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常聽到的 “骨刺” 到底是怎麼來的?

大家常常聽到的 “骨刺” 到底是怎麼來的?

骨刺生成的原因

骨刺又稱骨質增生、退行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等,是一種由於關節軟骨完整性破壞以及關節邊緣軟骨下軟骨病變,導致關節症狀和體徵的一組異質性病變。

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逐漸退化,骨關節在不知不覺中磨損,損傷的關節軟骨周圍血液循環比較旺盛,就會出現代償性軟骨增生,刺激骨質增生前身,時間久了增生的軟骨就會鈣化,形成了骨質增生。

一般來說骨質增生就表示人的脊柱進入老化階段。

大家常常聽到的 “骨刺” 到底是怎麼來的?

臨床表現:骨刺不適的症狀不明顯,如果骨刺剛好壓迫到附近神經或是壓迫到脊柱,就可能會出現身體僵硬、不能靈活彎腰、疼痛、紅腫、麻木、關節變形、肌肉無力等臨床症狀。

診斷:根據詳細的影像學(X線)即可做出臨床診斷。

治療: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動期,適當臥床休息是必要的,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儘早下床活動,堅持功能鍛鍊,嚴重時,醫藥為主,康復為輔。在慢性期和穩定期,以理療、矯正和適當活動為主。

大家常常聽到的 “骨刺” 到底是怎麼來的?

大家常常聽到的 “骨刺” 到底是怎麼來的?

骨刺我們應該如何預防?

骨刺發生常見足跟、頸椎、腰椎,在日常生活以下細節可預防這些部位骨刺的發生。

足跟骨刺預防方法:足跟是承重部位,易受到損傷與慢性勞損。平時以穿鞋底較軟、較厚的鞋子,在運動時應以避免足跟直接著地,女性應儘量減少穿高跟鞋時間。

大家常常聽到的 “骨刺” 到底是怎麼來的?

頸椎與腰椎骨刺預防方法:骨刺的形成主要於脊椎骨關節的半脫位存在相關,即椎骨力學結構的改變,而不良姿勢,過度負重加速了骨刺的產生與發病。

很多人在用手機時會把頭向前傾斜,相關研究表明頸椎向前傾一寸,頸椎壓力將增加十倍,特別是頸椎度曲消失甚至反弓,會加快頸椎勞損,誘發頸椎骨刺,儘早矯正頸椎曲度,改善生活習慣是預防,阻止骨刺最好的方法。(我之前有篇文章,“7個動作告別頸椎病”,能夠很好的改善頸椎病)


半脫位的存在使腰椎長時間處於在非生理形態,導致腰椎周圍肌肉勞損,出現腰疼症狀,再加上久坐,長時間彎腰負重等原因,最終將導致腰椎骨刺發生,因此在坐位的時候續保持正確的坐姿,避免久坐、久站,而通過矯正腰椎骨盆結構恢復應有的生理結構,可以增強脊椎抗勞損能力。

大家常常聽到的 “骨刺” 到底是怎麼來的?


骨刺的錯誤認識:

1.關節腫痛是骨刺“刺扎”引起的?這是錯誤的,只有當骨質增生長期刺激,在骨刺周圍產生了無菌性炎症,才會引起疼痛症狀。

2.骨刺越大關節腫痛越厲害?臨床上經常可見到有些患者雙膝都長了骨刺,一側骨刺很大,但疼痛很輕,甚至毫無痛感;另一側骨刺雖小,卻疼痛症狀很重。這是因為大的骨刺並沒有在骨刺周圍引起無菌性炎症,而小的引發了。所以骨刺的大小與疼痛程度無直接關係。

3.手術治療勝過保守治療?手術雖可切除骨刺,但無法解決骨刺產生根本原因,所以應限於極少數壓迫神經、血管、脊髓、造成嚴重功能障礙及經保守治療無效骨刺。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外傷,對一些患者會造成無菌性炎症,甚至刺激骨質增生生長更快,高達40%的患者15年之後復發骨刺。

4.骨刺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嗎?其實骨質增生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機制,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人體是有益的。如有些長期腰痛患者,數年後腰痛突然消失,影像學發現腰椎骨質增生形成,說明腰椎增加了穩定性而消除了疼痛。

5.多鍛鍊不長骨刺?只講對了一半,實驗表明,長期超負荷運動與勞作,不僅可加重關節磨損,而且還對關節環產生高應力,刺激骨的再塑形,促使骨刺形成和軟骨下骨硬化加快,加速軟骨退變,所以適當正確的運動和勞作方式可以預防和治療骨性關節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