的時間差,達摩同時代的《洛陽伽藍記》《高僧傳》《續高僧傳》中,均未提及此事,所以《舊唐書》中的說法有令人可疑之處。   

假設這個天竺僧人到過少林寺,也不能說少林武術是他研發的。


因為任何史書中,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只有《易筋經》的序裡,講了一個故事:達摩面壁九年圓寂後,他面壁有地方開始破損,少林寺重修時發現一個石箱子,打開後發現兩本書,一本《易筋經》,一本《洗髓經》,兩書均以梵文寫就。

少林寺僧人拿走了《洗髓經》和《易筋經》,翻譯後發現這是一本武功秘笈,於是便照著練了起來。

後來《易筋經》唐初“風塵三俠”中的虯髯客,又傳到李靖手上。可是虯髯客是唐人傳奇故事上的人物,歷史上並無其人。這個故事明顯是編出來的。  

 現在一般都認為,稠禪師才是少林武功的開創者。 稠禪師是北魏延昌年間從儼州來到少林寺的。他是“帶藝投師”。

當時少林方丈是跋陀,在這之前,少林與武術沒有任何關聯,所以說,稠禪師才是最早的武功高手。

他接任少林方丈後,少林習武風氣漸濃,並逐漸發展,流傳至今的少林武功。後來經“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武術在李世民之後得以發揚光大。

後期不斷的有出家的將軍,像稠禪師一樣,這些人帶來的武藝漸漸的充實了少林功夫。

金庸:

  

所以,各位不要太相信武俠小說了,如果少林功夫是天竺傳來的,那我們今天的中華武術也就是泊來品,這是對中華武術的否定。

少林武術與這個天竺和尚沒半毛錢關係,這是鐵的事實。醒醒了,各位看官。


剛日讀史


說幾個比較有意思的:

一、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理想的建都之地不是南京,而是伊犁,沒錯,就是新疆那個伊犁。孫中山認為如果在伊犁建都,中國的影響力就能輻射整個亞洲。

孫先生的原話是這樣的: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二、抗戰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叫林森,他的頭銜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也就是國家元首。但相較於蔣委員長的大名鼎鼎,林森卻要低調的多了。

三、日本人在皇姑屯事件中炸死了張作霖,張作霖死後,日本關東軍便開出營房,準備佔領整個東北三省,但這卻被裕仁天皇給阻止了。

並不是裕仁良心發現,而是他在之前並沒有收到任何暗殺張作霖的報告,因而對軍部“先斬後奏”的行為十分惱火。而且他也認為時機不到,此時侵華容易引起英美干涉。

四、唐高祖李淵造反的直接原因是被李世民和好友裴寂算計,誤睡了隋煬帝的妃子,為了保命才起義的。

當然了,或許李淵早有反意,只是提前做了應該做的事。

五、明朝開國皇帝為了防止宦官亂政,在皇城立了一個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但這個鐵牌卻被一個太監給砸了,這個太監叫做王振,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

六、美國曾有艘軍艦名“大清號”,如此命名是為了感謝清政府對美國人民的慷慨解囊。該軍艦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曾大放異彩,而實際上,這艘軍艦是被兩個美國人騙過去的。

七、日本投降以後,韓國卻有數萬人受不了自殺了。因為自日韓合併以後,日本在韓國推行“皇民化”教育,韓國人對日本歸屬感大增,所以當日本投降後,不少韓國人絕望自殺。

但韓國人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讓人興奮的事情:他們居然是戰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