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閣老們的政治鬥爭:此三人本是一條戰線,卻因嚴嵩死後反目

在這個清宮劇盛行的年代,我想很多人對清朝的歷史和政治制度會有一個相對的瞭解。可是您瞭解大明王朝的歷史嗎?這段歷史雖然沒有像清宮劇那樣拍成電視劇,但當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可以說是生動又有趣。今天我就帶大家夢迴明朝,去了解這個朝代中所發生的值得大家玩味的故事。

明朝閣老們的政治鬥爭:此三人本是一條戰線,卻因嚴嵩死後反目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在張居正、徐階還有高拱身上所爆發的在明朝內閣歷史上的一例內閣政治鬥爭。在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為了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在明朝分別設立了一個對內對外的機構它們分別是內閣和司禮監。內閣是由大學士組成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而司禮監則是在內閣處理完事情後在皇帝的示意下蓋章的職務。可以說這兩個機構互相對立,相輔相成,光是從這兩個機構的誕生,明眼人就能看出明朝統治者的費盡心機。

明朝閣老們的政治鬥爭:此三人本是一條戰線,卻因嚴嵩死後反目

在內閣中通常會有2人到多人的大學士組成內閣,而這些內閣成員的名稱和尊稱為“閣老”。世宗嘉靖帝在位的時候,朝廷由中的首首輔嚴嵩當道,而在閣中辦事,且又有同在裕王府擔任講官背景的徐階、高拱、張居正,自然對嚴嵩,嚴世藩父子二人出於一種敵視的狀態,不管嚴嵩和嚴世藩到底是奸臣也罷,忠臣也罷。後來嚴嵩因為一個嘉靖較為喜歡的道士對皇帝說天下的不治是因為嚴嵩,就是這一點被徐階、高拱和張居正利用,再由御史彈劾,導致了嚴嵩的倒臺。有人可能會困惑,一國之君為什麼會因為一句道士妄言而將當時的首輔嚴嵩給收了權呢?因為嘉靖對佛道一事深信不疑?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嘉靖皇帝認為首輔這個位置該換換人了,由此可見伴君如伴虎。

明朝閣老們的政治鬥爭:此三人本是一條戰線,卻因嚴嵩死後反目

嚴嵩的倒臺有人說是因為徐階的努力,可我卻確認為嚴嵩的倒臺是因為世宗嘉靖為了讓自己兒子也就是裕王在登基後做的舒服,方便裕王統治,便將裕王曾經的講官推上了首輔的寶座。其實也就是嘉靖皇帝知道自己快退休了,為了防止嚴嵩的尾大不掉,提前提兒子把這件事給做了,畢竟老臣亂國的事在古代不是沒有先例。

雖然嚴嵩倒臺了,可內閣中的又一場暴雨來臨了。他是徐階和高拱之間的鬥爭。其實徐階入閣辦事還是由徐階提攜的,因為徐階認為安插自己的人,在以後辦事和施展抱負的時候會更加順利,而且提攜高拱會讓其對自己感激,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徐階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有抱負,有才華,可他帶入內閣的高拱也一樣如此啊?中國古話常說一山不容二虎,其中的這個虎還是持高自傲,不喜歡被別人壓制的高拱。後來高拱因為年少心高氣傲,在想要報復徐階的時候被言官彈劾,最後落到個致仕的下場。不就徐階也在後來勸解穆宗不停的情況下也致了士。

明朝閣老們的政治鬥爭:此三人本是一條戰線,卻因嚴嵩死後反目

三人中資歷較小的張居正在處理自己和徐階、高拱的關係上做到各個不得罪。一個是自己老師,一個是自己的朋友。正是這樣一個處事低調,平穩的性格也是張居正在最後熬過嚴嵩、徐階、李春芳、高拱這四個首輔中安然度過自己的潛伏期,最終在隆慶年間的時候取得首輔的地位,從而展開了其偉大的壯志。

明朝閣老們的政治鬥爭:此三人本是一條戰線,卻因嚴嵩死後反目

其實在這三人的關係中我們能看出來徐階的無奈,高拱的張狂,還有張居正的隱忍。這三人的形象和性格是分明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造就了其不同的一生。有人說是因為徐階軟弱才有了後來被高拱陷害的晚節不保。可是高拱的後果也不是那麼的完美,憑著其有仇必報的張揚個性最終是得罪了言官,得罪了內臣也就是後來的大太監馮保。落得個人仰馬翻,身敗名裂的結局。雖然後來居正死後也被抄家,可是其隱忍的性格和態度,保全了其有生之年的權力和威望,以史為鑑,為人為事萬不可如高拱一般。

明朝閣老們的政治鬥爭:此三人本是一條戰線,卻因嚴嵩死後反目

三人的關係在明史中可以說是極為複雜的,可三人的關係又是很多明史愛好者最為津津樂道的。其實此三人雖然性格各異,可是他們三個有著一樣的愛好和個性,那就是熱愛政權,嗜權戀棧的性格。可最後此三人因為熱愛權力,卻又被權力反噬在歷史的漩渦中,讓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